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的高三教師節讀後感:《老師,請您聽我說》讀後感

這些慘痛的教訓更加凸顯了德育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作為擔當著“培養學生做什麼樣的人”這一崇高使命的學校教育來說,對青少年一代傳遞道德觀念、態度和價值觀,比單純提高學生成績,傳授學生知識能力更為重要。

誤區二:德育脫離生活,重言傳輕身教。

盧梭說:“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在我們的周圍,常常會聽到許多空洞的說教,缺乏生活的體驗,和學生的實際離得那么遠,學生怎能接受到靈魂的教育?我們教育學生要自強不息,不畏挫折。什麼是自強,什麼是奮鬥?看看我們學生的父母就知道,他們雙雙下崗,自主創業,白手起家,起早貪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向挫折彎腰。這就是自強不息的最好證明。這就是我們教育最鮮活的事例。德育絕不可能脫離生活而孤立存在。

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優秀的北大學子是優秀的大師薰陶出來的。”是啊,大凡優秀的老師都具有高雅的情趣,敏感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偉岸的靈魂。他們往往在不經意間的一絲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甚至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能夠讓學生讀出人格的魅力,讓他們的靈魂受到洗滌。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和諧的人,作為老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著眼於構建學生高尚的人格體系。不僅要求學生做,更要自己率先垂範。讓自己的人格率先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讓人格的光輝自然昭示與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在一顰一蹙之間,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古人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說教師教學生首先是“傳道”,教他們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業、解惑”,教他們掌握知識。教師既要為“經師”,又要為“人師”,既要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既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科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學生可受用一輩子。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習生傾注真心真愛,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和準則,教學生“學做真人 ”。教師要“以身作則”,善於抓住機會,及時教育學生;其次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教育他們,培養他們。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在努力將學生知識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寬的同時,更要以高尚的情操、師者的風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第七句話:老師,請輔導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而不僅僅是背誦答案。

傳統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霸權”,由教師充當教學陣地的主角,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教師往裡灌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意的見解,而教師不休止的講,無休止的灌,不論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不論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一股腦往學生腦袋裡塞,學生不能自主學習,只是被動學習的機器。學生接受的全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準備的死板的知識,充當了一個個把老師知識倉庫里搬運出來的搬運工。也許學生的成績因為充分的準備得到了提高,也許學生因為考試成績的優秀進入了高一級的學校。

但當他們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卻發現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習的死板的知識幾乎毫無用處,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出了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點,而應該在乎學生提出了多少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我們講課的藝術性有多高超,而應該在乎有多少學生主動的參與到了課堂中來並積極的思維;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布置了多少作業,而應該在乎學生是否將作業當作一種樂趣;我們不應該讓學生掌握許多現成的答案,而應該在乎學生表達了多少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

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說:“學生進入學校時象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象個句號。”這是學校教育的悲哀,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啊!

學會學習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師的天職。“差老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好教師則引導學生髮現真理”。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上。

教師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以魚,不如教之於漁。“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具有更重要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