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調研報告範文4篇

婦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實行男女平等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保障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是各級人民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兒童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實施“xx”時期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依據**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xxxx-xxxx年),圍繞文廣體局承擔的婦兒工作職責,幾年來,區婦聯積極對接,把婦女兒童發展規劃融入到文廣體局各項具體工作中,為推進“xx”時期我區婦兒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主要做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結合自身職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承擔落實規劃中相應的目標任務。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實施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同時,分級落實責任,局屬各單位分管領導及專職人員同步實施,同步推動。

2.完善機制,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把實施婦兒發展規劃納入局屬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分管負責人的考核評價體系,並依據婦兒工作的需要,重點保障投入,對婦兒規劃重點實事項目予以關注,確保工作經費專款專用。

二、策略措施:

1.保障婦女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近年來,直接面向婦女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充分利用“三八”節慶活動以及民間文化資源,組織婦女開展讀書、文藝演出、陳列展覽、書畫攝影比賽等活動。

2.保障婦女兒童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近幾年來,積極推進婦女兒童陣地建設工程,不斷完善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管理、設施和服務,充分發揮其作用。xxxx年以來,全區xx0%的鄉鎮均開設婦女活動場所、設立兒童文化活動場所、兒童閱覽室或兒童專用書架、文化室配有兒童活動器材、圖書等。

我們大力實施“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在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和建成全縣“農家書屋”資料庫的基礎上,切實發揮“農家書屋”的陣地作用,大力開展讀書、徵文、培訓等活動。我區自xxxx年起舉辦全民讀書節,至xxxx年,已連續舉辦了五屆全民讀書節。xxxx年以來,在全縣範圍內發展閱讀推廣志願者xx0餘名,開展“進學校”、“進社區”等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年均5次以上。區圖書館常年免費開放閱覽室,組織開展春節猜迷活動、暑期青少年公益西洋棋培訓、國小生讀者漢聽寫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xxxx年x月23日是第xx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首個立法“全民閱讀日”。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興趣,號召青少年來圖書館閱讀,**區圖書館特邀學生們走進圖書館,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讓更多的青少年和老師們了解圖書館,使用圖書館,在青少年學生中形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

3.強化文化市場的性別監管和輿論監督。多年以來,圍繞工作職責,堅持開展有效的行動堅決打擊、遏制淫穢出版物、影視作品、網站及色情演出活動,堅決制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文化的傳播,禁止在宣傳媒體、廣告和文藝作品中出現損害女性形象、污辱女性人格的作品。近幾年,我局堅持集中開展“淨網”和“清源”行動,集中清查學校周邊的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經營場所,查處非法演出,收繳盜版教輔;對學校周邊書報刊、音像製品零售、租賃點進行集中清理;加強對印刷品、境外出版物及政治謠言、淫穢色情等有害出版物的檢查。

x.引導和鼓勵婦女參加體育鍛鍊。多少年來,大力開展適合婦女兒童參與的民眾體育運動項目,不斷增強婦女兒童體質,提高婦女兒童身心健康水平,積極發展城鄉社區婦女健身體育設施,鼓勵引導婦女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對婦女體育健身活動的科學指導。

xxxx年以來,我區城鄉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每年均達到xx0%,國民體質測定網路鎮(街道)覆蓋率由xxxx年的50%逐年提高到xx0%。

xxxx年以來,我們共舉辦了6次“**區全民健身日”活動;xxxx年以來開展了5次全國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動暨**縣健身氣功站點聯賽;近兩年成功的舉辦了全區廣場舞大賽、秧歌舞大賽、**國際標準舞公開賽以及xxxx“老頑童”杯**市首屆社區廣場舞電視大賽等以廣大婦女參賽為主的大中型民眾體育活動。

5.不斷增強婦女兒童體質,有計畫的選拔和培養優秀運動員。

xxxx年xx月,**區少體校被省體育局命名為三星級業餘體校,常年開展少年兒童籃球隊訓練、羽毛球隊訓練、桌球隊訓練和田徑隊訓練。xxXX年成立**拔河女隊,人員分布全縣,以**鎮、**鎮、**鎮、**鎮、**鎮,多為農村家庭青年婦女。自成立隊伍取來,先後有60人參加**省以上拔河比賽,參加集訓人數超過300人。多年來,**拔河女隊在歷次全國、全省各類賽事中獲得了xx余次獎項。同時,還參加過**省教育頻道專題節目、中央5套專題節目、中國教育頻道專題節目、中央農業頻道專題節目等,中國體育報、**晚報、**日報等媒體也多次進行報導,為**區“中國拔河之鄉”、**省“體育強縣”品牌做出巨大貢獻。

6.開辦專題節目,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在女性宣傳方面,我局積極配合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有關婦女政策、法規及舉措的宣傳工作,做好婦女典型和各行各業婦女民眾的宣傳工作。在“三八”和“五一”等節日期間,重點推出“巾幗創業”、“崗位能手”等的相關報導,反映我區婦女風采。在日常宣傳工作中,增強婦女宣傳的貼近性和吸引力,講求宣傳實效。淨化螢屏聲頻,營造健康空間。進一步加大淨化螢屏聲頻力度,抵制低俗之風,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範節目內容,努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近兩年來,**區電視台、電台注重提升欄目,不斷加強宣傳婦女兒童工作以及婦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好縣電視台影視頻道,推出一些有較好社會反響的女性題材影視劇。自xxxx年1月1日起,**人民廣播電台對節目進行全新升級改版,本次改版突出廣播媒體“宣傳、服務、娛樂”三大功能,增設了《中華大講堂》新欄目。xxxx年電視台開辦《**說法》欄目,以法官**的講述、點評為切入點,選取我區發生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婚姻法、未成年保護法等典型案例,以真實的法律案例為主線,輔以大量的情景再現,劇情模擬拍攝。區京劇團依據法官**的事跡,創排了大型現代京劇《法官**》。少兒宣傳方面,重點轉播好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和**教育頻道,為少年兒童提供更多優秀的國產少兒廣播影視作品,不斷豐富少年兒童的精神文明生活。

班級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文化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最佳化校園育環境,使中國小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台,大力開展日常校園文化活動。要有目的地、有計畫地建設好校園文化,創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約束力的區域性文化氛圍,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識和學校個性,通過它來影響和薰陶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然而,現實中我們學生從小接觸到的班級文化幾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給學生嚴重造成的審美疲勞,無法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核心理念,要求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因此培育個性化的班級精神,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既符合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2、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所學校的發展歸根結底是這所學校全面的發展,它既包括群體的發展,也包括個體的發展。首先,單個班級的發展勢必促成全校的發展。其次,單個學生個體的成長,也最終促成學校的長足發展。

我校地處在深圳東海岸線上,創建於1940年,屬廣東省一級學校。新校園以省一級學校的標準建成,因而校園文化創建、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研究,對學校日後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建設性意義。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創建之路,先後開展了特色中隊、“星級班”創建活動和“星級少年”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改革的實踐,營造了獨特濃郁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一步步最佳化學校的育人環境。目前,打造“書香校園”讀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班的“星級少年”評價園地、紅領巾角、圖書角和“紅領巾種植園”評選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以“一隊一品牌,隊隊有特色”為目標開展的特色中隊如“一張紙中隊”、“一滴水中隊”、“電池環保中隊”和“氣象觀測中隊”等活躍在校園裡。

但是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由於我校地處深圳龍崗區,當地農村城市化過程中農村轉居民的家庭和外來民工家庭比較多,因此學生家庭呈現出吃低保家庭多、離異單親家庭多、子女寄養家庭多等現象。學校無形之中就面臨著許多難題,而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學校承擔了許多“問題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這些學習、思想、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的學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現出來的不懂規矩、我行我素、無視教育等行為,具有很強的劣根性。我們透過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通過廣泛聽取意見與外出取經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為核心,通過班級文化的建設,營造和諧生動的育人環境”的培養目標,形成了“一隊一品牌,隊隊有特色”的校園氛圍。

因此,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研究,有利於創設一種班級生態文化,有利於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良好的班級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風建設,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健康、向上的風氣中接受持久而穩定的薰陶,最終共同成長。 

3、學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世界教育主題的直接反映。但是當前,我們一些學校還是只抓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格培養。作為培養學生人格的一塊陣地——班級文化,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風裡,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信任、關係和諧,班級成員情緒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較強,呈現出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團結協作的歡樂氣氛,在這種氣氛里,優秀的學生感到自豪,落後的學生奮起直追,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讚揚和保護,主體性得到充分弘揚;在專制型或防衛型的班風裡,成員之間互不信任,關係緊張,學生之間由此而產生的是煩悶、恐懼、厭惡的情感態度與彼此攻擊的行為模式,學生自信心、自尊感與上進心不強,個性得不到健康發展。因此,良好的個性班級文化能促進學生的人格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導致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不夠深入。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們提出了《個性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課題,以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實踐的層面積極探索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的本質內容,以及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構建新型的個性化班級管理模式,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張揚學生個性,創建一種充滿人情味的個性班級文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

(二)課題設計的理論依據

1、班級社會學理論

現代學校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模式的。班級社會學將班級作為一個社會體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門科學,班級作為一個社會,它具有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個性化兩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斷言,班級作為一個教育基本單位,乃是給學生進行預期社會化教育。班級作為一個微型教育社會,是一個社會文化傳播媒體,是一個選擇、傳遞和聚合社會文化的文化實體。班級作為一個社會,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制度文化與素質文化、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等。班級社會學理論是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可以使本課題研究有一個明確目標與範圍界限。

2、創新教育理論

現代社會發展呼喚一種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素質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等良好的道德品質,而班級集體正是培養學生們素質的重要途徑。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就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根本、為核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進素質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集體教育理論

學校班級集體是一種特殊的教育主體。集體具有促進學生同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班級文化是指作為班級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複合體。班級文化既是影響班級管理的環境因素,又是班級管理成果的物化標識。學生的品德、個性特徵、思想意識、知識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特徵。現代集體建設著眼於以學生髮展為本,讓班級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成為學生素質發展的舞台。

4、文化涵育原理

學生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薰陶,又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創造自我。集體正是通過文化影響學生個體的。個體也正是通過參與班級文化的創新,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通過班級文化環境、制度和各種文化活動的創新過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5、系統學習理論

系統論的觀點說明,一個系統如果是封閉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內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開放的,能夠和外界進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將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開放性越大,交換越多,則效果越好。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標假設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

2、班級文化:是指依託並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是精神(風氣、氛圍)、制度、關係和環境的綜合存在,是團體的每日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共有規劃。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它是所有成員或部分成員所共有的信息、價值觀、態度的總稱。簡單地說,班級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以班級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為主要特徵的群體文化。

2、班級文化建設:指班級成員利用和創設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關係等來薰陶和培育集體成員創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響活動,它是班級成員在多種文化相互作用、發展過程中,創造一種比較穩定的有利於發展的文化過程。

3、個性化的班級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該校特定校園文化籠罩下某個班集體所形成的富有個性張力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班級文化不能脫離校園文化而存在,校園文化統攝著班級文化的發展。

4、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傳統的班級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它是指在新課程背景下,打破傳統的大而全的、幾十年不變的班級文化模式,以個性化的班風、學風、班級目標,個性化的班規、班歌、班名,個性化的班級活動為載體,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彰顯學生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創設自我教育環境,激活學生的潛能,啟動學生持久的教育內需,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修養和自主創新的精神的班級文化。

(二)課題的界定

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就是從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進行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研究。本課題將以現有的理論為指導,側重於實踐性的研究,即強調如何建設個性化的班級文化。

(三)目標假設

本課題主要研究如何開發和利用各種班級教育環境資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形成以“創”為中心的、建設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班級文化。

1、通過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校內自然物質環境和人文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規律。

3、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係並構建班級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和課題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全方位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已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成為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育人環境的一項重要課題。長期以來,班級集體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被忽視了,往往以知識傳承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價值取向,以單一、陳舊的接受式的學習模式為教育手段,教育內容脫離實際,缺乏感召力,使班級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現象,缺乏個性、缺乏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缺乏時代性與自主性。

(一)對班級文化的認識

馬克思的文化哲學理論認為,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等等。“實質上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終極關懷,包括人格、精神、道德準則等等。”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獨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

關於班級文化建設的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早已出現。美國版《班級的群體化過程》在談到如何促進學生交流、如何解決學生衝突及如何形成班級合身的規範等方面作了詳細描述,並提出了改善各類氣氛的行動觀點;最終目標是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協作精神、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的班級精神文化,但對班級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卻很少涉及。

國內對班級文化的研究在課程改革以前,多體現在與學科相結合,比如在教室環境布置上比較注重精緻與美觀,傳統的精神文化建設多以正面引導為主,注重榜樣的作用。這種做法均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目前,個性化班級文化與新課程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不過也多注重特色班級建設。

1、遼寧魏書生老師的班級自動化管理,開創造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先河。蘇州市教科所開展的《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提出的“在新課程時代的班級管理中,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集體本身可以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溫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 

2、最近,一本來自一線教師原創的新書《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成長》成為了教育類的暢銷書。該書作者北京國小唐亮老師(北京市“紫禁杯”特等班主任)在書中對班級文化作了如下詮釋:以往我們強調班級管理,一味地對學生說教,往往作用不大。現在我們強調用文化育人,尋求一種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動上來。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的生命力所在。它與班級成績並不矛盾,班級文化培養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隨著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績也必然會得到提升。

3、上海市北郊高級中學是較早開始全面建設班級文化的學校,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班級文化為主體的德育陶冶模式,具體表現為:以文化的創造性活動為中心,形成了各具個性與風格的班級文化、年級文化和學校文化。班級、學年、學校文化的差異必然體現不同的活動特點。從班級文化來講,班級文化是由班集體共同創造的體現本班個性風格的班風,班級文化決定了班組活動的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級活動又凸顯了班級文化的特徵,促進了班級文化的形成與創新。

4、寧波市鎮海學校開展的《新課程條件下創建個性化班級文化的探索》提出“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個性化管理制度的擬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級活動的開展,形成具有創造精神的班風,使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在和諧的班級生態中獲得充分發展。”

5、蘇州市教科所開展的《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提出的“在新課程時代的班級管理中,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集體本身可以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溫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

(二)班級文化建設相關理論的研究

國家教委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陣地”,各級中國小要“積極開展創建優秀班集體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對集體的負責感、榮譽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樹立良好的班風,逐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場所,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營造健康、和諧、優雅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

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人的行為和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決定的過程,環境影響決定了那些潛在行為傾向可成為實際的行為。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為有效的途徑。因此,建設一塊文化陣地,營造濃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圍,是發展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整潔、明亮、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freuid曾說:“我房子裡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作為整體存在的環境它同樣能代表主體意識,以及影響身處其中的人的意識。班級文化環境也是如此。創造一個優美的班級環境,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培養感受美、欣賞美、鑑別美的能力,並以此自覺的維護美、創造美。從而在美的環境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的道德美。

班級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必須圍繞班集體的目標有意識地進行,使物質文化環境建設成為班集體目標達成的輔助手段。據調查,在有意識地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發動學生布置圖書角之前,學生較喜愛閱讀課外書的只有13%,非常喜愛閱讀課外書的只占9.7%,而之後呢,這兩項分別達到了25%和63%,學生愛看課外書的習慣得到逐步的養成。

2、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原則,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受到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因而教育要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要善於選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導人的各種天賦能力的發展。現代教育學認為人的整體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環境影響和制約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水平。因而,我們要加強校園、班級文化建設,構建、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校內及班級人文環境與自然物質環境,挖掘蘊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響,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進素質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現代教育正在由單純的學科教學向學科教學與人文薰陶相互滲透的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管理正在由過去的外顯的行政管理向內隱的文化驅動方向轉變。文化影響力的大小已成為一所學校、班級是否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標誌,是現代學校、班級管理的首要任務和最高境界。班級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是班級存在和發展的動力與成功的關鍵,對於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長和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作為學校,作為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塑造”。“塑造”作為一種比喻的說法,當然沒有什麼大錯,但學生畢竟與泥團木塊不同,它們無法隨學校與教師的心愿成為理想的“泥塑木雕”。因此,這樣的教育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又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也不利於教育作為上層建築以更好地發揮它在社會發展中能動作用。因此,“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個性化的班集體,培育班級創新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中,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認識到學生是活生生的成長中的人,是各不相同的獨特的人,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在班集體活動中使他們放射出個性化熠熠的光華,學生才能成為具有獨立個性的“人中人”。

1、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他著力提倡自由主義的教育。他認為中國舊教育束縛兒童個性,違反人的自然發展規律,而新教育應該是發展兒童個性,尊重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個性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特徵.只為他個人所具有。歌德說:“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情感上完全協調。”因此,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價值。世界的豐富多彩,人類的千姿百態也正源於此。

2、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個性的培養問題》中寫道:“學校作為擁有高度教養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體的多樣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議的,個性缺乏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議的。”由此可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它對於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以致學生的理想、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課標》強調:“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無個性即無人才”。有價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所言:“個性教育將個性教育是相對於劃一性教育而言,旨在培養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實施個性教育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學校教育應實施有利於學生個性潛能全面和諧發展的個性教育,成為21世紀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個性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4、沈黎明校長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曾經看過這樣兩幅連續的漫畫:一幅是‘進校’:學生的頭顱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橢圓形……每人神態各異,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畢業):所有學生的頭顱,都變成了滴溜溜的圓形。”

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持續、和諧發展”等人本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由於教育培養的對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大寫的人。班級作為是學生彰顯個性、實現發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學生成長的一方沃土。他們參與班級建設的過程經歷、體驗感悟,將在生命發展的歷程中留下鮮明的痕跡。

5、全國“xx”“十五”已經開展對班集體建設理論的研究,是對班集體建設理論的升華和發展。“個性化班級文化”的提出,是對班集體在學生素質發展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是對班級建設理論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是在“班級建設”、“班級文化”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綜上所述,文化是班級之根,是班級發展之源。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將給我們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論基礎,我們將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在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班級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微觀環境。新課程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事實證明,班級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

1、理論價值

本課題旨在形成班級個性化創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創新教育為載體,突破了以往的傳統的班集體管理模式;同時在創建個性化班集體的同時,把班級創新文化有機地融入集體中,使兩者有機地融入並以案例的方式呈現,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現過。

個性化的班級文化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喚醒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每個班集體化都應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班集中的每個人是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以學生髮展為本,同群體互動,才能使創造教育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設中,圍繞教師、家長、學生、班級資源、網路技術、班級文化主題中的某一項進行班級建設,凸顯個性。

2、實踐價值

本課題能夠使教師通過案例的方式,運用一定的方法、途徑培養個性化的班集體,同時有效地把評價體系融入其中,使班級建設呈現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立體的效果,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此外,課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參與課題的都是一線教師,他們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在當今德育的大環境中,本著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四、課題研究目標、內容與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目標

1、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探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探索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的本質內容,探索班級工作創新實踐活動的新途徑,自下而上的推動我校班級集體建設,建成一個個有創新力、有凝聚力、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班級集體,進而推進文化校園的形成。

3、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塑造學生的主體性文化人格。充分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文化活動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會合作、會創造,健康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4、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過程,提升班主任班級集體建設的創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班級文化的現狀研究。重點探究當前班級文化存在的問題。

2、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模式研究。

(1)個性化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研究

(2)個性化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研究

(3)個性化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研究

3、探究個性化班級文化的內涵、特徵、類型。探尋班級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徵以及班級文化的不同類型。

4、分析影響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因素。探尋大眾文化、教育文化、教師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影響,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探求建立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目標、塑造班級精神、控制影響學生行為的“潛規則”、創造具有普遍滿足感的文化氛圍、創造合理的班級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具體操作模式。 

(三)課題解決的主要問題

1、如何創建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探究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規律。

3、如何通過對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係的研究,構建班級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過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班級個性化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課題的預期創新點

1、本課題是結合本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而展開的,以促進本校教師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的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本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積累班級文化建設經驗為目的的行動研究,是屬於實踐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過程中,本課題講求針對性,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個性化;講求全面性,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自能化。

3、課題所形成的經驗或成果將涵蓋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將為今後班級文化建設在實際操作層面提供較為系統而全面的方法與模式,將有效地促進班級文化個性化的建設。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為主,綜合運用調查法、文獻法、個案法、經驗總結法等,以一定的主題為核心,分層進行研究與調查,及時總結、及時反思、及時矯正、完善提高。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個性化班級文化”的分析與研究,結合新課程新理念制定具體的研究計畫,開展實踐研究,並在實施計畫中不斷改進研究工作。

2、調查法。通過調查班級文化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在計畫實施的再調查,又為後續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實具體的材料,便於評估研究成果。

3、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摸索新課程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係,並恰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及具體安排:

1、準備與反思階段(XX年3月—4月)

主要是學習有關理論,成立課題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申報工作,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起草“課題實施方案”及實施計畫。

2、調查研究階段(XX年4--6月)

組織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對班級文化進行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3、深化研究階段(XX年7月—XX年8月)

根據第一、二階段的研究和探討,結合我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改良方案,付諸實踐以驗證,並在其它班級擴大實驗範圍,課題組每月召開一次分析會,每學期寫一次階段性研究報告。

4、總結與推廣階段(XX年9月--10月)

根據第三階段的實驗結果,創立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模式,並使實驗推進至全校,對行之有效的模式進行定格推廣。

5、結題與驗收階段:(XX年11月--12月)

在繼續進行實驗的同時,總結實驗成果,以論文彙編、總結、個案分析、實驗報告或論著等形式公布實驗成果,並組織專家鑑定。

七、課題研究對象的選擇

對實驗班級不作特殊的選擇,以增強實驗的可借鑑性、可模仿性和說服力。(選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教科研工作經驗,且年富力強、富有工作熱情的老師擔當實驗教師。)

八、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課題組由溫校長親自主持,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周金宏副校長具體負責實施,成立課題組,具體組成如下:

組  長:溫逸洪(校長) 

副組長:魏國勇(科研處)

組  員:黃靜宜、魏國勇、鄭凜佳、張 玲

(二)制度保障。課題組有較健全的科研製度,將參與活動情況和科研成果納入課題組成員的年度考核。

(三)師資保障。課題研究隊伍年富力強,既有較豐富的科研經驗,又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活力。

(四)理論保障。課題組聘請市、區專家為課題的專業引領團隊,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

(五)經費保障。學校劃出一定的資金作為課題組專項研究經費。

九、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建成文化氣息濃郁、個性特徵鮮明的班級集體。探索出班級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設成一個個具有積極向上獨特精神風貌的班級,營造具有創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濃厚的校園文化。

2、塑造具有主體性文化人格的學生。在班集體中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在各種文化手段、文化活動中,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會合作、會創造,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身心素質。

3、提升班主任班級集體建設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養班主任班級建設的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專業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隊伍。

4、形成相應的文、圖片、音像集。

(1)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的調查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班級文化建設案例集(主題班隊活動方案和班級個性化布置方案等)。

(3)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活動音像集。 

十、主要參考書目

1、《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劉儒德等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面對專家聽講座》  高洪主編 新華出版社

3、《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張萬祥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到中國小去研究教育》 陳桂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國小班級文化建設》 戴聯榮、薛曉陽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班級社會學概論》  吳立德  四川大學出版社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學》 李健民  學苑出版社

8、《班主任100個怎么辦?》 楊玉厚  知識出版社

9、《教育社會學》 魯  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班級管理科學與藝術》 丁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縣旅遊文化開發調研報告
文化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縣旅遊資源開發調研報告   根據省、州和縣委的安排,縣委宣傳部為切實加強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及時成立了調研組,由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縣文化體育局、縣旅遊局、縣廣電局聯合組成。調研組先後到順濞、富恆、瓦廠、縣一中和一些單位部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查。通過這次調研活動,調研組認為,對##這樣一個國家級的重點扶持縣來說,開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一般的經濟意義,而且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政治意義。##各族人民要早日脫貧奔小康,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刻不容緩。   通過調查研究,調研組發現##的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同相鄰縣市相比,發展緩慢,後勁不足,步履艱難,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過近一個月的調查研究,調研組認為。我縣的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由於前一段時間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基本理順了關係,今後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縣的情況而言,暫定為一保二促,既保義務教育,促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為教育產業奠定基礎。就實情而言,我縣近期應在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和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上狠下功夫。現就核桃產業與旅遊開發作如下分析研究,供兩項產業發展論證作參考。 一、##縣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現狀   ##彝族自治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點蒼山之西,總面積1957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8.4%,全縣轄4鎮7鄉65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9908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9.5%,森林總覆蓋率達67.2%,位居全州各縣市之首。 1、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的優勢   ##彝族自治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立體氣候,80%以上的地區適宜種植核桃。##是核桃原產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歷史。##核桃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營養豐富。在1979年全國核桃技術協作會上,##大泡核桃獲得了“全國質量評比第一”、“全國核桃優良品種”的榮譽。1995年##彝族自治縣被xx發展研究中心認定為“中國核桃之鄉”,載入《中華之最榮譽大典》。XX年,##彝族自治縣被國家林業局公布為首批“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核桃之鄉”。發展核桃已成為##山區人民民眾開發資源、發揮優勢、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作為“中國核桃之鄉”的##,在大力發展核桃產業的同時,也應不失時機地進行旅遊文化開發,以核桃產業來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核桃仁作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時也可開發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餞等旅遊產品,核桃果殼還可開發成旅遊工藝品以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核桃樹發芽長葉的時候,遠遠望去,猶如一片綠海,也是天然的風景樹,這時可組織遊客進行觀關旅遊,核桃樹可為遊客憩息納涼提供好場所;核桃樹掛果的時候,可組織遊客品嘗鮮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穫的季節,站在樹下或者爬到樹上,遊客可以手握核桃桿學著打核桃,感受豐收的喜悅。 2、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的現狀   (1)核桃產業發展狀況。全縣共有農戶XX9戶,種植核桃農戶14788戶,占73.7%。據統計,全縣共有泡核桃24.86萬畝(248.6萬株),占雲南省核桃種植面積466.7萬畝的5.3%,占大理州核桃種植面積70萬畝的35.5%,人均占有25株。年產核桃乾果4800噸,產量約占全州的40%,全國的1/60。全縣農民人均核桃收入達到了545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4%。核桃在全縣農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產業加工狀況。全縣核桃初級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5戶,年加工500噸以上的加工企業5戶,100—500噸的10戶,100噸以下的30戶。全縣年加工乾果7000噸以上,除本縣自產的以外,還有來自楚雄、保山、思茅、臨滄等地州及州內賓川、雲龍、永平、巍山等縣的核桃。##已初步成為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核桃加工貿易集散地。僅核桃加工一項,每年就能解決近1萬人4個月左右的就業問題,使全縣城鄉居民勞務收入增加近1600萬元。XX年生產“漾寶牌”核桃乳400多噸,開發並上市紙盒裝核桃花生乳、袋裝鮮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產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鹽核桃等核桃特色產品產量逐年上升。上述產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蘊。“漾寶牌”核桃乳,曾獲國家級兩項金獎,一項銀獎一個推薦獎。   (3)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狀況。XX年##彝族自治縣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中國大理##核桃文化節》,出版發行了《##風光明信片》、《歌飛核桃園》、省、州電視台相繼推出了一些介紹中國核桃之鄉##的專題片和專題報導,省、州級乃至中央級報刊也作了大量的宣傳報導。“漾寶牌”核桃乳等系列產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基本與旅遊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存在的問題。近幾年來,##在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與產業化發展還有一定差距,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認識上還有差異;二是產業規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蘊差;四是宣傳力度不夠。   二、##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出路初探   中央提出:“要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人民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僅有數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自主選擇性強。   我們要按照州委書記顧伯平在我縣調研時強調的:把##的旅遊業發展同大理市聯繫起來,把##建設成為大理市為“前廳大堂”的“後花園”。要繼續加強蒼山西坡的保護建設,加強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休閒旅遊、自助旅遊、農家旅遊和生態旅遊,把##建設成蒼洱風光大景區中集特色自然風光、獨特民族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的精神去做。 ##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樹。”可見核桃在我縣分布之廣,由此我縣只要做好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這篇文章,對我縣的社會各項事業將會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解放思想,統一認

識。##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必須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適宜種植核桃的地區,以發展核桃為重點。在這方面各級領導必須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進行分類指導。由於今年開展的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核桃特產稅,一些領導幹部產生了重糧輕林的偏見思想,認為只要搞好糧食生產,農業稅收就能完成,抓核桃產業只富民不富集體,對財政沒有貢獻,成了瞎子點燈白費蠟,對核桃產業產生了鬆勁思想。殊不知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是我縣的產量規模不夠,精細加工不到位,所以沒有得到更多的xx,只要我們做好規模化、規範化、精細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觀的財政收入。   2、精心規劃,加快實施。要使核桃生產達到產業化、規模化。我縣的核桃產業縱比有發展,橫比步伐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滿足現狀,吃“金牌”的老本,發展緩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幹部民眾只顧完成當年上級下達的項目任務和計畫種植任務,忽視了種植後的撫育管理,致使新種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穀”,重造輕管,效益不佳。要改變這種局面,首先林業部門要精心規劃,制定系統完整的實施方案,按縣委到XX年,核桃總產量達6500噸,農民人均核桃純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業總產值超1億元的核桃產業發展思路去實施。另一方面對農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機制,吸取退耕還林的一些教訓,政府投入要見實效才兌付,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的舊劇還會重演。 3、精細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產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現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裝鮮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煉油的產品數量質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擴大消費群體。(據初步調查,核桃乳60%左右是黨政機關用於禮品,20%左右用於公費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屬民眾消費)。二是抓好核桃農貿市場硬體建設工程;三是扶持好個體私營企業核桃加工大戶;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藝品等新產品的開發生產;五是在所有核桃產品上加深文化底蘊的策劃和升華。總之,要徹底改變賣核桃乾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聲勢,擴大影響。加大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開發的宣傳力度。##核桃產業除在核桃系列產品上加大文化底蘊的升華宣傳外,在XX年策劃拍攝出一部介紹##核桃及核桃文化的專題片,並製作成光碟,把它作為##的禮品贈送,給到##的遊客,使核桃產業與旅遊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在省、州級乃至中央級黨報黨刊上加大##核桃產業與旅遊文化的宣傳,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5、有機結合,盤活資本。核桃產業必須與旅遊文化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顯現出無窮的魅力,光明萬畝核桃園要與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形成整體。選定好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的農戶,對所定農戶進行適當的旅遊接待培訓,讓遊客春、夏、秋、冬真正能體驗核桃生態園的樂趣。石門關景區應開劈核桃乾果、核桃系列產品、核桃工藝品商貿場地。儘快編一組適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   只要我們做好核桃產業旅遊文化開發這篇文章,把核桃產業和旅遊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以生態文化旅遊為基礎,以自然生態旅遊和人文生態旅遊為重點的氣候,##的核桃生產將會真正成為富民富縣的支柱產業。

加快文化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文化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根據市委宣傳部《關於開展“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課題調研的通知》精神,我區於4月25日至5月10日對相關單位、企業、文化場所進行了全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區文化建設現狀

(一)文化資源豐富。**區人傑地靈、文化昌盛,光輝燦爛的本土傳承山地文化與內地文化浸溶並襲,融匯成邊地多元文化。以螞蟻堆、邦東、馬台、博尚及瀾滄江茶馬古道和南美拉祜族文化等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以平村革命老區和博尚革命戰鬥歷史為代表的革命歷史文化,以瀾滄江、南汀河、五老山、旗山、叫雨山等為亮點的山水文化,以南美拉祜族文化為特點的民族民俗文化,以碗窯土陶、昔本鹹菜、稀豆粉米線和滷子米線為代表的工藝、飲食文化異彩紛呈,影響廣泛。擁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10個,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53項,其中有18個項目被列為全市第一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區內民間文化豐富,民間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

(二)文化事業建設初具規模。積極籌措資金,全面完成區圖書館的新建,按部頒標準改建鄉級文體活動中心5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4個。目前全區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鄉(鎮、街道)文體活動中心10個,村級文化活動室50個。優秀文藝作品、文學作品不斷湧現,楊麗萍、羅永娟等優秀文藝人才知名度日益提升。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電視覆蓋率達94.98%,廣播覆蓋率達87.49%。《南汀河》和“吉祥**”網站的創辦,初步形成了以廣播電視、圖書出版、文化娛樂等為重點的產業群體。

(三)民眾文化藝術蓬勃發展。文學創作、音樂、歌曲、書法、攝影等藝術有所起步。民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式日趨豐富,不斷組織和籌辦節日文化活動、下鄉服務活動、競賽評比活動等,據統計,近年來每年平均文藝演出、民族民間廣場舞、各類文化藝術展等活動達1000多場次,參與活動人數上百萬人次。

(四)文化市場日趨活躍。經過近年來的培育、引導和建設,我區文化市場已形成分門類、多行業、多層次、上規模的發展態勢,目前全區共有文化經營單位358戶,從業人員1500人,初步形成廣告、娛樂、音像、圖書、網咖、茶室等幾類綜合型文化市場,近年來每年平均實現利潤600多萬元,上交國家稅收100多萬元,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

我區文化建設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文化建設總體上還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民眾迅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實現富民強區新跨越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社會思想已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人們的世界觀和思想道德產生深刻影響。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文化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文化建設投入不足,二分之一的村沒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一些地方在城鄉建設中缺少對文化設施項目的統籌規劃,城市文化功能不強,精神文化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品種還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夠多。三是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有待挖掘。資源整合與開發不夠,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數量較少。四是思想觀念存在差距。一些地方和領導幹部對文化認識還不到位,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五是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改革的力度不夠大,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國家和省里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文化發展的政策落實不夠。六是人才匱乏,文化人才優勢作用發揮不足,尤其缺乏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七是**區多年來一直沒有專業藝術團隊,文藝創作之路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二、對策與思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xx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借鑑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結合起來,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建設和諧文化,著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文化創新,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領能力、服務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促進全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二) 基本原則

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深刻認識文化發展的規律,善於運用規律,保證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1.堅持先進文化引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於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全面貫徹黨的文化發展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弘揚主鏇律、提倡多樣化,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時,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堅持用先進文化占領思想陣地。

2.堅持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本質特徵和基本規律。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任何先進文化總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血肉相連的。因此,民族文化的創新必須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對於文化遺產,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古為今用,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實現新的超越和發展。推出更多既有豐厚文化底蘊,又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社會本質、符合民眾審美要求的精品力作。

3.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精神文化產品既有物質產品屬性,又有意識形態屬性,肩負著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重大責任。加強文化建設,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同時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不論是發展文化事業還是發展文化產業,都要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努力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占領市場、贏得民眾,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積極吸收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從**區文化發展的長遠出發,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積極參與同世界各種文化的對話和交流,堅持以我為主、洋為中用,辨證取捨、擇善而從。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積極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對外文化貿易,做大做強吉祥**文化品牌。

5.堅持人民民眾的主體地位。文化建設為了民眾,文化建設也必須依靠民眾。要充分調動人民民眾投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引導支持民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更好地活躍城鄉基層文化生活,讓人民民眾在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加強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培養文化建設骨幹,提高民眾文化隊伍素質,激發人民民眾的文化創造潛能。

6.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要著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科技進步相結合,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運用電子出版、數影視、網路傳輸等現代信息技術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傳輸等新興產業,發展高端文化產業,提高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貢獻率,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提升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總體目標

到XX年,做到文化工作體制順暢、機制規範、文化產業實力增強、精品不斷湧現、設施功能配套、人才結構最佳化、市場開放有序、活動豐富多彩,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發展主要指標和文化綜合實力居全市前列。

(四)發展戰略

1、文化經濟戰略。積極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發展,以文化發展引領經濟加速發展,增強像司崗里步行街、昔本鹹菜廠、茶文化風情園、強力集團、韭菜壩煤業公司和溫泉花園酒店等企業的文化含量,以文化建設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充分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龍頭帶動戰略。在區域發展上,重點發展城區文化產業,確立其龍頭地位並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產業門類上,重點扶持文化旅遊業、廣播電視業、圖書出版發行業、演藝娛樂業、信息網路業等 “五大門類”的產業。在市場主體上,重點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業集團發展。

3、品牌特色戰略。積極開發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並形成品牌鏈,擴大**區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發掘**區的文化資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佤文化為主的城市廣場文化,以南美拉祜族文化為主的民俗文化,以五老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瀾滄江區域、茶文化風情園和小道河省級森林公園為特色的旅遊文化,以平村老區和博尚革命戰爭遺址為代表的革命歷史文化,以《南汀河》刊物、“吉祥**”網站、**區廣播電視網路為核心的現代傳媒文化。

4、科技創新戰略。促進文化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有機結合,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運用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逐步使文化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積極配合市級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文化產品,催生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5、人才聚集戰略。樹立人才資源是文化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熟悉意識形態工作、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引進一批在區內外、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經營人才,進一步健全全區“四級”文化體育網路組織機構,繼續紮實抓好“三百”文化體育工程建設,推動我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保障措施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完成文化建設的繁重任務,要立足實際,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紮實工作,在重大措施上務求突破,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設工程。這是面向全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建設工程,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於文化建設全過程。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著力解決信念、信仰、信心、信任問題,築牢人民民眾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全社會倡導講求誠信的行為準則和良好風氣,以政務信用為關鍵、商務信用為重點、社會信用為基礎,強化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誠信為本、守信光榮的社會氛圍,努力打造誠信**品牌。搞好普法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制文化,不斷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法律素質。把道德養成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著眼於建設和諧文化,充分發揮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載體作用,著力培育“堅韌拼搏、求實開放、團結和諧、創新超越”的**精神,不斷提升全區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抓好文化體制改革工程。文化體制的改革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業,著重是加大投入;一手抓經營性的文化產業,主要是放開搞活。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要從內部機制入手,如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等。對承擔公益性文化事業職能的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基層民眾文化活動站等單位,要增加投入力度,同時,採取措施,鼓勵這些單位面向市場,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從“養人”向“養事業”、“養項目”的轉變,爭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經營性文化產業改革要從機制創新入手,面向市場,培育市場主體,增加活力,創造經濟效益,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的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優良的服務。

(三)抓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當前,著重抓好四個方面:一是加快**區文化體育綜合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區文化形象。二是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文體服務中心及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五大工程”,切實保障人民民眾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等基本文化權益。三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科學規劃,理順管理體制,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好當前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問題。重視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變文化遺產優勢為文化發展優勢。四是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要適應廣大民眾求知求樂求美的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廣場文化、文化下鄉、文化進社區等各類文化活動,推進單位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好節假日各種健康的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使這些植根於民眾生活、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奇葩在廣大城鄉競相綻放,用先進文化占領城鄉基層文化陣地。

(四)抓好文化產業發展工程。文化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一要針對文化產業涵蓋文化、廣電、影視、旅遊、商貿、工藝、教育、體育、信息等多方面的特點,研究制定一個統一的評估、統計標準,形成文化產業指標統計系統,以科學地分析、評價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二要結合全國及省制定的有關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規定,研究制定適合區情發展的文化產業政策,加大對文化產業在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三要突破思想觀念的瓶頸,打破部門壁壘、行業壁壘、所有制壁壘,扶持民營文化公司發展,充分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文化產業,激發民營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積極發展個體經營、合夥經營、股份合作、股份公司、外資等各種文化企業。用興辦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經驗,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試辦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

(五)抓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努力在三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是在堅持“三貼近”,高揚時代主鏇律上出重彩。廣大藝術家、文化創作者要主動走向改革開放的第一線,置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前沿,從人民民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壯麗畫卷中汲取營養,精心創作出以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展示改革成果、反映民眾心聲為主題的文化精品。二是在把握民眾新期待、實現文化創新上展新貌。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要充分認識肩負的重大社會責任,迅速興起文學、影視、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旅遊演藝等文化創作的熱潮,推出文化創新力作,為人民民眾提供新的精神食糧。三是在加大扶持力度、營造良好創作氛圍上見成效。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各級各部門要為廣大藝術家、文化創作者從事創作生產提供良好條件,充分信任他們,熱情支持他們,真誠關心他們,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的偉大文化創造活動中,創作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鴻篇巨製。

(六)抓好文化發展環境工程。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動員上上下下的力量,努力培育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文化發展的合力。一要加大文化投入。注重履行公共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使文化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社區、欠發達地區傾斜,為基層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切實落實好各項文化經濟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二要加強輿論引導。推進思想解放,倡導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在全社會大力營造重文化、抓文化、興文化的濃厚氛圍。三要最佳化市場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文化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性文化法規規章,把文化建設和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四要加強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管理服務,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文化建設格局。

相關內容
對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反思
珠海市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報告建議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2024年春節期間農村娛樂文化活動情況的調研報告
鐵路機務段開展安全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潮州饒平師範實驗中學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調研報告
民族文化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縣2024年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調研報告
關於工業園區企業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有關文化企業發展三嚴三實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