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優質資源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國有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礦產資源套用的範圍越來越大,領域越來越廣,現代農業、牧業、食品工業以及醫療保健領域,都離不開礦物原料。礦產資源已成為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由於礦產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分布不均勻性等特點,國家把“保護礦產資源,節約、合理利用資源”確定為基本國策。**礦產資源豐富,礦種齊全配套,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集中區之一。發揮地區礦產資源優勢,以礦業深加工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加快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使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基於此,地委、行署把實現以北屯建市、牧民定居、礦業深加工三大突破作為今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方面的思路,本文以“以礦業深加工為突破,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作視角,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地區礦產資源優勢和潛力

**地區位於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國世界級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成礦帶中段,是我國最具潛力的礦產資源集中區之一,具有“三大、三多、一強”的特點。

二、**地區礦業開發勘查與利用現狀

(一)開發勘查現狀

地區較正規的地質勘查活動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歷了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三個階段。解放前地質工作主要以路線地質調查為主,解放後開展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和大量的礦產地質、地學科研等工作,發現和探明了一大批國家急需或急缺礦種的大中型礦床。

固體礦產勘查:地區的固體礦產勘查工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解放初期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以鐵、稀有、煤、石灰岩、砂金勘查等為主;第二階段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以花崗偉晶岩型白雲母及稀有金屬礦產勘查為重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為第三階段,主要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勘查為主。

(二)利用現狀

**地區素有“金山銀水”的美譽,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聞名遐爾。悠久的採金史,從有具體記載的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今不衰的黃金開採印證了“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礦業發展迅猛,並呈逐年上升趨勢,礦業企業從業人員逾萬人。

礦產是**最具優勢的資源,礦業是**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XX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王樂泉書記在視察**工作時明確指出:“礦業是**地區將來扭轉財政狀況的希望所在,只有礦業的大發展,才有財政的大翻身”。遵照王書記的重要指示,地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創新的思維謀劃礦業發展,以超常規的舉措推動礦業勘探開發,形成了做大黑色金屬產業、做強有色金屬產業、做精稀有金屬產業、重振貴金屬採選業,加快發展非金屬、建材加工業的礦業開發思路。

按照上述思路,地區堅持勘探和開發並舉、開發和保護並重的方針,加大地質勘探力度,摸清礦業發展家底。在骨幹企業強勢帶動下,礦業經濟呈現高速、高效的發展態勢,以礦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成長超過投資拉動增長,實現了由投資拉動為主向工業拉動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由此,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在逐步形成,為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

三、**地區礦業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礦業開發有了較快的發展,達到了一定規模和水平,對地區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加工產業鏈短,綜合開發利用較差,並且部分礦山企業生產工藝落後,深加工能力低,同時,全區礦產資源家底不清,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程度仍然較低,與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具體表現為:

(一)礦產資源勘查滯後

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滯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地區地質礦產勘查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於地質勘查投入不足,礦產資源“家底”不清。地區現有礦山查明保有資源儲量特別是優質資源儲量的服務年限均不高,按照國家保有資源服務年限小於15年即為危機礦山的規定,已多為危機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