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藥菌辦對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食用菌產業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是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是我縣自然條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縣培育綠色消費市場的客觀要求,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重要舉措。該產業對於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全省食用菌工作會議精神和全縣產業發展實際,我認為應在深入了解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優勢條件,採取有效措施,打造“秦嶺富硒菇”,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一、我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

食用菌產業是個短、平、快項目,具有投入小、產出高,不與果牧爭利、不與農林爭時等獨特優勢,是我縣農民增收的首選項目。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據調查,XX年全縣栽培各類食用菌1200餘萬袋,產量2568噸,占全市食用菌產量的60%以上,其中白靈菇、杏鮑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類約200萬袋。當年新發展藥用菌豬苓20萬窩,累計達到65萬窩,天麻41萬窩,當年新翻豬苓10萬窩,以豬苓為主的中藥材產量達776噸,占年計畫663噸的117%,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規模不斷擴大。

(二)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據調查,XX年全縣食用菌產量達到3000餘噸,產值達到一個億,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1200元以上,以豬苓、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兩項收入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1350元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XX年,由於XX年食用菌市場回升,產品利潤豐厚,農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大力利用枝椏、梢頭、農作物秸稈,推行“沼菌”結合形式大力發展食用菌,全縣13個鄉鎮(除豐富鄉外)3000餘農戶1XX餘人從事食用菌生產,農戶覆蓋率達到30%以上,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四)管理機制不斷規範。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協作下,我縣食用菌生產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種、菌材兩個閥門為主的管理機制,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控制在1000萬袋以內,戶均生產6000袋以內。由縣藥材食用菌發展辦公室制定生產計畫,鄉(鎮)、村按資源狀況分配到生產農戶,林業部門按戶辦理菌材指標,再按菌種生產單位與生產農戶簽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術服務契約》,分配菌種、菌材生產計畫,使其規範化生產,基本形成了產業持續發展、農民穩步增收的格局。

(五)龍頭企業發展較快。

XX年,我縣雷子松、陳世明分別投資200萬元、100萬元註冊成立了“寧陝縣松夏菌業有限公司”、“寧陝縣秦南菌業科技有限公司”,註冊了“松夏”、“綠寶”、“天華山”等食用菌品牌,形成了從制種到接菌、管護、生產、銷售服務的服務體系,延長了產業鏈條,推進了產業化經營,促進了食用菌產業效益的提高。

(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全縣人民民眾的參與下,食用菌產業顯現出市場引領農戶、農戶自發生產、自主銷售的格局,形成了“政府+科研,科研+基地,基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示範基地,示範基地+技術服務”的發展模式。目前,全縣現已成立食用菌協會10個,為廣大菇農提供了較好的生產、銷售、技術、信息等服務,西安朱雀、胡家廟兩個蔬菜批發市場已建立了銷售網路。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目前,我縣的食用菌生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概括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菌種生產不規範。從母種、原種到生產種的繁殖和供應呈多、亂、雜的局面,對製作菌種的資質條件、設施設備、人員培訓、資質認證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權分散,政出多門,極不利於食用菌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