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人民法院經費保障問題

目前法院經費收支管理實行的“收支兩條線” 的管理模式,即法院收取的訴訟費全額上繳財政,由財政統籌後,再以“業務補助經費”撥給法院。財政在統籌時,將法院上繳的訴訟費按比例分成,大部分回撥給基層法院,再將一定比例的訴訟費作為統籌基金,分配給較不發達的基層法院,這樣,在辦案經費分配上,滿足了發達地區法院的需求,又兼顧了不發達地區的法院。實行“收支兩條線”,使監督部門能夠發揮監督的作用,根除了法院在收費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實行“收支兩條線”,最大的缺點就是把經費的主動權完全地交到財政部門手中,財政撥款是否及時,是否充足,會直接影響著法院的審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條件對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干預、干擾,影響了法院司法獨立。因此,實行“收支兩條線”,雖然在目前經濟變革日新月異的時期對於把有限的資金統籌安排,改善法院的基礎建設和硬、軟體建設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不久後的將來,會成為司法改革進程的一種阻礙。

只有對“收支兩條線”進一步進行完善,在“收支”的“支”上,建立起獨立的司法預算制度,並立法給予保障,即將經費預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最高法院編制全國法院系統(包括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全年的開支預算,而這個收支預算,則建立在各個法院年初預算的基礎上,由各個法院每年所需的建設資金、人員經費組成。這部分的開支預算,在年初由最高法院交xx主管部門審核,單列入國家預算,報經全國人大批准,xx主管部門保證按預算撥款。另一部分由辦案經費構成,由於辦案經費是隨案件的多少而增減變動,屬於不可預計因素,因此這部分經費由各級法院根據實際情況逐月按需向同級財政提出,同級財政用法院上繳的訴訟費形成專項經費。專款專用,限時撥給法院使用。專款的年終結餘用於統籌,保證下一年度的經費。這樣,既有利於充分調動各個法院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經費得以充足的保障,又能體現其靈活性,使資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獨立的司法預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實現法院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真正實現“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