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婦聯組織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

(三)善聚資源,引導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與管理。一是集合陣地資源。依託黨員之家、社區活動中心等推廣建立了婦女兒童之家,按照一地一品的工作思路,各地婦女兒童之家根據當地婦女兒童實際需求制定了富有特色的工作計畫,吸引了廣大婦女民眾的參與,拓展了她們的社會生活領域。在全市建立了135個兒童快樂家園,部分縣(市)區實現了鎮(辦事處)全覆蓋,為徘徊於學校與祖輩監護的留守兒童提供了更多的關愛和引導。二是集合隊伍資源。建立了各類志願者隊伍462支和女性人才資料庫,以此為支持開展了“社區文化藝術節”、“樓道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文明創建和文娛活動,成立了老年服務站等社區專業服務場所,因地制宜地為困難家庭提供居家養老、鄰里互助等家庭志願服務,營造了互愛互助,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三是集合社會資源。為應對常常無資金、無人員的工作困境,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積極引入社會資源,聯合開展能夠促進婦女工作與社會工作雙贏的活動項目。如聯合九七醫院開展的貧困婦女實施免費婦女病檢查和治療費用減免活動;藉助勞動局培訓資源開展的再就業技能培訓;建立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基金,救助貧困兒童、家庭;聯繫社區常駐單位安排婦女再就業崗位等,幫助失業婦女融入社會,解決生活難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在實踐和調研中發現,婦聯多年堅持的各項工作,其實質大多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我們在政府與婦女,市場與婦女民眾利益、社會組織與婦聯之間發揮了較強的服務、溝通、協調、監督等作用。但如何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發揮婦聯優勢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做好新形勢下黨的婦女民眾工作,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

(一)婦聯傳統思維和工作方式相對滯後制約參與實效。由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資源重新配置、新的階層和利益團體出現,同時在政府職能改革逐步推進、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主體趨於多樣化的多重影響下,政府要求婦聯更加科學嚴謹準確地反映婦聯所代表的婦女民眾的利益和婦女發展現狀,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度;婦女要求婦聯更加直接地為不同層次的婦女民眾提供更為直觀的利益和幫助,婦聯組織傳統的活動型的婦女工作方法和垂直型的婦女組織架構已經難以應付政府、婦女對婦聯的全新要求,無法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的社會服務。

(二)婦聯組織行政化傾向阻礙參與程度。依託行政體系進行組織建設、人員配置的特點使婦聯組織不可避免地出現機關化、行政化傾向,組織系統趨向封閉、工作方式趨向保守、工作職能趨向模糊。既不能建立更加緊密、覆蓋廣泛的組織網路,也不能有效運用已經建立起的從上而下的組織優勢,實現廣泛聯繫婦女,了解婦女需求,代表婦女權益的職能作用。同時由於過多依賴行政命令和財政,缺乏上下溝通的渠道,在工作開展中往往出現無視地區發展差別,一刀切式任務布置的情況,導致婦聯組織不能有效地運用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地為婦女民眾提供更為便捷、貼心、全面的服務項目。

(三)婦女組織和幹部的社會化能力難以達到專業化水平。婦聯組織在資金、項目、人才、資源等方面十分薄弱,很難滿足各界婦女民眾多方位的需求。並且婦聯倒三角式的組織結構設定,使組織資源最為缺乏的基層婦聯組織處於疲於奔命的重負之下,嚴重影響了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在基層的有效落實。而婦聯幹部受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信息相對落後,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寬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宣傳、教育、引導婦女等方面底氣不足,在引導婦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自覺維權等方面相對滯後,也導致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