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

●社會完善防護接納系統

完善社會防護接納系統,實現“街角青年”越軌的終極警報。“街角青年”並非是盡幹壞事,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防範,他們極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社區警務人員要仔細掌握“街角青年”的活動動向,對他們的活動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警告,使他們時刻警醒。“街角青年”一般不幹壞事,因此不能用強制的手段管理,他們的行為可能不端,但是也不到被抓或被關的程度。因此,許多警察也睜隻眼閉隻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對“街角青年”的放縱,實際上是對“街角青年”從“灰色”逐漸轉入“黑色”道路的一種默許。

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不能再用“有色眼鏡”審視“街角青年”。如果從家庭、學校流入社區的“街角青年”,通

過社區青年工作成功轉化後,主流社會依然歧視和排斥他們,那么這個邊緣青年群落會重新回歸“街角青年”,並且在以前的“街角社會”心理沉澱的基礎上,更加忠實自己的街角身份,仇視和敵意主流社會,最終走向“黑色社會”。

【採訪後記】在蛻變中感受“街角”

在對黃海將近3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他一再強調,面對“街角青年”,他的心理經過了一次大的蛻變:從歧視到同情,從同情到理解,從理解到幫助,全方面感受了潛伏在街角的特殊群體。

半年時間,與“街角青年”的親密接觸,讓他了解到“街角青年”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帶給社會的又是什麼。

半年時間,讓他認識到,“街角青年”並不都是壞人,但是也不是好人和善人。如何去將其轉化為正常青年,成了當前一重大社會問題。

“如果說,完成這個論文,只為應付當初申報的科研課題,那我現在準備出書,把半年來每天的訪談資料和觀察心得,一點點回憶記錄下來,為的就是希望社會能理解‘街角青年’這個邊緣群體,希望全社會都能真正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黃海說得很坦誠。根據黃海的計畫,目前他已將

該論文整理成20萬字,預計在今年8月出版《走入“街角青年”——來自一個城市邊緣群體的表達》一書。據悉,這也是我國首部專題調研“街角青年”這個社會現象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