焦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在領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風光後,下面我們去欣賞“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風景區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的長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畝,為浩瀚長江下游唯獨可供遊人觀光探幽的綠色島嶼,以其“中流砥柱”的雄偉之勢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長江中一個無名的島嶼,東漢末年焦光曾隱居於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賜的名稱。又因當地滿山竹林繁茂,古樹蔥憲,宛如碧玉浮江,故稱“浮玉山”。焦山的寺廟掩映於綠樹叢中,若隱若現,與“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說。

焦山不僅以古樸幽靜的自然景觀見長,還有眾多的人文景觀,是一處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定慧寺:得名由來—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寶殿—古銀杏—東冷泉】

各位遊客:我們坐船過江來到焦山南麓的碼頭。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這座莊嚴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門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門,它建於清康熙四十七年。門前有一對明代的石獅,門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大佛師所題。山門兩旁懸掛的“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這副頗具氣魄的楹聯,為清光緒四川巴州廖給所寫。山門迎面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瓚宗所題“海不揚波”4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們將它看成。是這副楹聯的橫批。明人的橫批,清人的楹聯,巧妙搭配,貼切雋永,意趣深濃。

遊客們:定慧寺在佛教寺廟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玄奘法師的弟子法寶曾來此創建大雄寶殿。鑒真大師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叢林”之稱。宋代稱為普濟禪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於佛家“由戒生定”、“固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綱領,涵義深刻。

現寺院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築風格,前有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還有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勝地之一。

大家隨我走進山門。穿過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結構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著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羲之,僵臥東床袒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

迎面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體現了明代建築的風采,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塊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檐、斗拱、藻井彩繪,富麗堂皇,使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在高懸的長明燈後,和藹慈祥的釋跡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踞蓮花寶座之上,兩旁的十八羅漢造型逼真,神態各異。康熙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於燭光香霧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島上,觀音大土、善財、龍女和諸位菩薩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現了佛教“五十三參” 的故事。

%寒山寺導遊詞 ·江蘇周莊導遊詞 ·揚州瘦西湖導遊詞 ·淮安市導遊詞 ·夫子廟導遊詞%

走出寺外,這裡有六朝柏、宋槐、明銀杏等古樹。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棵500餘年的古銀杏,人稱活化石,雖飽經風霜,卻依然枝繁葉茂。大殿西院內有一口名叫“東冷泉”的井,相傳為焦光取水煉丹之處,為此也稱為“煉丹井”。因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開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東,故稱“東冷泉”。

【觀瀾閣(行宮)】

出寺向東走,我們來到了觀瀾閣——乾隆行宮。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這座兩層樓閣的行宮建於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潮聲震天,所以稱它為“觀瀾閣”。樓上東、南、西三面明窗若鏡。在樓上長廊可縱觀浩瀚的江景,相傳乾隆皇帝曾在閣上檢閱水師。

【焦山碑林(寶墨軒):“焦山四絕”—唐碑—《瘞鶴銘》】

我們從觀瀾閣向北走,越小橋,過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銀杏樹林下的焦山碑林(寶墨軒),為北宋初年潤州太守錢子高所建。軒內珍藏460餘方碑刻,僅次於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金山以樓閣取勝,焦山因碑林見長。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紛呈,給這座名山佛國增添了不少雅趣,歷來有“書法山”之譽。碑刻按內容分為文苑、藝術、史料三部分陳列。其中漢代蔡合的《焦君贊》,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懷》,唐代王瓚的詩以及晉代王素之的《瘞鶴銘》碑,飲譽古今,被稱為“焦山四古”、“焦山回絕”。這些碑刻鑲嵌在四廊亭閣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楷、草、隸、篆各有千秋,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

寶墨軒中保存著江蘇省境內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儀風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碑高213厘米,寬87厘米,被譽為“初唐妙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

遊客們:焦山碑林中的無價之寶便來“書聖”王羲之寫作的《瘞鶴銘》。瘞是埋藏之意,《瘞鶴銘》即葬鶴的銘文。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極愛養鶴。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的一對仙鶴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斂了仙鶴,埋在焦山西麓,含淚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其字型游灑蒼勁,別具一格,為稀世珍品。我國有“二銘”,即南有鎮江的《瘞鶴銘》,北有洛陽的《石門銘》。惟有《瘞鶴銘》最受歷代書法家的推崇,有 “大字之祖”、“書法冠冕”之稱。書法界認為,此碑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由隸書發展成楷書過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現在各位看到在櫥窗內陳列的書法,據說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