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組織與青少年參與的研究

黃浦團區委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ngo得到快速發展,並隨著外國資本、大型跨國公司一起進入中國社會,在各個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環保、教育、扶貧、防艾等領域,顯示出非常強大的民間力量。隨著ngo對中國社會生活的不斷滲透,對民眾的影響在不斷加強,對新一代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也產生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ngo的運作模式以及青少年參與ngo的原因等,借鑑ngo在吸引青少年參與等方面的優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改進共青團組織在引導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方面的工作。關鍵字ngo組織 青少年 參與一、研究的背景(一)ngo的概況1、ngo的定義和歷史沿革ngo(英文全稱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中文譯為非政府組織,又稱npo,即非營利組織),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會服務活動、獨立於政府的組織。目前,我國官方尚未採用ngo這種說法,而是使用“民間組織”這一稱謂,並將其分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三種類型。(考慮到稱謂的一致性,本文將國內的民間組織和國外的ngo統稱為ngo。)從世界範圍來看,ngo主要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在80~90年代的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ngo活動領域向不同行業拓展,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2、ngo在中國快速成長的動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ngo也得到迅速發展。據民政部XX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止XX年底,全國已登記的各類ngo達35.4萬個,其中社會團體19.2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6.1萬個,基金會1144個。ngo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後在中國迅速發展,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所推動:一是我國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不斷推進為ngo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寬鬆的環境;二是ngo各項活動所產生的良好社會效益使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三是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為ngo創造了有利的成長發展平台;四是由於我國ngo的起步較晚,可以吸收和借鑑西方的運作模式和經驗,使得國內的ngo能夠在較高的起點上開始發展。(二)共青團在當前形勢下面臨的挑戰1、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群體的分層分化由於社會轉型帶來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主體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導致傳統單位制的社會結構也在向多樣化的方向轉變。這種轉變,同時也使青年群體產生了分層分化,主要表現在:一是青年群體多樣化,區域內多類青年群體並存,各具特點,如青少年學生、白領青年、社區青少年、進城務工青年等群體,在學習、工作、生活等領域提出不同的需求,青年結構呈現出流動、分化和重組態勢。二是青年價值多元化,不同青年群體均受到市場化、網路化、商業化和全球化的挑戰,青年價值呈現出個體主義和行為功利主義,一些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面臨新的挑戰,啃老族、月光族、快閃族等紛紛出現。三是青年問題社會化,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使滿足青年需求和解決青年問題的職能也逐步從單位中分離,向社會轉移,如失學、失業青少年數量在不斷增加,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壓力在加大,還有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青年就業難問題等等。2、社會轉型期共青團面臨的挑戰一是共青團的組織設定與青少年流向分布不完全適應。雖然團組織已關注到新的青少年群體正在不斷出現和擴大,但團組織的設定基本上還是以單位為主,組織靈活性不夠,造成部分青少年無法覆蓋,特別是一些外資企業,高學歷、高收入青年集中,但企業及員工對建團積極性不高,團工作難以長效、持續滲透。二是共青團的組織動員方式與現實環境之間存在距離。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採取利益分配來調動參與者積極性的動員方式已漸成主流,而團組織一般在體制內採用行政指令的動員方式,參與者的積極性較難調動,被動參與多,主動投入少,活動效果不夠理想。二、研究的內容隨著ngo在我國社會各個層面的滲透,其對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和帶動作用也正日益顯現。共青團如何借鑑ngo良好的工作模式,迎接當前形勢下面臨的挑戰,加強對青少年思想的引領,成為新時期共青團組織一個急需研究的課題。為此,我們圍繞ngo在黃浦區開展活動的情況,就其運作模式、對本區青少年的影響以及吸引青少年參與的原因等方面開展了調查研究。(一)ngo在黃浦區青少年中開展活動的情況目前,在黃浦區社團管理局登記註冊的ngo有350餘家,包括90餘家社會團體,240餘家民辦非企業單位,其中以青少年為主要工作對象的ngo寥寥無幾。然而,通過前期調研收集的資料和調查問卷的反饋情況來看,已有一些ngo在黃浦區青少年中開展活動,且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其中,開展活動較多、影響力較大、知名度較高的ngo主要有3家,均為涉外ngo,分別是“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ja中國”和“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因此,我們以上述3家ngo為樣本,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