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

核心提示

7月2日中午12時30分。

d社區在驕陽的照射下一片寂靜。在社區的一個街角,10多個滿臉稚氣的年輕小伙子聚集在一起,染髮、衣著奇異、旁若無人地懶懶地抽著香菸,偶爾爆發出一陣粗魯的罵聲和笑聲……這些特徵和舉止使得他們格外引人注目。

這就是去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研究對象——“街角青年”。作為這個課題的申報者,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調研員黃海利用長達半年的時間,對長沙市開福區的兩個社區(我們分別標為d社區和l社區)進行了專門調查,發現在3782名青少年中,有60餘人具有明顯的“街角青年”特徵:年齡在15-20歲之間,文化程度較低,絕大部分為國中,大多擁有某種“一技之長”。

昨日,隨著《“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正式完成,“街角青年”這個陌生的名字也隨之步入人們的視野,而如何讓這部分處於亞文化社會的青年重新回歸主流社會也就成為一個不再諱莫如深的重大話題。

【名詞解釋】街角青年

所謂“街角青年”,其內涵的基本要素是:(1)15~20歲左右,長時間呆在街頭;(2)以遊戲人生、遊逛街頭、經常違點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發展成為青少年犯罪)成為一種主要生活方式;(3)沒有從監護人那裡得到足夠的保護、監督,但保持一定的聯繫;(4)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生活來源,數人或數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區地域關係為凝結點,結合成“dy群”(即街角青年群體簡稱),在群體中尋求歸屬感,故稱之為“街角青年”。

“街角青年”是一種全球性現象。美國社會學家威廉·f·懷特和納米比亞社會學家p·穆福恩曾經對“街角青年”現象進行過研究。在國內,“街角青年”一直是一個被國內學術界所漠視的“邊緣青年群落”,對於“街角青年”的研究成果國內目前不多。

【領軍人物】17歲老大已混了5年

“天哥”,18歲,13歲不到輟學,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通過d社區居委會王主任,我們認識了dy群的老大‘天哥’(已於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被管教1年)。”黃海回憶說,“天哥”年紀並不大,進少管所時才17歲,卻已經在街角里混了整整5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已經在‘江湖’上摸爬滾打了5年”。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在學校讀書時,“天哥”深吸一口煙,稚氣未脫的臉上寫滿了憤懣:“讀書?我13歲沒滿就離開了學校,那時候我還沒拿到國小畢業證呢!成績不好,加之我不守紀律,學校給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響全班的升學率,別讀了,一怒之下,我就不讀了。其實,誰又願意這么早就沒書讀埃”

出了校門,“天哥”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無人理睬的絕境。家庭本來就不完整,父母離異,“天哥”從小就跟著曾經因犯罪而入獄的父親,“沒人管我,我媽對我來說等於沒有,我爸名聲不好,就靠幫別人乾點雜活為生,生活都顧不上,哪有時間照看我?還好,我自己後來終於發現我並不孤獨。”13歲未滿的“天哥”發現在這個d社區,除了有幾個由二十幾歲的青年組成的團伙外,還有一大幫和他年紀相似、境遇相同的小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