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占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著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咖、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裡,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著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裡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國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小學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國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國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里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