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需求調研報告4篇

為總結第三輪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研究部署“xx”培訓,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省教育廳《關於組織開展“xx”中國小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們於近期組織了我縣“xx”中國小教師培訓需求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我們根據省廳調研檔案要求,組織專人分別深入縣城區、圩區和山區的中國小(幼稚園),採取分區、分層抽樣方法,對從幼稚園到高中的不同參訓對象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調研期間共組織召開座談會3場,××區、××區部分學校教師和全縣部分中國小校長、業務指導人員座談會各一場,參加座談人員48人;發放調研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國中24份、國小37份、幼稚園11份、培訓者3份。

在提交問卷的100名培訓對象中,教齡在15年以上的有84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參加了我省組織的前三輪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工作的沿革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於對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縣城學校教師48名,鄉鎮學校教師52名,校級以上骨幹教師47名,普通教師53名,兩種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培訓對象人數基本持平,中層以上幹部、校長21人,普通教師79人,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二、對調研問卷的數據分析

(一)對XX年至今的培訓評價

在對XX年開展至今的第三輪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總體評價中,有61人選擇的是“滿意”或“比較滿意”,32人認為“一般”,說明大家對過去一輪的培訓是基本認可的,但培訓的滿意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培訓內容上,老師們覺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是“上好課”專題的學習,占49%;其次是 “評好課”專題,占21%;再次是“備好課”和“育好人”專題,各占17%;“命好題”專題僅有占2%的人選擇。由此可見,老師們對那些與課堂教學直接關聯的,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操作性相對較強的培訓內容較為感興趣,同時,對未能開展的“育好人”專題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訓模式上,認為效果最好的培訓模式選項中,“以遠程為依託,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學習模式”以微弱優勢排在首位,占24票,“集中培訓”和“集中與校本結合”的模式分別以21票和20票緊隨其後,“遠程與校本結合”、“校本培訓”分別為14票和12票,“遠程培訓”僅為8票。大家對不同培訓模式認識的分化,說明目前尚無一種模式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各種模式的優點和不足同樣是突出的。從排在前三位的情況來看,集中、校本、遠程相結合可能大家認為更有利於各種模式的揚長避短, 因而大家更樂於接受。

在培訓的方式上,大家認為最有效的是“名師帶教”和“觀摩考察”,分別占36%和35%,“案例研討”占19%,選擇“經驗交流”、“專題講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無獨有偶,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相似,相對集中在實踐性、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幾種方式上,老師們需要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指導和借鑑。

(二)對新一輪全員培訓的需求

在培訓時間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學期中”組織培訓,26%的人願意在“暑假”接受培訓,願意在“雙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訓的僅各占1%。這樣的數據說明老師們一方面工作負擔和家庭負擔較重,僅有的休息時間(尤其是雙休日)需要休息調整或用來處理個人的一些事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師們的自我權利意識增強,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訓內容方面,“教育實踐與教學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項之首,“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得票數占18%,“教育政策與法規”和“職業道德與素養”僅占4%。與前述有關數據相一致,老師們還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實踐、教學技能”等課堂教學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訓,對“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等涉及個人專業發展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

在最希望的培訓教師方面,“名師”、“教授和專家”、“骨幹教師”分別以38、25、19票位列前三,“優秀教研員”和“進修學校教師”分別以11、7票居後。說明一方面老師們希望得到既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又能將實踐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名師、專家和骨幹教師”的培訓引領,另一方面,“教研員”和“教師進修學校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訓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認可的選擇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29票;實踐觀察與測評22票;作業練習20票;實踐技能測試10票;統一筆試9票;競賽評比4票。說明大家在接受“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這個大的考評原則的同時,對注重實踐的“實測評價”方式也較為認可,通過提交“作業練習”的方式進行考評也能部分接受。

三、座談會的情況綜述

在召開不同地區、不同層面人員參加的座談會中,我們把調研問卷所列的“參加培訓的最大困難,教師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新一輪教師培訓的期待”等議題作為座談的主要內容,以期達到總結反思過去的培訓工作,了解今後培訓需求的目的。通過座談,我們發現:

老師們參加培訓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困難之一是工學矛盾。我縣中國小大多分布在農村山區,儘管學校規模小,班額小,但班級個數並不少,因此這些學校的教師教學負擔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現象很普遍,正常教學日全在課堂,基本無暇參加培訓,即便是校本培訓組織交流研討,也必須在放學後開展。農村教師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學校工作,放學後或雙休日有一定的家務瑣事,因此很難或不願再抽出時間投入培訓。

困難之二是老年教師現狀。由於近十年間,新進教師較少,中國小(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師老年化(50歲以上)現象較為普遍,這部分老師因視力、記憶力減退和精力不濟,參加學習,尤其是理論性較強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遠程培訓)的培訓,他們感覺困難較大。

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

一是認識的問題。這裡既有領導重視的問題,也有教師認識上的問題。領導重視不夠,對培訓工作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機制,造成教師參訓主動性不夠。教師認識不到位,形成了對培訓應付了事的現象。

二是內容的問題。過去培訓內容的確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確定的,教師們主要是被動接受。第三輪培訓儘管增加了調研和問題反饋環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成分還是很大,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教師的需求還是兩張皮,培訓的針對性還不強,對實踐的指導還不夠。

三是方式的問題。過去的培訓主要是集中培訓、校本培訓、遠程培訓。集中培訓主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組織開展,一人講,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聽,方式單一,受訓者被動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專業引領,沒有落到實處,往往變成了枯燥的讀書和填寫報告冊,校本流於形式,成為教師的負擔。遠程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在農村學校還受到條件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是成果轉化的問題。各種培訓的訓後跟進不到位,形成了培訓結束,就畫上了“圓滿”句號的現象,使得有限的培訓成果失去了及時轉化為自己或指導他人實踐的最佳時機,訓了就“訓了”。

五是培訓者的問題。大多數培訓的培訓者主要由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縣教研室的教研員擔任,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方面都難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且長期往復承擔培訓任務,難以讓參訓教師信服,產生排斥心理。

老師們對新一輪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一是希望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工作的激勵獎懲制度,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讓老師們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勵和實惠;

二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繫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於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是希望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讓老師們自己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培訓方式,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有條件的教師也很歡迎遠程培訓。

四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老年教師的特殊要求,幼稚園、音體美等教師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統、大呼隆。

五是希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組建名師講學團,開展巡迴教學指導,同時要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指導網路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因為他們是校本培訓的最基層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校本培訓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六是希望加強縣級教師培訓遠程支持服務平台建設,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對新一輪培訓的思考和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梳理了過去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了教師對新一輪培訓的期望和需求,探討了新一輪培訓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通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將其納入到教育督導工作中(如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並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再次,要對縣級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年檢,評出等級,結果在全省通報。

二是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實施過程中,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么做?”,其實老師們的需求很具體,但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關注了過多的“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到了關鍵的“怎么辦”時,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教師們當然不滿意。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輪教師培訓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無疑是對路的,與第三輪培訓也是緊密銜接的。但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做”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當然,除此以外,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規劃綱要專題、師德專題、班主任工作專題、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學科知識pck等)等。

三是要創新豐富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和問題指導等,遠程主要解決專業引領、問題指導、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決“做”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於教師培訓的始終。

四是要大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幹充實培訓者隊伍,組建名師講學團。加強培訓者培訓,可通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者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培訓者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者的施訓能力。

五是要加大教師培訓經費投入力度,落實《教育部關於大力加強中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的第24條規定,納入教育督導考核,建立教師培訓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適應教師培訓形勢發展的需要。

社區教育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的調研報告
2024年需求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摘要:本文以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參與為主題開展了調研。經過對社區居民教育需求現狀的分析,對社區居民教育參與行為選擇的調查,本文認為當前的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社區居民的學習觀念還不夠深;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意識還不夠強;社區居民參與教育培訓活動不普及。社區內各種群體層次上的差異,也是影響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重要原因。針對上述問題,就今後社區教育工作應如何開展,提出了社區教育應以教為學習者提供服務,以適應學習者特徵及其需求為教育培訓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社區教育一是要注意針對成人學習需求的特點;二是要引導教育需求,關注弱勢群體,提高社區教育參與率;三是要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四是要有財政和政策的支撐,把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xx街道位於xx區的xx,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廂。隨著舊區改造進程的加快,社區中居民的文化層次和文化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建設學習型社區,使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針對性,讓居民的教育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我們對社區內居民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座談調查、典型調查和個別訪談。以下是調研後的反饋結果和情況分析:

一、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 社區居民基本特點

xx社區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形成多元的教育需求。調查顯示:

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中,以女性居多,女性占xx%,男性占xx%;年齡結構跨度較大,其中30歲以下xxx人、30-40歲xxx人、40-50歲xxx人、50-60歲xxx人、60歲以上xxx人;文化程度不同,,國中文化xxx人、高中文化xxx人,大專文化程度xxx人,大學極其以上文化程度xxx人。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的職業分布:黨政機關幹部xx人、事業單位職工xxx人、企業經營者xx人、外資企業職工xx人、國營企業職工xxx人、民營企業職工xx人、個體工商業者xx人、自由職業者xx人,下待崗人員xxx人,其他xxx人。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的收入分布:家庭年收入3萬以下xxx戶、3-3萬xxx戶、家庭年收入5-10萬xx戶、10-20萬xx戶,20萬以上x戶。每月學習費用支出50元以下xxx人、50-100元xxx人、100-200元xxx人、支出200-500元xx人、500-1000元xx人、1000元以上xx人。調查顯示:(1)社區居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多相對穩定;(2)社區居民素質具有基礎性、潛在性、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構成了居民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對社區居民的學習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能動的作用。

(二)社區居民教育需求現狀

1、社區居民的學習觀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人的一生中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正在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改變生活的觀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大大轉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和學習觀。調查顯示,社區居民中,普遍贊同“活到老、學到老”,認可“工作生活中需要知識和能力,所以要不斷學習”的觀點,選擇“實踐是學習,與人交流也是學習”、“所有人都能學習,但存在個體差異”的主張。只有少數人對學習的本質缺少正確、全面的理解,極少數的人固守“學習就是上學念書,學書本知識”,“學習只是年輕人的事”這一觀念。

社區居民對工作後的繼續學習提高的認同程度有所提升,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是社區居民參與市民學校的學習活動,主動、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因和決定因素。社區居民比較普遍地認識了繼續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詢問“持續不斷的學習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時,根據意義的重要程度排序,列在前3位的是

排在第一位:可以更新知識,增長才幹,充實自己,使生活更有意義

排在第二位:不學習就要落伍,會被社會淘汰

排在第三位:提高個人修養,滿足個人興趣、愛好

對於是否有繼續學習和提高的必要,在被訪者中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xx%,其中前者占xx%,後者占xx%。x%的人認為無所謂,x%的人認為必要性不大或沒必要。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區居民對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的認同度越高。

2、社區居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社區居民對子女文化程度的預期處於較高的水平。有xx%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至少要大專畢業,其中,xx%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的教育。本項調查顯示,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成正比,與對孩子的受教育期望值也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歷較低、經濟困難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呈放任態度,認為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個別家庭想讓孩子早些工作,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

社區居民對子女教育關注的另一個偏向,就是家庭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主要用於子女,有xx%的家庭主要用於子女,僅有xx%用於自己。

3、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意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區建設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區越來越成為社區居民工作、學習、生活以及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人們的社區教育理想體現出對社區教育價值的追求。經過幾年的廣泛宣傳,社區教育已經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人們的社區教育意識在不斷提升,但離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還存在一定差距。據調查統計,有90%以上的被調查居民知道社區教育,但真正參加社區教育的不足4%。

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們企盼“組織更多不同層次的志願者,參與社區教育”,渴望就近“開辦圖書館(閱覽室),設立少年、老年活動中心”,希望“社區內的教育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方便居民學習、娛樂、健身”,其中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擴大社區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資金的投入,使教育設施、活動場地更多一些”。

社區居民不滿足於以往封閉的生活,希望主動參與社區交往和社區活動。選擇願意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的占xx%,願意參加社區文化教育活動的占xx%,願意增進鄰里之間的交往的占xx%。願意為小區建設出謀劃策的占xx%,

4、社區居民的學習意願

參與社區教育的目的多種多樣,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以及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個體教育需求。人們對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的願望迫切,渴望通過學習,使自身的知識結構得到調節和最佳化,同時健康觀念在發生變化,珍視生命健康,重視生活質量,關注法律,成為社區居民學習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主流。

社區居民多元的教育需求中,青年人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願望強烈,調查顯示,社區中青年人主要青睞計算機、外語和科技,選擇前瞻性和實用性特點突出;中年人傾向於計算機、健康與衛生保健和外語;老年人主要選擇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安全、贍養、醫療保健、心理調適等休閒類課程科目,而且他們希望參加沒有壓力、較少功利性的學習活動。

社區居民選擇社區教育的學習方式呈現分散而多元的趨勢,多數傾向於採用業餘的、短期培訓的、講座式的、遠程式的方式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

(三)社區居民教育參與行為的選擇

1、看電視、讀書看報是社區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學習方式

隨著我國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閒暇生活聚焦於學習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學習時間的增多,為社區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調查顯示,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是社區居民與社會互動的主要中介,也是他們獲得信息、愉悅性情、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

本次調查將社區居民喜愛的餘暇活動分為8類,被調查者選擇前5位的排序為:第一,看電視;第二,閱讀書報;第三,體育健身;第四,與朋友交往;第五,文化活動。詢問家庭成員閒暇時間主要的學習活動,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占xx%,在家閱讀報刊雜誌,獲取知識信息的占xx%。

看電視、讀書看報作為社區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學習方式,其優勢,具有大眾性、普及性、靈活自主性。其局限性在於,它以散居在家的“受傳型活動為主”,即以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等方式接受大眾傳媒學習活動為主,反映社區居民的教育活動比較單一,學習方式較為被動。

2、社區居民上網學習、獲取信息與年齡成反比,與文化程度成正比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和網路迅速發展,網際網路進入社區和家庭,使人們實現了信息上的平等和資源上的共享,對社區教育產生全方位的影響,成為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積極利用網際網路,開展網路遠程教育,創設網路社區、網路圖書館,實現教育資源多元化,正在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發展趨勢。

網際網路是社區居民接觸較少的媒介,不會使用計算機,對網際網路陌生、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要使社區居民儘可能地與時代同步,需要通過社區信息化水準的提升,提高社區居民參與信息化的程度,向社區居民普及網路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術,增加適合社區居民的網路內容及信息方式,使有條件的街道都能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搭建起社區居民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平台。

上網學習,對於較快接受新事物、追趕潮流的青年人,吸引力更大。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有關“社區青年與網路關係”調研報告顯示:社區青年對信息化服務需求中,位居榜首的是“網路學習”(xx%),列在2-5位的是:網上交流(xx%)、信息瀏覽與發布(xx%)、網上購物(xx%)、網上求職(xx%)。從中可以看出,網上學習和網上交流是社區青年需求方面的一個特點。

本次調查顯示,社區居民上網學習、獲取信息與年齡成反比,與文化程度成正比。在被調查的社區居民中,個人業餘時間選擇上網的僅占x%,家庭成員上網學習知識、獲得信息的占x%。

3、社區居民參與教育培訓活動不普及

社區居民選擇閒暇時間的支配意向比較集中於媒體接觸,對於去社區接受“教育培訓”選擇率偏低,僅占x%。

調查表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相對比較低,參與者的廣泛性不夠,大多數是離退休人員,社區單位參與和在職人員參與率不高。這種狀況的形成主要是目前的社區教育缺乏吸引他們參與的師資和條件。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項活動的比率相對也比較低。在調查參加過社區教育中的哪些培訓活動時,參加居委會組織的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的占xx%,參加市民學校學習的占xx%,參加各類社會文化培訓班或講座的占xx%,參加學歷教育、資格證書培訓的占x%,參加社會力量辦學培訓的占x%,參加其他活動項目的占xx%。接受調查者的數據與社區實際居住人口的參與社區教育的比例有較大的出入,主要是接受調查者主要是一些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

4.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的主要原因

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忙,生活負擔重,沒有精力”,主要集中於31-50歲的社區居民,他們中xx%是在職人員,xx%為臨時工。第二位的是“社區沒有開設所需的課程和培訓項目”,其中,xx%是在學人員,xx%是在職人員。第三位的是“年紀大,記憶力差,學習吃力”,xx%為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休人員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怕參與社區教育會跟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隨機調查的失業或下崗人員中,這部分人群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經濟地位較低,並最容易失業、下崗,自身學歷偏低,技能結構單一、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是。但這部分人群卻游離與社區教育之外,不願參加市民學校的學習和接受終身教育的理念。

二、思考與建議

教育是為學習者服務的。學習者的特徵及其需求決定教育培訓活動的目標和內容,也應該成為改進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

1、要注意針對成人學習需求的特點

社區教育的主體主要是成人,成人的學習意向產生於生活、職業的實際需要,學習目標和內容與職業需要同步發展,成人學習帶有鮮明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確定社區教育課程目標時,需要綜合考慮社區居民個體需求、社會需求。因此,社區教育課程要多樣化,學歷的與非學歷的,功利性的與非功利性的、休閒性的與職業性的,基礎性的、提高性的與創造性的統籌兼顧,並形成特色,以適應不同群體、不同目的的需求。

2、引導教育需求,關注弱勢群體,提高社區教育參與率

主動參與是開展社區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這裡主動參與既是指學習者參與教學活動,更是指通過學習,提高社區居民對社會以及社區的參與。要研究社區成人學習者的意願,研究通過什麼樣的教學媒體、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習者實現自己的目標,並把各種教育資源最佳化組合,互為補充地提供給學習者。

在引導社區居民教育需求時,要幫助他們排除參與學習的各種障礙,包括學業素質障礙,心理準備障礙和支持體系的障礙等,提高社區居民的培訓參與率。

社區弱勢群體的學習驅動力相對比較低,需要在組織策略、培訓內容、活動方式等方面體現出“教育關懷”。要深入調查和分析弱勢群體的狀況及其分布,掌握弱勢群體對社區教育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補償性、提高性的教育培訓,著力開發各種靈活的培訓課程,實施選單式培訓,以多種途徑滿足需求。同時要認真研究有關的政策。比如學習成果的評估和認定,就業指導,救助性措施等。

3、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

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學習氛圍和學習機會的環境,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學習需求,其目標就是構建學習型的社區。

要強調整個社會的參與,即社會各個部門、單位、組織及社會方方面面均應為終身學習提供服務,充分發掘社會各方面的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形成終身學習的網路。終身學習、多元化學習要求的內涵是“全”,它是通過網路來實現的,通過技術和組織的網路來實現。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也需要通過協調、引導、最佳化來實現。

4、財政和政策的支撐,把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目前xx要建設學習型城市,終身教育的理念在廣大市民中正逐步形成,終身教育的工作主體是社區市民學校,但是終身教育並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得社區市民學校在經費、師資、設施上與廣大市民的需求不相適應。在師資方面;市民學校的教師基本上是一些中學教師和社會自願者,他們精神可嘉但是缺乏市民學校教育的經驗。往往教學都感到很累,沒有一支專業的市民學校師資隊伍。設施方面,市民學校辦學場所主要利用中學的教學場所,在時間和功能上存在著不便和矛盾。市民學校的學員是以55-70歲的老年人為主體,他們普遍反映,雙休日是三代人團聚的時間,也是最繁忙的時間。隨著上海經濟的增長,普教經費也在同步增長,但學生在減少;而社區市民學校潛在學生的增加,則不能得到相應的投入的增長。因此,希望能把市民的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便在經費、師資、設施上得到更好的保證。

擴大消費需求問題調研報告
2024年需求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當前,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經濟形勢出現了回暖跡象,在進出口下降的情況下,支撐經濟成長的是投資與消費。我市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外向度和依存度都不高,擴大投資與消費需求仍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主要措施。鑒於我國經濟管理體制,重要投資項目和財政信貸政策的決定權在政府手中,擴大投資需求主要由政府主導,而消費意願與消費行為是由居民個人決定,擴大消費需求更多的是市場行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助推和引導消費並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

消費需求通常是居民消費和公共(政府)消費,既包括物流消費也包括服務消費。對於政府來而言,擴大消費需求是不需要政府花費太多成本的促進經濟成長的措施,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前我市巨觀經濟政策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我們認為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成長,需要從產業導向、財政與信貸政策、社會保障與就業、培育消費熱點與開拓農村市場等多個層面著力,擴大投資和培育消費熱點創造消費需求,確保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開拓農村市場釋放農民消費活力,發放消費券以“四兩撥千斤”帶動城鄉消費,強化信用消費促進全社會放心消費。

(一)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投資需求

項目是擴大投資需求的載體,決定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因此,加快項目建設,不僅可以擴大社會有效投資需求,解決金融危機下社會總需求不足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培育經濟發展後勁,促進消費需求提升。

從項目投資對經濟成長的作用看,投資性項目是實現擴大再生產的重要途徑,對重要項目的決策權在政府手中,隨之 就是配套的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到位實施,一經決策就可以對經濟成長產生直接的作用,因此在金融危機下,加強項目投資是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施最容易也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比擴大消費需求的巨觀政策效果來得更直接、更明顯。同時,擴大投資需求,可以蓄積發展後勁,有效地間接擴大消費需求,必須不失時機的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從擴大內需對經濟結構調整看,支持和推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特別是十大振興規劃的產業項目,鼓勵和引導各地有效承接具有良好前景的產業項目,可以使我市能夠獲得更多的產業政策支持,加快培育產業集群。XX年統計公報顯示,我市主要工業產品為紗、布、化纖、白酒、啤酒、能源生產總量、原煤、發電量、原油加工量、汽油、柴油、水泥、化肥、化學農藥、合成洗滌劑15類產品,其中:日用消費品只有6種、能量6種、生產資料3種,而且價值、附加值都不高。根據來自消費市場的判斷,在我市較為優勢的產業集群中,由於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消費性產品少,國家鼓勵擴大消費的促進政策對我市生產性企業直至全市經濟的增長收效甚微,因此發展適應現代消費特徵、更具有高成長性和良好發展前景的投資項目十分必要。

從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看,有利於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拓展新的消費領域。由於歷史的體制的原因,我市商貿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帳太多,制約了大型商貿物流企業的發展,國內外眾多知名商貿企業到我市發展找不到發展平台,使我市城市商業發展的集中度不高,城市的接納能力、消費能力因此受限。

(二)開拓消費市場尤其要重視開展農村市場

解決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市建設商貿物流中心的重要內容。我市最終消費率多年徘徊在34%,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20個百分點,甚至還低於全國居民消費率10個百分點。如果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我市XX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算,當年可以增加140億元,如果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社會最終消費規模將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翻一番多,達到570億元,這些都表明我市擴大消費需求有著巨大的空間,也表明擴大消費可以幫助商貿流通業提高社會貢獻度,對保障就業、增加稅收、促進城鄉市場建設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農村消費需求不足是影響消費總水平的重要原因,既存在居民收入不高,也存在著較大的城鄉收入差別和消費差距。以XX年為例,當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3.6元,高出我市763.6元;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56.3元,高出我市54.3元,以全省高出我市的居民的收入水平計算,我市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就會增加14億元。以XX~XX年為例,我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0.31、1:0.33、1:0.33,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比為1:0.38、1:0.37、1:0.3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費支出差距有如此之大,因此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開拓農村市場,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所在。由於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居民的消費意願下降、即期購買力不強,從而導致消費熱點的熱度不夠,住房價格作為一個指標性指數也印證出我市消費市場揚而不沸的狀態,高檔次的企業商務用汽車不多反映出企業的實際競爭力不高,並對市場競爭持有保留態度,農村家用電腦市場處於起步狀態

新興消費的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對促進就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開拓農村市場都具有現實意義,也表明消費拉動經濟成長的空間巨大。隨著生活節奏和商務活動頻度的提高,家務勞動社會化有新的消費需求,現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務中心、經濟型快餐業、嬰幼兒護理、婚慶與家庭等有著良好的消費需求。人們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文化娛樂、休閒旅遊、教育健身、觀光農業等新興市場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時尚,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生態農業和無公害食品的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而市場競爭加劇了企業對創意產業、3g業務、3c業務、信用評估、規劃策劃等中介組織、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等市場需求也在與日俱增。

(三)千方百計確保城鄉居民充分就業。保就業是保增長的重要基礎,不有充分就業是不可能持續保持消費快速增長。我市作為農業大市,人均耕地不足0.7畝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而同時我市人口密度大於全國、全少平均水平,既表明我市有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又表明有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處理得好可以相互促進,處理得不好將激化矛盾上升。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約130萬人次,勞務經濟收入占到了農民收入的60%以上,勞務人員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近70%,勞動力轉移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自去年9月份至今年元月25日(春節前),我市返鄉農民工達110萬人;截止目前,外出務工人員90萬人,尚有10餘萬返鄉農民工滯留未外出務工。可想而知,確保農民工就業,是保農民增收、促進農村消費需求的前提。

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是擴大內需的應對策略。一方面農民工回鄉創業,不需要擴大投資需求,同時還要吸納勞動力就業,既可能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回鄉創業,可以有效地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將在沿海地區務工收入轉回家鄉投資,帶回信息、技術和市場,使大量農民工實現離土不離鄉,由於這部分勞動力既是創業主體,又是擴大消費的主力。對於擴大消費需求十分有益。近年來,我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呈現喜人態勢,據初步統計,已有2.5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創辦經濟實體4500多個,帶動當地農村勞動力近8萬人實現就業。

支持開發區、工業園區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大學生創意產業園區,開展技術創新,發展新型產業,推進產學研結合,逐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持有條例的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吸納大量返鄉人員參股,通過新的項目實現新的創業。鼓勵企業將閒置的資產支持大學生創業。

(四)適時實施發放消費券的對策

消費券通過政府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引導和刺激消費需求,以激活消費市場,保持最終消費持續增長。發放消費券是一個種政府行動,是運用政策來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張,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從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起到“減震”作用。

從政府的立場看,算是花小錢辦大事,既可以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振盪”,又能促進經濟有序發展。家電下鄉政策,政府為最終銷售價格的補貼13%給農民,農民受益了,也擴大了農民認識世界的視野,但從整個產品的生產鏈上看,13%的補貼低於產品的17%增值稅,相當於政府對企業實行減稅政策,只是將減稅的部分讓渡給農民,而在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各企業、職工都還在持續繳納稅收,同時各企業能夠持續發展就可以保就業、保增長,企業就能不斷進行產品研發、開拓市場,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社會穩定等各種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再成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因此,政府最終還是獲益的,穩定了財源,穩定了企業發展。家電下鄉雖不是直接發放消費券,由此可見發放消費券的功效。

消費券與家電下鄉政策異曲同工,都可以起到點亮消費市場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產品生產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家電下鄉是通過消費補貼的方式,發放農村居民,因此建議消費券發放給城市居民。

消費券不同家電下鄉政策,在於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先轉化為消費,城市居民的消費不完全局限於特定的商品。消費券的功效實質上同家電下鄉政策一樣,取決於政府的實際承受能力、發展對象和範圍、使用領域和有效期限。

消費券的使用範圍,從**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可用於困難職工購買日用消費品和餐飲、旅遊業,特別是對餐飲、旅遊業的指向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導其發展,並對促進產業發展。我們主張消費券定點、有限使用,鼓勵商業零售和服務型企業對使用消費券實行價格優惠,以增強消費券的擴張力。以旅遊業為例,若消費券限於購買門票,就可以帶動餐飲、交通、旅遊商品等消費;如果用於定點酒店,若每桌限於一券,就可以帶動相關產品和服務消費;若用於消費我市品牌生活用品,就能間接促進我市工業企業生產。

消費券的發放對象,原則上主張全民享用,視財政狀況也可只對困難家庭。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家庭將消費券捐贈出來,支持城鄉困難家庭,培育社會公眾的愛心,發展慈善事業。雖然政府增加支出,但通過捐贈等方式,經過二次分配到困難家庭,又可以減少政府對困難家庭救助的補貼。

消費券的使用期限,我認為不宜集中消費使用,要有一個時間界限,時間過長,不利於達到公眾所期待的社會效果,時間過短,會使居民盲目而集中消費,原則上以半年期為好。由於只有貨幣特定的支付職能,而沒有貨幣的流通職能,居民在使用消費券時會更加審慎,會在經過比較後作出購買決策。而對於企業來說,需要時間對其經營策略作出調整,吸納持券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和服務。

我們主張,有條件的企業購買政府消費券,發放給困難職工,或通過慈善捐贈的方式對弱勢群體進行扶持,也可以鼓勵所有者購買其經營的產品和服務。

(五)積極有效地擴大信用消費

信用消費信用消費作為一種消費形態或者消費模式,是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有助於擴大內需。以信用卡為例,根據國際經驗,銀行卡支付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可以拉動gdp增長0.5~0.8個百分點。如果我們充分挖掘信用消費的潛力,將其在消費者零售總額中的占比提升60個百分點,將拉動gdp增長3~4.8個百分點,以XX年我國gdp總量25.7萬億元計算,將拉動gdp增長0.77萬億元到1.24萬億元。

美國信用消費占總消費額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費占總消費額的1/3以上,巴西等開發中國家的信用消費也非常普遍。據測算,我國信用消費比例不到2‰,XX年中國人均gdp為2461美元,這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信用經濟時代,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發展信用消費的條件。

信用消費的形式除分期付款消費之外,還有試用消費、賒賬消費、“返本銷售”等等。早有商家針對特定消費群推出“信用消費”,並和銀行聯手推出分期免息服務。信用消費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需要規範,引導發展。

發展信用消費,我認為,需要政府運用政策引導,鼓勵金融部門加強與企業合作,研究制定擴大消費信貸的政策舉措。鼓勵居民擴大對住房、汽車等大件耐用消費品信用消費。發展典當業,鼓勵居民通過典當方式,擴大消費需求,拓展信用消費領域。對住宅、商鋪、機械設備等重要商品實行分期付款、賒銷等信用消費。支持銀行與零售企業開展“刷卡消費無障礙”活動,組織大型零售企業、賓館酒店、旅遊景區、教育等產業建立“銀聯”pos點,鼓勵居民持卡採購、旅遊、結算。

關於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2024年需求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進一步了解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辦好我校服裝製作與行銷專業,我們特就全國服裝行業及本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大量調查。

一、專業行業背景

服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占全國貨物貿易出口量的14.9%;

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4%,繼續穩居我國各行業出口創匯之首,出口總額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後,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為增強世界競爭力,服裝行業已廣泛使用先進的服裝技術。隨著服裝行業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目前服裝行業深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行業發展和出口均出現萎縮,大批行業從業人員失業,但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當旺盛,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我國的服裝產業正處於重大的行業升級和產業地域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向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懂設計、精製作、會管理、善行銷的一專多能的職校畢業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

調查表明,近年來,隨著私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升級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及大規模的行業轉移,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投入使用。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服裝設備和技術升級已是大勢所趨,服裝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結構製圖、結構設計、質檢、服裝紙樣推檔、服裝企業管理、行銷等崗位或工種,而由中專層次學歷人才擔任的服裝車縫、排料制板、裁剪、整燙、質檢、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場的需求

目前我國服裝設計與工藝水平同歐美等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著很大差距,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到總就業人數的3%,其比例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現有的很多服裝機器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服裝專業人才的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迫切需要大量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作加工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是中專層次的一線機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確定就業崗位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工作崗位目標定位為:①服裝製衣工、②服裝打板師、③裁剪師、④樣衣製作師、⑤跟單員、⑥質檢員、⑦成本核算員、⑧基層管理人員、⑨其他相關專業崗位。培養能從事現代服裝設計、生產和經營的中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將各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戶服務意識。

②良好的質量和效益意識及產品檢測評估能力。

③運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合理選取服裝設備、服裝加工的相關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裝設備、服裝技術的發展方向,具備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⑤cad繪圖(設計、製圖、造型、自動編程),初、中級服裝設計定製工,服裝製作工,服裝設備操作(平縫機、包縫機、鎖眼釘扣機、整燙機)等技能。

⑥編制服裝加工工藝檔案。

⑦識讀服裝檔案技能。

⑧安全用電知識和服裝設備維護技能。

⑨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相關內容
幹部培訓需求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市場調研報告
三大行業人才需求特點調查研究報告
商務局擴大消費需求調研報告
淺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
地區15城市需求情況
高校生創業意向及需求調研報告
擴大消費需求形勢狀況調研報告
農民工文化需求調研報告
計算機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報告
農村青年學習需求調查報告
關於“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與培養對策”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