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從客觀上講,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路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著又走進了中國小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著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台,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范,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選。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裡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著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占他們的記憶體。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占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像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占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小、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