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局長工作會議工作報告

(二)構建“四個體系”, 著力提高“三個群體”保障水平

提高“三個群體”(困難群體、優撫群體、孤老孤殘孤兒等特殊群體)的生活保障水平,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責任。我們要加速社會救助體系、應急救助體系、社會扶助體系和優撫安置體系建設,普惠所有需要保障的困難民眾,切實發揮民政部門在社會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1、構建以城鄉低保制度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各項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一是鞏固城鄉低保應保盡保成果。探索建立城鄉低保標準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和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情況同步增長的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做好城鄉低保提標擴面工作,確保困難民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切實做到將符合條件的困難民眾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二是加大社會救助工作力度。完善低收入困難家庭救助,將救助範圍擴大到低收入困難家庭中的所有人員,實行普惠型的定期定量救助。提高城市低保家庭大學生入學救助水平,將救助標準由1500元提高到3000元。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市區及各縣(市)要在5月底前分別出台城鄉統籌的醫療救助辦法,要取消救助起付線,把按病種救助轉變為住院救助,醫療救助金本金年度支出要達到90%以上,最大限度擴大醫療救助受益面。要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好就學、住房等專項社會救助政策。三是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研究制定臨時救助辦法,對因病、因災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暫時困難的民眾給予一次性、階段性的生活救助。臨時救助資金可由爭取財政列支、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接受社會捐贈等辦法籌措。要積極探索現金、實物與提供服務相結合的救助方式,形成臨時救助機制與慈善事業及其他社會救助措施各有側重、相互銜接、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四是完善低保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做好城鄉低保的動態管理,嚴格政策界限,加強檢查監督,做到低保對象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保障水平有升有降。各區縣(市)要把加強對低保基層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政策業務水平作為重要內容。五是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推進社區化救助管理,提高人性化救助服務水平,逐步建立街頭救助、站內服務、護送安置、社區源頭預防干預的救助管理模式。

2、構建以救災工作分級負責為基礎,社會動員機制為補充,應急措施相配套的災害應急救助體系。一是建立災害回響機制。建立健全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預案體系,建立自然災害四級回響規程,及時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發揮民政部門救災職能作用。二是規範災情認定。落實國家新的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嚴格執行報災制度。完善災情會商機制,確保災情核實、上報及時、準確。三是提高災害救助水平。配合市應急管理部門,同生產企業簽訂協定,建立廠家名錄,保障救災物資供應。規範區縣(市)、鄉(鎮)、村三級救災款物發放管理,確保救災款物安全。四是加強救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救災物資儲備設施,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應急物資。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救災裝備建設。大力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加強防災減災演練工作,建立臨時避難場所,積極推進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