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

對話內容:《“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整個調查過程

新報:你第一次接觸“街角青年”時,對他們是持一個什麼樣的看法?

黃海:XX年4月的一天,在d社區居委會主任的陪同下,我與10個街角青年進行了第一次交談。地點就在d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他們都只十幾歲,除了染髮、抽菸、衣著奇異等外部特徵外,他們大部分人臉上還明顯帶著稚氣。

交流前,我很坦誠地告訴了這10個人,自己正在做一調查,只是想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更不會將其一些情況透露給他人。但是,他們仍有所顧忌,甚至有點羞澀。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第一次見面,可以說,他們並未把我當做是朋友,而是敵人,有種防備心理與敵對心理。當時因為居委會主任在,他們才無奈配合我的工作。我當時就意識到了,要融入到他們這個群體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可是說實在的,當我申報這個研究課題時,我內心是歧視這個群體的。起初在與他們交流時,可以說是帶著虛偽的面具,為的就是完成這個課題研究。

新報:那你又是怎么樣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的?

黃海:基於課題研究的原因,我不得不想盡辦法去接近他們。我跟“天哥”他們說,你們原來每天干什麼還是照常乾什麼,我只是一個無聲的記錄者,不會干擾到他們。但是,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沒有了往日的放肆。比方他們有人提議去做件破壞性的事情,他們先是向我投來質疑的目光,然後就會被馬上否決。

但是,我仍堅持著每天中午在小區廣場等待他們的出現。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我當初想的那么壞。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於我的罷了。那時,我的心理開始有點理解他們。我開始請他們吃飯,開始與他們交心、聊天,開始真正融入到他們的生活。

通過一個月,他們開始主動與我接觸、聊天,主動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慢慢的,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也想好好讀書,好好工作,但是學校嫌我們成績不好不要我,也沒有單位肯要我。大家都在歧視我們。”這是天哥們跟我講得最多的一句。

新報:“天哥”們認為大家都在歧視他們,但你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和他們接觸,你對他們的看法是否發生了改變?

黃海:改變很大!外號“豆芽桿”在一次打架中弄瞎了一隻眼睛。據說,

當時他們幾個人在烈士公園玩。在他們附近,有一男一女正在為何事而爭吵,突然那男的打了那個女的一巴掌,“豆芽桿”他們看不過去,就前去指責那個男的不該如此對待女性。誰知發生衝突,“豆芽桿”拿著啤酒瓶砸過去,人沒有打著,碎片卻擊中了自己的眼睛。由此可見,他們挺講義氣,挺有感情的。

當時,我很同情他們,覺得他們是被社會所拋棄的可憐人。後來,我發現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種理解。他們不希望所有人都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他們。

新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接觸的這部分“街角青年”都將成家立業,這是否意味著“街角青年”將在d社區逐漸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