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

市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

目前,農業產業化已作為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已成為農村經濟一大新的增長點,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十五”期間,重點實施農業“三項工程”,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工程來抓,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把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擺上了重要的戰略位置,總結經驗,創新機制,制定政策,積極引導,有力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將我們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的打算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努力和實踐,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主導產業全面形成,主導產品已經確定,生產基地不斷擴大,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中介組織不斷發展,名特優新產品不斷增加,產業類型多頭並舉。據不完全統計,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基地300多個,其中5萬畝以上的50多個,生產基地面積40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7%,全市成規模畜、禽養殖場200多處,牲畜飼養量302.6萬頭,占全市牲畜總飼養量48.2%,禽類飼養量2651.2萬隻,占全市禽類總飼養的35.3%。全市成規模水產養殖近100萬畝,占全市可養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個,占林業總面積的10%以上。具有龍頭作用的集貿市場360多個,年交易額20億元以上,其中專業市場150多個,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全市共有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300多個,從事產業化組織4萬多人,帶動農戶近70萬戶。其中全市龍頭企業90多個,固定資產6億多元,年銷售收入20多億元,淨利潤1.5億元以上,創匯多萬美元,中介組織40多個,年銷售收入5億多元,專業農協140多個,會員數1.3萬人,固定資產多萬元,興辦150多個實體。財稅金融部門幾年來對龍頭企業有了很大的扶持,銀行貸款5億多元,財政扶持資金2600多萬元,稅收減免400多萬元。創立各類名牌農產品20多個,綠色產品18個。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場,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我市在認真理清調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在優質化上做文章。在種植業上,以種子工程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工程在過去占大頭的水稻雜交組合上汕優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現今的20%以上;小麥老品種揚麥158面積由1998年的240萬畝下降到不足100萬畝。油菜品種實現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轉變。全市大宗農作物基本上改名換姓,被優質品種所取代。在養殖業上,生豬生產由“三化養豬”向“三元雜交豬”轉變,年出欄三元雜交豬100萬頭以上,占年出欄生豬的總量的35%以上。水產品由青、草、鰱、鱅“四大家族”向螃蟹、鱖魚、甲魚、青蝦“四大貴族”轉變。全市以河蟹為龍頭的名特優新水產養殖面積達70萬畝,其中河蟹養殖面積59萬畝,產量近萬噸,比1997年增長2.8倍。尤其是“五早”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業最具特色。近年來,全市“五早”作物面積已由1993年的91.5畝,發展到今年的288.7萬畝。其中地膜覆蓋保護地面積達232萬畝,僅花生一項就接近100萬畝。

(二)確立主導產業,狠抓基地建設,促進上規模上水平。根據我市的資源優勢條件和區位條件,我們選擇確立了一大基礎產業和五大主導產業。一大基礎產業即優質糧油,五大主導產業即蔬菜、雜糧、林果、蝦蟹、畜禽業。圍繞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我們重點開發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主導產品和生產基地。一是以等四縣(市、區)為主體的優質水稻基地,等三縣市優質小麥基地。二是重點發展等五縣(市、區)優質油菜基地。三是以等三縣市為主體的脫毒山芋、鮮食飼用玉米基地。四是各縣城郊區蔬菜基地和等地的瓜類基地。五是加快發展全市的工業原料林和經果林基地,以及新建100萬畝農田林網,千里綠色長廊,在江淮分水嶺新建100萬畝水土保持林等基地。六是以等縣市為重點的三元雜交豬基地;在等縣(市、區)波爾山羊基地和肉用牛基地,以及水禽飼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