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培訓模式探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農民更具有活力、創造力,把農村建成具有知識型、技能型、管理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而實現我區“農業振興,農村繁榮,農民致富”的宏偉目標。為給領導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近期,xx區成人教育學校對全區農民科技素質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

此次調查共走訪了五個鄉,20個行政村,問卷調查5000人,召開座談會10餘次,被調查人數近萬人。從我區基本情況來看,全區轄五個鄉122個行政村,農村總人口11.7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達9萬餘人。現有耕地11.75萬畝,復墾土地1.6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876。農村勞動力60630人,其中,從事農業的勞動力37806人,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22824人。在我區農村勞動力中,國小文化及脫盲人員19640人,占32.4%,國中文化程度32026人,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6476人,占10.68%,中專文化程度1873人,占3.1%,大專以上文化程度615人,僅占1.01%。以上情況說明,我區大多數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可耕種的土地較少。經調查我區農村勞動力大多數人無特殊技能,加上思想保守、觀念陳舊,不願意外出務工,都願在本地就業,願意到開灤等大企業上班,造成農村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區域內。為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勢在必行。

一、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xx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根據xx區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新農村建設基礎條件。

(一)啟動了人才培養工程

利用遠程教育網路,以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為依託,進行正規化學歷教育。使農村兩委班子成員、農村後備幹部、計生專乾人員、科技能手、致富帶頭人學歷達標率達80%以上。

(二)實施了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

為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根據我區現狀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施方案,建立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基地”,開展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引導性培訓、勞動技能培訓。XX年以來,培訓農村勞動力15000多人次, 已有37.6%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二、三 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的目的。

(三)開展了實用技術進農家工程

充分發揮成人教育、農廣校的自身優勢,建立健全區鄉村三級培訓網路,開展多形式、多內容的送科技下鄉活動,採取集中培訓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形式,把新品種、新技術、新項目送到田間地頭;為讓科技順利進村,我們以協會為依託, 拓寬培訓面,讓農業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我區建立了四大協會組織,即蔬菜協會、果樹協會、養殖協會和花卉協會,吸收科技會員達1800多人,遍布全區5個鄉。同時由農廣校牽頭,在各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以《輦農信息》、《農民之友》、《果樹通訊》、《致富金橋》、《科技農報》每月為每鄉刊出一期科技小報,及時為農民介紹新品種,新技術,新項目,傳授科技信息,推廣科普知識,介紹典型經驗,剖析病蟲害防治方法等,向全區發出2萬餘份,深受老百姓的青睞。據統計,幾年來,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人次。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投入資金達30萬元。在區委區政府的英明決策和正確的引導下,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民素質在不斷地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區委、區政府一直比較重視農村教育和農民素質培訓工作,近年來,通過農業、教育、勞動等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區農村教育和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儘管如此,我們的培訓模式還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

具有國中文化知識結構占勞動力的52.81%左右,高中以上人員占14.79%以上,剩下的32.4%的人員只有國小文化和脫盲人員。

成因是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質較低,經濟收入普遍不足,加之對參加科技培訓的認識不足,有一技之長的不多,影響和制約了農民技術技能的提高。

(二)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不夠高

農業和農民科技人員、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比例較低。有些農民科技意識弱,對提高自身科技素質水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調查農民參加農業技術素質培訓的原因時,40%的農民認為是自己渴望知識,願意參加科技培訓,提高自己的素質。其餘60%的人有短期行為,有用就學,缺乏恆心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