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調研報告範文3篇

城鎮管理是提升城鎮形象的有效舉措,是城鎮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城鎮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鎮形象的直接表現。隨著城市的日益繁榮,城市管理工作也被擺上了日益突出的位置。前段時間,我們通過收集資料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縣城區管理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城區管理現狀

我縣城區共有三個居委會組成,占地2.7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5139戶,常住人口約1.8萬人。近年來,按照加快小城鎮建設的總體布置,新建、改建的建築物基本能按城鎮規劃的總體要求進行運作。

㈠基礎投入加大,市容市貌不斷改善。一是投資35萬元修建了鎮垃圾中轉站,於5月初正式投入使用,解決了垃圾清運和處理的問題。二是投資60多萬元,維修縣城城區道路1450平方米,步行街及人行道路面600平方米,維修天池河防護欄326處並進行了粉刷,開挖排水涵洞一處,維修加固過橋護欄(水閘)1處,疏通長坪社區路段排水溝100多米,有效改善了城區道路環境和道路通行質量。三是通過多方籌措資金,積極興建集貿市場,從“堵”向“疏”轉變,有效解決了占道經營易反覆的難題,有效解決了市容與繁榮的矛盾,為廣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經營場所。同時,引進城市經營理念,將步行街燈飾廣告有限出租使其建設、管理得到加強。

㈡日常管理質量有新的提高。一是做到文明執法。通過發放居民告知書,做到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大力整治亂搭亂建、占道經營等行為。僅XX年查處未辦規劃審批手續違章建築8起,拆除亂搭亂建38起,清理查處占道經營亂擺攤點900多起,清理取締占道經營300多人次,糾查違章出點經營行為XX多人次,嚴格依照執法程式處罰違規事件70多人次,為理順城區的街道秩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開展城區環境衛生“門前屋後三包”責任制工作,由縣愛衛辦牽頭組織,同各單位簽訂了“門前屋後三包”責任書,建立城區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長效機制,逐步形成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城鎮管理的局面。四是通過在政府至實小路段設立護學崗,有效緩解學生上學、放學時交通秩序的混亂狀況。

二、我縣城鎮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鎮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容市貌雖有較大改善,但離老百姓期望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

㈠體制不順,造成管理職權不清,責任不明確。我縣城區管理一直實行部門管理為主的“條狀管理”模式,城區居委會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街道與部門、部門與部門之間責任不明確。

㈡機制不活,造成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城市管理職能部門實行“事業化管理,企業化運作”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政企不分、建管不分,管養不分的現象。一方面,有限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很難支付城管執法的各項經費,辦公經費及各項津補貼均需通過收費自籌。另一方面,由於受事業單位性質的影響,工資分配拉不開差距,職工在思想缺乏足夠的壓力和動力,工作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近年來,儘管城建部門已推行了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相應的檢查考核標準和獎勵措施,但均屬於內部管理標準,仍未能跳出“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怪圈。同時由於主要靠行政手段來管理城區,沒有建立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能以市場機制配置城管資源,更不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

㈢執法力量薄弱,執法環境差,造成管理措施不得力。目前,城監一中隊共有在職在編人員6人,擔負著城區下至萬馬橋、上至石樑司範圍的市容、城區道路及街道臨街門店的管理及執法任務,人員嚴重不足,裝備落後,經費無保障,執法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

㈣城區公共設施場地不足,造成基礎設施不完善。基礎設施不足是嚴重製約我縣城區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城區公共休閒場所、停車場、集貿市場長期以來無固定場所,導致“馬路攤點、馬路市場、馬路停車場”等現象嚴重。

㈤市民文明素質差,法制意識不強,管理難度增加。由於城區面積小,人口密度高,流動人口較多,少數居民素質低下,車輛亂停亂放、垃圾隨地亂扔、公共設施隨意破壞的現象嚴重。特別是隨著人口大量湧入城區,城區出現了一些衛生死角,加上管理缺位,造成髒亂差現象嚴重,人民生活收到極大影響。

三、城鎮管理的幾點建議

㈠是要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堅持依法管理。著力構建“政府總攬全局、部門齊抓共管、社會積極參與”的大城管格局,構建縣、鎮兩級政府,城管、街道、社區三級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鎮管理網路體系,形成綜合治理為龍頭,專業管理為骨幹,社區、單位管理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強化環衛管理體制,把管理推向市場,管理進入社區、進入單位、進入家庭、進入學校。

㈡是加大經費投入,加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將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使公共基礎設施更好地滿足市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

㈢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按照“政企分開、建管分開、管養分開”的改革思想,進一步轉變舊有的城市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契約制,開放作業市場,走專業化、企業化路子。按照經營城市理念,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抓緊制定相關政策,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㈣嚴管重罰,依法管理。我們的城鎮管理工作比較薄弱,與“失之於寬,管理不嚴”有很大關係,比如,在香港隨地傾倒垃圾,要被司法機關判刑坐牢。城鎮經濟要活,但城鎮管理必嚴。首先要嚴在制度上,要建立一套系統、規範的城鎮管理法規體系,要能夠基本覆蓋目前城鎮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時,又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從規章制度源頭上堵塞各責任單位之間管理脫節的漏洞,減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職責明確,權責一致。其次要嚴在落實上,“徒法無以自行”,城鎮管理就是對正常有序行為的服務,對違法違章行為的懲處。因此對違反城鎮管理法規的行為要敢於管理,對那些只圖謀利,明知故違,屢教不改,嚴重破壞市容秩序的行為必須採取嚴管重罰的手段,以示懲戒。對非法設定各類攤點和占道經營要堅決予以取締,對車輛亂停亂放的要將車輛拖離現場,並對駕駛人員予以處罰,對破壞公共設施,亂吐亂扔、亂張亂貼、亂牽亂掛、亂寫亂畫、亂堆亂碼、亂傾亂倒等公德意識差的行為除了經濟處罰外還要在媒體上曝光。然後要嚴在監督上,城鎮管理對象的複雜性,決定了管理進程的複雜性。由於城鎮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執行中的具體問題,如執法人員的執法素質,部門之間的配合銜接,必須靠強化經常性的督促、檢查和考核。切實解決各種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執法不嚴、以罰代管和扯皮推諉的具體實施行為,加大管理的落實力度。

㈤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一是深入開展城市管理教育實踐活動,大力弘揚“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引導廣大市民增強社會公德和城市管理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我們必須把市民的城鎮意識教育,作為城鎮管理的基礎。強化宣傳教育,以報刊、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為陣地,增強全民城管意識。在“城市廣角”“市容曝光台”等欄目,弘揚城鎮管理中的好人好事,曝光“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組織開展“縣城集中整治行動”,“從我做起,清潔縣城突擊月”,“告別陋習千人簽名”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吸引市民參與,使市民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素質。開展以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的評比完善活動為載體,建立民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機制,促進城鎮管理上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網路、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廣泛宣傳加強城市管理的重要舉措,反映城區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圍。

當前,正值我縣進入全省“脫貧奔小康”的試點縣行列,我們應抓住這一大好機遇,採取多種措施,整合各方力量,以高起點規劃塑造城市特色,高標準建設提高城市品味,搞效能管理打造城市形象,進一步利用特有的“茶葉、旅遊”兩張名片,加快城市發展。

城鎮民生問題調研報告
城鎮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民生問題是事關人民民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和解決好的核心問題。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改善民生工程"的工作部署,最近,在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建設、教育、衛生等相關部門的配合下,採取與部門負責人研討,與鎮辦領導、站所負責人、部分村委(社區)幹部、居民代表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海城區民生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就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

一、海城區民生問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注並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要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每個城鄉居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學上、有醫就、平安生活。近年來海城區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積極落實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城鄉人居環境的建設投入。目前,城鄉居民收入穩中有升,XX年,全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07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4元,均高於廣西區、北海市的平均水平;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城市社區服務覆蓋率達90%以上,94.5%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90%的非農人口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全區城鄉低保惠及3346戶7609人,年支付低保資金約793.6萬元;農村五保對象234人,供養水平超過自治區標準,城鄉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治安狀況逐漸好轉,連續三年實現刑事案件發案大幅下降(XX年刑事發案比XX年下降29.9%,XX年比XX年下降19.8%,XX年比XX年下降12.7%)。關乎民生的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社會保障的需求增長,我區關乎民生的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民眾的心理預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響民生的矛盾問題正在日漸顯現。

(一)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

1.小街小巷建設滯後。海城區目前有112條小街小巷尚未硬底化,有371條小街小巷尚未安裝路燈(隨著建成區的擴展,以上數還會增加),"行路難"、"安全隱患多"是民眾反映得最多的問題。與此同時,一些已硬化的道路也因多年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壞爛。

2.排洪排污設施不完善。遇強降雨一些低洼地段容易受淹。尤其是東起四川路、西至地角內港,全長約4公里的獨樹根垌排污溝,由於沉積了大量的淤泥,排洪能力已大大下降,每逢大暴雨,排污溝途經的北海村便會受淹,積水甚至深達1.5米。一些居民區的下水道也由於年久失修,經常堵塞導致污水四溢。

3."城中村"改造推進緩慢。海城區現有"城中村"17個,村莊占地面積約2129.8畝。村內建築雜亂無章、參差不齊、布局混亂,道路狹窄、擁擠難行,基礎設施不配套,"髒、亂、差"現象十分嚴重,與周邊整潔的市容市貌形成強烈反差。海城區從XX年開始實施"城中村"改造,但因為相關政策未出台等多種原因,推進緩慢。

4.城市維護費補助不足。市對海城區的財政管理體制中核定城市維護費支出基數為300萬元,海城區是中心城區,城市維護任務較重(城市保潔面積為950,925平方米和農村 155條自然村),特別是"城鄉清潔工程"實施以來,單是全區的保潔就要超過300萬元的費用,還有垃圾的清運、整治、綠化工程、亮點工程、小街小巷的建設等,至少需要500萬元。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

1.被征地農民就業困難。近十多年來,全區共被徵用土地38629.1畝,被征地農民36574人;被征地後人均擁有耕地面積0.55畝,其中62%的被征地農民被征地後人均耕種面積達不到0.3畝。由於"以土地為保障"、"靠土地養老"的傳統模式被打破,大量被征地農民就業無著落、生活無保障等問題日益嚴重,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偏低,勞動就業競爭力低下,就業意識不強使得他們自謀職業困難。初步統計,我區被征地農民的失業率約為7%,富餘勞動力即不充分就業率為3.5%,兩者合計10.5%,比率較高。

2.最低生活保障跟不上物價上漲。目前我區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180元/人·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683元/人·年。面對通貨膨脹,物價不斷上漲,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卻未相應提高,相形之下,貧困居民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實際已經降低。

3.城市居(村)委幹部補助標準低。目前我區居委幹部(不分城市及鎮)年均工資為8640元(720元/月人),除去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實際居委會幹部領到手是500-600元/月人;村委幹部工資為5300元/年人。而且我區居委沒有城市和鎮級之分,全部為城市居委。目前物價飛漲,居(村)委會幹部補助標準過低,與他們工作的付出形成極大反差。

(三)教育方面

1.學校布局不夠合理。我區國小大多集中於北部灣路以北的老城區(市區學校共有15所,其中北部灣路以北就占了10所),這些學校占地面積小,學生多、部分學校班額過大;而東、南部的新建區學校少,整個城區學校布局已滯後於城市發展的需要。

2.師資隊伍發展不平衡。市郊、海島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相比市區學校偏低,長期在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現都體弱多病,工作力不從心,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而由於體制上的原因,我區沒有招聘、錄用人員的自主權,導致農村學校教師隊伍開始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狀況。

3.中學教研力量薄弱。我區僅管理2所初級中學,中學教研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少,教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

4.農村國中控輟保學任務艱巨。由於村民對國家義務教育法的理解不到位,沒有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加上對部分貧困生助困渠道單一,助困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等原因,地角、潿洲兩所農村中學控輟保學任務仍十分艱巨。

(四)醫療衛生方面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定及發展不平衡。海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由市直醫院、專科醫院、街道(鄉鎮)衛生院、廠礦醫院和民營機構舉辦,各單位的人員素質、經費投入和建設規模不同,導致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中心和站達不到建設標準要求,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沒有自有的業務用房,只能採用臨時租用的辦法解決。隨著海城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規模擴大,社區衛生服務已不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衛生需求。

2.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不夠明確。由於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城區的管理許可權、範圍,各級分級管理的政策法規沒有得到很好體現,監督、疾控等相關機構沒有給予建立,城區衛生方面的責、權、利得不到落實,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難度比較大,影響了城區衛生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

3.新農合政府配套經費不到位。按中央的要求,參合農民每年只需交10元,各級政府補助80元/人/年,但目前各級政府的配套補助方案還沒出台,經費未能按時到位,民眾看病報銷難。

(五)社會安全方面

1.刑事案件發案偏高。儘管三年來我區持續保持刑案數下降超過10%的比例,但案件數仍偏高,特別是"兩搶一盜"侵財案件所占的比重大,一些惡性的搶劫案件、持槍殺人案和入室盜竊殺人案等,影響惡劣,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2.不穩定因素時時存在。各種項目開發建設中因征地拆遷問題引發的糾紛,涉及面廣,易引發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尚未改制的16家國有(集體)企業或者債務較重且關係複雜,或者屬於"三無"空殼企業,改制推進難度大,下崗職工意見很大。此外,還有一些突出的信訪問題,如涉法涉訴案件、水庫移民問題、企業軍轉幹部的待遇問題及一些"三大糾紛"等。

3.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市區記憶體在相當數量的油、氣等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單位和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作為中心城區,有賓館、酒店、大型超市、學校、車站、廣場等眾多人員聚集場所,一旦發生事故,很容易造成群死群傷重大事故。北海內港堆積的大量淤泥和生活垃圾未得到清理,加上廢棄船隻,造成嚴重的航道堵塞和消防安全隱患。此外,道路交通安全生產事故多發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改善民生的建議

解決民生問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多措並舉,全面覆蓋,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教育作為民生之基、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安全網,實現基本就業、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綜治等各方面的全覆蓋,促進社會全面和諧穩定。

(一)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物價指數相銜接的社會最低保障制度,減少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家庭生活的衝擊。落實好城市低保,對低保對象實施差別救助,提高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實施,探索建立機關養老保險制度,按照"應保盡保"原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對城鎮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農民、務農農民等5類人群,力爭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爭取擴展到城鎮居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努力解決關停並轉企業及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覆蓋面,重點推動事業單位、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民營企業參保,把符合規定的單位和職工全部納入覆蓋範圍。呼籲市里儘快出台建設項目被征地農民補償方案,對被征地農民在工作、生活、醫療、養老等方面作合理安排。

(二)努力增加城鄉就業。全面建立城鄉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區、街道和社區三位一體的就業服務網路體系。實施技能促就業計畫,培養農業、海洋產業、旅遊業等特色產業的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創業人才,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創業技能和就業競爭能力。切實幫助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爭取將享受政策的對象範圍擴展到了集體企業下崗職工中的"4050"(女40歲男50歲以上)人員,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長期失業人員,安置在公益性崗位就業。深入推進小額貸款工作,鼓勵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合夥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爭取將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對象範圍進一步擴大到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以及城鎮復員轉業軍人。

(三)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擴大教育經費來源,爭取市政府提高教育附加費返還比例,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根據城鎮化發展需要和舊城改造進程,推進老城區學校布局調整最佳化,儘快在新城區增設國小,消除新城區就學盲點。建設信息技術教育網路,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推進學校特色發展,打造品牌,實現"一校一特"、"一校一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進出機制,增加城區學校教師編制人員,以適應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後給公立學校帶來的就學壓力。

(四)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強城市和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服務機構分工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服務網路和以市級醫院為龍頭、鎮(辦)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儘快落實"合管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擴大新農合資金投入範圍,抓緊完善新農合政府財政補助出資機制;爭取社會捐助,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提高對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力度。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以開展流動人口計生服務管理示範區創建活動為契機,全面提升我區人口計生服務水平。

(五)深化平安創建活動。落實穩定工作責任制,理順"屬地管理"和"屬人管理"的責任關係,建立健全經常化、制度化的利益協調、矛盾調處機制。加強信訪工作,拓寬社情民意暢通渠道。積極探索治安防範工作市場化、社會化、民眾化的新途徑,努力構建情報信息、社區防控、治安巡邏、企事業單位內部防控等四大網路體系。深化嚴打和專項治理,始終保持對各種犯罪的高壓態勢。五是重視基層治保,調解組織和網路建設,發揮治安崗亭、社區警務室、調解室在維護社區穩定和治安防範中的積極作用。加大投入,完善社會治安軟硬體設施建設,提高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的能力,積極構築人防、物防、技防等科學高效的治安防範網路。

(六)打造宜居城區嶄新面貌。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部門支持,縱深推進"城鄉清潔工程",建立健全環衛保潔長效機制。進一步抓好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營造整潔有序、環境優美的城市環境。加快舊城改造,將轄區 "城中村"改造成為與城市風貌相協調的文明小區;將城市社區建設的成熟模式向農村社區延伸,穩妥地推進"村改居"社區的轉型與改革。大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以北海市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世界花園城市創建活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為契機,配合加快城市主幹道和小街小巷建設,配合推進"斷頭路"、"半截子"道路修復工程,完善道路網路,改善路面狀況,逐步建設一批街心花園。

城鎮居民醫療調研報告
城鎮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對於醫療保障工作來說,更應該以人為本,建立適合於不同群體的醫療保險體系。城市居民醫保是國家的一項惠民政策,是解決居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一項重大舉措。

一、我處城鎮居民醫保運行的現狀

城鎮居民醫保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政府投入”為原則,以城鎮非職工居民為主要對象,以權利與義務對等、費用分擔為籌資機制,以大病醫療保障為重點,實行分步建設,大張旗鼓進行宣傳發動,做到“應保盡保”,逐步加速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全方位的覆蓋。

我處現有城鎮居民數為5.6萬餘人,兩新組織及流動人口約1.5萬餘人,其中現有城市城鎮職工約為3.5萬餘人,估計全方位覆蓋的城鎮純居民和流動人口約3萬人,按試點先進市、區的經驗,應該有60%左右加入醫保,應完成1.8萬餘人,而我處XX年僅有8500人加入城鎮居民醫保,XX年到目前為止僅為7500人,續繳人數還有40%還未進行繳納。

二、城鎮居民醫保運行存在的問題

1、居民民眾認識有誤區:一是認為現在家庭成員身體好,不需要入醫保,憂患意識差;二是入醫保得實惠的是醫院,自費的入院醫院醫師開的藥方比較便宜,比較少,相比較差不多。如闌尾炎手術成本只有700餘元,如自費在小醫院XX多元,如入醫保住院結算要3000元左右;三是家庭多數人員有職工醫保,父、母、子、女不在乎入醫保;四是改制企業部分職工對黨的政策有怨言,抱懷疑態度;五是新農合不管成人或未成年人都是20元/年·人,相比城鎮醫保門坎比新農合高。

2、部門配合差,各醫保險種缺乏規範銜接。

城居醫保工作的普及必須依靠全社會的支持,是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別是民政、教育、衛生、計育、國土等職能部門必須加強對這項惠民政策的認識、支持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在推行城鎮居民醫保時尚未與已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行有效銜接,身份是城鎮戶口的居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3、考核體系不合理,擴面征繳困難,征繳激勵機制欠缺。

目前,省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推進工作實行單位考核,每年下達參保人數考核任務,並實行“一票否決”,區政府下達我處的城鎮居民醫保參保考核任務目標為2.5萬人,而我處純居民不足2.5萬,這脫離現有人員實際,但為了完成任務,把流動人口納入完成人數。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征繳無任何約束、獎罰措施。另一方面,城鎮居民醫保實行政府引導、民眾自願、財政補貼的方式,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推進手段。而城鎮居民醫保的主要對象是城鎮非就業人群,分散性大,流動性強,人數眾多,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學校、社區等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而對這些支持配合的單位部門無有效激勵機制和獎懲措施,而有些部門牴觸情緒較大,推動征繳的工作力度受到影響,工作難度增加。

三、如何加快城鎮居民醫保工作進度的建議

1、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消除居民認識誤區。

目前,黨委和政府應把此項工作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發動全體機關幹部和社區力量,到社區各家各戶上門服務,針對不同人群,消除其認識誤區,把各類人群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高度來認識,樹立本身的憂患意識,真正使此次服務行動成為“宣傳服務一家,造福居民萬家”的全民行動。

2、強化部門配合,把“一票否決”融入到各單位、各行業中去,真正為民為實事。

一是醫保部門加強服務和工作責任,做到“應保盡保”的前提下,為居民民眾提供更便利的優質服務。

二是醫療機構要加強以人為本的大局意識,不要以本單位的利益來“服務居民”,推行“居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三是政府各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計生、國土等)在服務為民之前提下,宣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清除居民民眾的後顧之憂,使全民樹立憂患意識,迅速加入到城居醫保隊伍中來。

四是黨和政府不要把為民辦實事只歸口到一個部門或單位,把此項工作納入到各單位、行業的目標考核中,使全社會都來關心,都來支持,都來作為本身的工作來抓,把為民辦實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

3、加強城鎮居民醫保運行的信息反饋和基礎平台建設,增強體系的有序性。

隨著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制度的逐步推行,勞動、學校、計生、衛生、民政、社區等醫療保障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這些部門都貼近基層,對各類人員情況熟悉,信息靈通。因此,必須加大對這些部門的工作督辦和基礎平台建設,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提供必要的辦公經費和全網路服務平台,建立城鎮居民醫保協調配合和激勵機制,加強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工作協調和聯動,充分調動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性,促進該項工作有序、規範運行,真正使惠民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

關於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調研報告
2024年城鎮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小城鎮發展作為“夯實底部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加快我省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我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現狀、問題和原因,探討科學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的路徑和措施,將對我省小城鎮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農村人口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現狀

據統計,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67萬人,鄉村人口4683萬人,城鎮化率41.83%,比上年增長1.65個百分點。全省縣城及縣城以上的城市吸納的人口約2730萬人,對城鎮化的貢獻率為34%;小城鎮吸納的人口約636萬人,不到城市(主要指縣城及縣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對城鎮化的貢獻率僅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現象,針對農村村民不願意進城影響因素調查統計顯示,13%的村民因為戶籍制度而不願意進城,71%進入小城鎮的農村村民仍屬於農村戶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城鎮人口和非農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之間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現象越來越明顯。

二、小城鎮對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鎮發展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先決條件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鎮發展,正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要求相契合,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先決條件。

(二)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可實現“就地、就近、低成本”轉移,促進城鎮和諧發展和生態宜居

小城鎮作為吸納農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對農村人口就業素質需求相對較低,遷移距離較近、生活成本較低等特性。因其低門檻,較易融入,使其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顯。農村人口轉移至小城鎮可有效降低其進入大、中城市的就業風險及消耗成本。並且有效緩解大中城市因外來流動人口過多,造成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不足等情況。隨著小城鎮不斷吸納農村人口,促使小城鎮的發展與建設,其自然的生態景觀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將會使城鎮更加和諧發展和生態宜居。

(三)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是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現象普遍化,“留守兒童”、“空心村”“臨時夫妻”等社會問題引發不少社會的關注。而這些問題的癥結正是由於打工目的地與務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遠,夫妻聚少離多,子女不能親自撫養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鎮就近吸納農村人口,將會有效解決務工者進大城市務工來帶的一些列的社會問題,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負面影響。

(四)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符合農民意願

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統計,50%以上的村民願意搬離農村,轉移進入城鎮,其中,意願搬遷進入本鎮的村民占意願搬遷村民的比例為71%。願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較低,僅占願意進城村民的4%,絕大多數村民選擇居住在當地小城鎮,首先因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業競爭力;其次鄉土情結較重,對地方歸屬感和人際關係的依賴,也決定了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更有優勢。

三、四川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小城鎮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鎮發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鎮建設資金,由於小城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關稅收均上繳縣級財政,小城鎮建設資金基本依靠項目資金xx縣級財政下撥,數量較少,不能很好的滿足城鎮建設需要。鎮級財政屬報賬制,縣級財政的自身建設資金已捉襟見肘,因此對小城鎮建設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小城鎮規模、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綜合效益較低。二是小城鎮土地投放指標不足,現有的小城鎮發展用地土地指標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標,在下達的指標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於進行小城鎮房地產開發建設,而對社會公益性設施土地建設投入不夠,導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數小城鎮規劃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較低。如沿公路設市場、沿途亂設攤點,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交通;鄉鎮工業與居民區相互混雜,相互影響。

此外,小城鎮建設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體制障礙,而這正是制約著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如農村土地流轉、小城鎮勞動者權益維護保障、城鄉戶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響,農村非農勞動力就業大多都採取半工農的形式,即就業者“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勞動力只“流動”不“流轉”,從而導致無法真正的城鎮化。

(二)產業支撐力較弱,結構不合理,就業崗位較少

我省多數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多為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初加工、建材等技術含量低,規模較小的行業,競爭力較弱。由於第二產業在小城鎮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偏低,沒有較多的就業崗位,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導致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過就業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作用。

(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低,制約了小城鎮的發展

90%的小城鎮缺乏相應的規劃建設專業技術人員,對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鎮建設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基本上沒有規劃建設的專業人才。導致城鎮建設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亂”的現狀。二是小城鎮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即使有相應的機構也因為身兼數職而形同虛設,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於事務性的管理。三是相關配套政策沒有跟上,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鎮級部門沒有執法權,縣級部門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無法直接對於小城鎮進行管理,造成了“縣管不了、鎮無權管”的現象比較普遍。

(四)農村剩餘勞動力受自身素質的制約

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國中學歷為主,占58.94%,其次為國小及國小以下,占23.67%。進城務工只能局限於勞動強度大、就業面窄的體力勞動,小城鎮可以提供創業的平台,但是更多的進城務工農民無法勝任。

縣縣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探索
2018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大縣城建設調研報告
2017鎮人大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的調研報告
示範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2017市示範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2024年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
以“經營城市”理念 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
產業化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2024年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