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路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路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泛濫色情。青少年是“網路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咖里,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路聊天”是青少年網路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路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路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互動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逾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路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網路流行語”的語言。中小學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路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路“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占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國小占26%,國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占10.5%,在人們的觀念里,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占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占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