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情況報告——區二屆六次全會專題調研報告

一抓當前:繼續堅持陽光工程 “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運作機制,著力打造勞務品牌。(1)引導性培訓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政府財政支持下開展的一種公益性培訓。政府要整合有關部門、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和社會力量,採取多種教育、培訓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開展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使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都能通過不同渠道了解進城務工的一些基本知識。引導性培訓的重點是開展政策法規知識、基本權益保護、城市生活常識、尋求就業崗位等方面基本知識的培訓。目的是加強對農民的法制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提高他們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交往能力、依法維權能力和組織能力,引導他們自覺培養起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2)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村勞動力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在各級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由各定點培訓機構開展。各定點培訓機構應根據自身培訓優勢和企業用工需求,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大力開展定向、定崗職業技能培訓。這種培訓由於對技術掌握要求高,培訓時間長,培訓費用也就高一些。所以政府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也配套一筆適當的培訓費來提高補助標準,減少農民個人負擔,以鼓勵更多的農民參加技能培訓。同時,職業技能鑑定機構要做好培訓人員的技能鑑定工作。

二抓長遠:在嚴格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別是將職業技術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中,使農村廣大學生在就業前就學到一技之長。具體辦法可實施“兩後雙百”工程。即對所有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後的學生(“兩後”)百分之百進行技能培訓,百分之百實現就業(“雙百”)。為確保“兩後雙百”工程的順利實施,讓每位學員都能如期參加培訓,組織各鄉鎮(街道)、教育部門、勞動保障部門、培訓機構、學生及家長簽訂“五方聯保協定”,實行先培訓後就業再收費,並堅持公辦學校成本培訓、民辦培訓機構微利培訓,政府先全額墊付培訓費用,待學員就業後有穩定收入再歸還。

(二)廣辟轉移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一是向國家、市里規劃在三峽庫區重點發展的九大特色工業項目轉移。圍繞國家、市里對庫區後期扶持項目落戶萬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重點,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增加就業崗位。二是向小城鎮和鄉鎮企業轉移。通過“百強鎮”和中心集鎮建設,使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大力招商引資,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尤其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和新型的食品加工業。三是利用對口支援的契機,請求對方為我區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四是區政府督察室要積極督促區勞動和就業部門儘快落實區委常委會已經確定的在廣東、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六省市設立駐外勞務開發辦事機構,為更多地輸出萬州勞動力和為萬州籍務工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五是開發社區服務。利用區委、區政府辦公地點南北大動遷的機遇,以街道和移民新城為依託,以居委會為基本單元,健全社區服務網路。依託社區服務中心、服務站的建設與管理,大力發展托幼托老、配送快遞、修理維護、物業管理、社區保潔、商品遞送、健身娛樂、社區治安等服務崗位。六是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向國家、市里對三峽庫區重點布局的八大特色農業產業項目落戶萬州所需崗位轉移。向國家在交通、農田水利、生態環境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給予傾斜和國家、市里加大對庫區扶貧開發力度所設定的項目崗位轉移。向區里確定的“十大農業產業化項目”規模化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需崗位轉移。圍繞大力發展重專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設定的崗位轉移。七是創辦返鄉創業園區。鼓勵吸引在外務工、經商的成功人員返鄉創業,減化辦事手續,在資金、項目、稅收等方面大力扶持。促進返鄉人員創辦企業健康發展,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實現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