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問題調研報告

一、什麼是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就是指品行上的缺點的越軌行為,一般指那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阻礙學生智力發展,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例如,有的學生過多的依賴父母,一離父母就哭鬧。有的學生任性,說一不二。有的學生總是沉默寡言,孤僻離群,老是躲著別人自已坐在一個角落。有的學生好鬥,不顧後果,動輒出手打人。有的學生依戀於網咖,影響學業。有的學生以強欺弱,勒索同學錢物。有的學生抽菸酗酒,以顯示自已長成大人,影響身體健康。這些行為儘管出現在少數學生身上,但他對學生身心健康、對學生個性的形成甚為不利。對青少年犯罪、不良品形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不良品質因素的萌發階段,即問題行為產生階段。第二階段為不良品質因素向外擴展階段,即不良品質形成階段。第三階段為不良品質的嚴重發展階段,即構成犯罪階段。因此重視問題行為把問題行為消滅在不良品質因素的萌芽階段,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二、問題行為方式的產生與青少年生理和心理:

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同學,有著明顯的生理特點:一是身體發育十分迅速,身高、體重增長很快,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逐漸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加,生殖器官發育,性意識萌發。二是可塑性大,從體魄到心靈都可由精心的培育,積極的鍛鍊和自我的努力而變得更完善。三是機能特別旺盛,生機勃發,活動能量大增,無論軀體、內臟、頭腦都能承受較大的負荷,特別在春意盎然的季節,更顯突出。

同時中學時期的青少年心理發展也急劇變化,心理上的第一個特點是由原來對父母的依賴性走向脫離父母保護的獨立性。由兒童的幼稚性走向青年的成熟性,對自已本身的興趣更加濃厚逐漸能客觀地察看自己。第二個特點是動盪性和敏感性,即大多數青少年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心境經常處於強烈動盪不安之中。第三個特點是在認知方面,對事物的觀察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全面,思維具有抽象性、獨立性和邏輯性,並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加。

正是因為這一時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諸多變化,心理學家們把這個時期稱作為人生的“第二斷奶期”,或乾脆稱為人生的“危險期”,雖說這種說法有些危言聳聽,但確也該重視這一階段的種種變化,而引發的矛盾:

第一,閉鎖性導致的孤獨感與強烈交往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有的學生如同蒼茫大海中漂浮的無人的孤島,緊閉著心扉的大門;另一方面,他們又迫切需要廣泛交友,顯示自已的實力,這兩者之間常常會形成一種難以排解的矛盾、困惑。出現有的同學交友不慎,不加選擇交了壞朋友。

第二,獨立意識與依附關係的矛盾。表現在一方面強烈希望擺脫家庭與學校的束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甚至對家長、教師的教育不分皂白一律牴觸。另一方面,由於自身尚未成熟,又必須依靠社會和家庭及學校各方面給予我們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由於自控能力差,各種情緒的迸發往往特彆強烈,容易與理智發生衝突,往往會做出一些粗暴簡單、不計後果的行為。遇事不加考慮,衝動起來做了再說,導致事後後悔的事時有發生。

第四,求知慾與認識水平的矛盾。求知中遇到學習方法不當,知識儲備不足,認識、理解、分析水平的限制。從而出現厭學、逃學、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