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裡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裡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農村小學生、城市小學生,分別占37%和34.2%;而農村國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占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國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小學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