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情況報告——區二屆六次全會專題調研報告

(三)已出台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力。儘管我區已出台了《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給出了培訓補助、輸出獎勵、扶持、費用減免、權益保障、回鄉創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但通過一年多的執行情況來看,很多方面還落實得不夠好,如培訓補助標準低、權益保障政策不配套等,一些相關部門特別是市直管部門以市主管部門沒有出台相關的政策為由,拒絕執行,落實難度大。

(四)城市歧視仍然存在。調查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進城務工人員“偶爾”或“經常”感到受歧視排擠。主要表現在不正常的逾時勞動成了“正常”現象,平常逾時勞動和法定節假日加班得不到加班工資。從事同樣的工作不能獲得同等的待遇,有25%的務工農民認為自己比本單位職工收入低三分之一,20%的人認為自己比本單位職工收入低三分之二或相差更多。在從事高危職業的民工中,他們不能象本單位職工一樣享受“養老、工傷事故”等保險,若出現事故民工既享受不到賠償,還因無法勞動領取不到治傷期間的工資,個人經濟損失很大。

(五)“農民”身份的限制。本來現在戶籍管理放得較寬,但至少有90%的農民工達不到僅僅是有“固定的住所”(以本人房產證為準)這一要求。在一些大城市,農民工戶口遷入限制因素更多,因此這90%的農民中有相當部分由農民變為市民還要奮鬥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於戶口的原因導致農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市民的諸多政策。現在很多部門都沒有把進城務工農民在勞動用工,公務員招考聘用、教育、社會保障及醫療等納入市民一樣同等對待。一些單位或部門招工和招公務員仍然要城市戶口,子女入學要交擇校費,農民工老了沒有養老保險,遇到工傷事故得不到賠償,生了病享受不到醫保,家庭困難享受不到城市低保等。凡此種種,由於“農民”身份的限制,農民工沒有享受到市民的同等政策待遇。

(六)社會保障制度落後。農民一方面嚮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因國家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未建立或建立得不完善,農民工在遇到工傷事故、身患疾病等時,得不到基本保障,因而不願放棄承包地,其矛盾心理的實質是擔心一旦放棄土地進城,萬一站不住腳,連退路都沒有了。於是,土地就是進城務工農民的“保險箱”。

(七)法制建設滯後。農民進城務工已有多年的歷史,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上上下下都認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但就是遲遲不能出台《農民工權益保障法》,導致一些地方,一些用工單位發生拖欠民工工資、隨意延長勞動時間、勞動安全缺乏保障等現象十分普遍。由於無法可依,執法部門無法對違規單位或部門給予懲處,又不能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利益,加之農民是弱勢群體,這些現象發生後多數人只能忍氣吞聲,使進城務工農民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一些農民工對政府產生了不信任甚至是對立的情緒。

三、 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政策建議

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是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途徑。農民工是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進。

(一) 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高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大量事實證明,整體素質高、具有專業技能的農民,一方面,進城務工後容易獲得較多的就業機會,也能獲得相對穩定的職業和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容易融入城市,接受市民觀念,承擔市民義務,得到市民認可。相反,有些農民雖然“洗腳上田”,但由於沒有“進城洗腦”,即使進城多年,由於沒有一技之長,仍然缺乏充分就業和轉型的競爭力,更難完成從小農意識到現代市民的轉變。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應既要抓好當前,又要抓好長遠,建立長效培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