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優質資源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推進以礦業深加工為突破口的新型工業化建設,這是順應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也是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1、順應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黨的xx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莊嚴承諾。xx大報告把“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彰顯出中國共產黨推進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新思維。

推進以礦業深加工為突破口的新型工業化建設,這是順應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2、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所謂資源型地區,一般是指某一個或某一些自然資源蘊藏相對豐富,其經濟活動主要圍繞資源的開採與加工展開,且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以資源為主要依託的地區。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資源型地區對推動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隨著一些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開發殆盡,國內外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一些可替代資源的發現,這些區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發展危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協調、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其突出表現,一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依賴性強;二是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發展受巨觀經形勢影響較大;三是發展後勁不足;四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污染嚴重等。

資源型地區承擔著為國家提供能源供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責任。資源型地區如果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嚴重影響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世界上的資源型地區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從資源型地區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來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一些共性的途徑和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借鑑。可主要歸納為四條:調整經濟結構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變濟發展方式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改善環境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擴大開放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資源型地區走出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無論從全局發展看,還是從局部發展看,無論從經濟發展看,還是從社會發展看,無論從國際經驗看,還是從我國現實看,都非常重要、非常緊迫。

(三)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必然性

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準和道路有所不同。工業化是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轉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誌。

我國要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提出來的,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一直探索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國一段時間內所走的基本上是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質和人力資源的高投入,造成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落後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這條道路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加快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嘗試,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走一條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來支持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