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二、對學生的基本評價

今天的青少年學生,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使他們形成了與以往中國小學生顯著不同的個性特點。他們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一直是社會各方廣泛關注的話題。

1、我們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改革開放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人們開闊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躍;法制的健全,**的進程,喚醒了人們的自主意識。既然大家承認這一切都是發展進步的,那么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中最敏感的一群,作為時代精神最緊密的追隨者,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也應該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關係。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小生就整體而言,其素質已超過前人。他們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質方面都明顯的區別於他們的父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的積極評價。這些積極評價是本次調查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1)愛祖國,對黨有樸素感情

(2)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文明修養。

(3)具有良好的生存觀和自我表現、自我保護的意識。

(4)有較強烈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

(5)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頭腦和消費觀念

(6)**法制意識、平等維權觀念和對社會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的態度都超過了前輩。

雖然社會和教育都對青少年有許多非議,但我們認為其中相當一部分僅僅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差異,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投射作用?即人們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徵或自己的某些想法歸屬到學生身上,從而產生認識的偏差。實際上在社會變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師與學生的差異很大,在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尤為明顯,學生大多把人生價值定位於自我完善,而教師卻大多認為學生把人生價值定位於建設自己的小環境上。調查表明,教師一般並不象自己想像的那樣了解學生。人們的負面猜測多數是個人主觀的臆斷,或者是把個別現象擴大化,其實並沒有數據上的支持。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刻板印象,例如在訪談中發現,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閱讀的書籍多為武俠言情類的小說,但調查顯示學生最愛讀的還是學習類書籍,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學生的上進心。因此不能僅僅以成人的看法作為評判青少年道德面貌的依據。況且由成人社會去評價新生代,這種做法本身就存在問題。成人的判斷標準僅僅屬於他們的時代,而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道德判斷標準。因此大家對孩子們的種種看不慣,可能不反映孩子的道德問題,也許是教育者自己老了。

2、在肯定學生積極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調查可以看出,

(1)學生的現代文明修養在進步,但傳統文明修養在弱化。傳統文化中一些美好的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在新生事物面前和追求新穎時尚的青少年心中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強。

(2)在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社會利益多元,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學校的主流教育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不良的家庭教養的負面影響下使得學生時時處於矛盾衝突之中,許多學生形成了知行不能統一的雙重人格,形成了孤獨、偏激、情緒不穩定的個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