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

本課題自XX年6月申請立項以來,在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保證了課題的順利進行。現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完成了任務,特申請鑑定驗收。現將本課題研究的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1997年9月開始我校陸續接收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入學,截至目前,我校的外地農民工子女占據我校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去年我校被瀋陽市教育局定為渾南新區農民工子弟國小。雖然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但據調查他們流動性大;多數家長只有國小文化,有的甚至根本沒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基於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孩子受親職教育、教材、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諸多因素影響,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隨意性行為較多,如學習活動中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分散、不能專心聽講、不愛舉手發言、不愛質疑討論、作業比較潦草,不按時完成作業……教師叫苦不迭,學生也異常苦惱,這既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又給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課題研究的意義

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經指出:“簡單地說,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由此可見,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國小階段也正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反之,將貽誤終生。《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旨在通過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探究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課題的創新點在於所選確定的學校是農民工子弟國小,研究的對象是低年級的學生。

二、概念的的界定

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是指隨父母來到瀋陽打工,常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人員的子女。

學習習慣是指由於反覆訓練而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學習行動方式,它是不需要監督的、自動化的學習行為。就習慣而言,從生理機制上來講,習慣是一種後天形成趨於穩定的條件反射,它是由於多次的重複,使一定的情景和個體的某種行為,在大腦皮層形成的兩個興奮點溝通起來,建立起鞏固的暫時神經聯繫。

本課題從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學習特點出發, 根據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需要確定研究專題,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探索培養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目標】

1.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學教學活動,糾正外來農民工子女不良的學習習慣,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課前準備物品的習慣、閱讀課本的習慣、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和不懂就問的習慣。

2.探索出一套培養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為這群特殊的孩子的人生成長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研究內容】

1.調查了解並分析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學習習慣的現狀及成因。

2.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低年級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的途徑與策略。

3.引導家長掌握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提高農民工家長的教育水平。

四、研究的對象:

在我校就讀的二年級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

五、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構建學生學習習慣教育的運行體系。要把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並以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為實踐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注意切實根據自己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重在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強調行動者參與研究,採取觀察、談話、訪問、接觸等多種方法,安排良好學習習慣的技能訓練。

2、個案剖析法:建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個人檔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個案。

3、調查研究法:進行團體、個體問卷調查,針對反饋信息,探尋實施策略,注重共性與個性相兼顧,強調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大膽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創新研究,積累總結經驗,為以後的良好學習習慣提供便利。

七、課題實施的過程

1、創設和諧的育人班級環境

整潔和諧的人文環境無疑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班級環境,教室的每一面牆上都會有一個笑臉榜,如:星級作業、我會聽講、課上發言我最棒等。笑臉榜旁邊會有一句相對應的名人名言佳句,以此激勵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室的黑板報也做到了定期更換,更換的主題要圍繞本課題的內容而定。使學生一進到教室就明確要養成怎樣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