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中生教師節讀後感:《麥田裡的老師》

現在我也是一名教師,曾經做過兩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給學生的每一個評價,真情實意的讚美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儘可能的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我的做法是將每個學生的評語欄寫滿,首先從表面讓學生感覺老師對學生都是一視同仁,即使學生某方面沒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議”、“期待”、“祝願”等正向詞語去引導、激勵他。

再次,談一談卷三課業與學習中的當孩子學習成效不彰顯,面對數學困難時的態度,我很認同作者的意見,要想學好數學,首先要從接納數學,從內心不排斥,也就是面對數學的態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對自我的學習狀況有所察覺,意識到自己想要學好,而不僅是想要或是知道要學好而已。一旦意識到要如何面對數學,便能有所突破,一旦突破,便能建立自信,建立新的學習習慣,這就是自主學習里的一環。

這裡我也說說自己學習數學的一點經歷,我感覺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和弟弟都是學理科的,都是數學較好,現在還是校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要從我父親說起,他讀書時語文很好,字也寫得不錯,就是怕數學,所以很注重對我們數學的培養,記得小時候每當我要看課外書或是買字帖練字時,父親就很反對,他說字很容易就練好的,平時作業認真書寫就行了,數學學得好的人,語文縱差都會有個七八成,而語文學得好的,數學不一定能學好,讓我不要花很多時間在語文和練字上。所以每當我讀書或是練字時,父親就會拿一些數學難題考我,讓我做很多課外練習冊。後來弟弟讀書後,父親也是這樣要求他的,所以我們都很偏科。後來考大學時我們都怪他當初重理輕文,沒有正確的引導好。

現在想想,也可以理解,自己的薄弱環節希望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成為強項,就像現在的我,體藝方面很差,感覺很難學好,理科反而很容易學好,所以以後我會更加重視女兒的體藝。由此看出,親職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最後,通過閱讀本書,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教育上的挫折,如何迅速調整自己的心靈,那就是:深深呼吸,察覺內在的情緒,承認情緒,身心便能有初步的安頓,回應的語言與姿態將有別於不察覺的狀態。還學會了如何面對學生的問題:真心接納他們,深刻地討論,共同面對問題,協助孩子建構紀律,包容他們違反承諾,重新審定紀律,欣賞並感謝孩子的努力。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有價值,沒有一個孩子想不被接納,沒有一個孩子的內在深處不想被愛,如此一來,我和孩子便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了。接納與認同不一樣,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因此,接納一個孩子,並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孩子釐清問題。

下面是本書中我很喜歡的精彩語錄,摘抄了下來,慢慢品味。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目的並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當教育者懂得更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因此,教師在班級經營,父母在和孩子互動時,察覺並調整自己的姿態,更容易達到教育者的目標。

從“冰山”的層次演繹,是聯結孩子的感受,聯結孩子的渴望,常能達到我們教養的目的,因為沒有孩子不渴望成為一個有價值、被愛、被接納且有意義的人。

聚焦“孩子的渴望”之前,大人要達到“趨於一致性”的姿態,簡便的方式是深呼吸,並且覺察內在感受。

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大人不允許孩子表達感受。比如不準孩子生氣、不準孩子哭泣、不準孩子焦慮、不準孩子沮喪。但身為一個人,感受乃與生俱來,大人不允許感受出現,感受就會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為何很多人不接受生氣的情緒?原因之一是生氣顯得沒修養,原因之二是生氣的態度令人困擾與不悅。

和孩子對話時,我較少使用“為什麼”三個字,因為,“為什麼”隱含批判、不信任與質疑,讓人感覺疏離。若改以“我很好奇”,常能引發孩子思索與應答的欲望,若在好奇之外,能加上正向聯結,那就會開啟更美好的對話風景。

我也許沒有辦法讓他提筆畫畫,但是我可以開啟他對與“美”的思考。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虛偽地跟孩子說“好棒喔”,而是一種真正的探索。

但我隨後買了《教育大震撼》閱讀,我相當同意書中的觀點,但我的作家朋友理解錯誤了。我發現書裡面所舉一般人的讚美,都屬於表象層次的稱讚,並非聚焦於真實,無助於啟發孩子。

“你好棒喔!”“考第三名很厲害了啊!”“這樣已經很好了啊!”……這些都是無效且有負面效果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