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

(六)因地制宜,加強農副產品市場建設。我市立足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開拓和建設農副產品市場,並積極創造條件培育生產要素市場,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本著“先有市、後有場、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抓好各類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的建設。市本級投資1億多元建立了揚子大市場。市女山湖的水產品市場依託100多個個體漁商,把本地水產品銷售到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年成交量1萬多噸,交易額2億元左右。縣藕塘鎮利用周圍盛產花生的優勢,建立“皖東花生市場”年成交額達1億多元,帶動周圍5萬多農戶生產花生。

(七)依靠科技,搞好服務體系建設。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各地按照主導產業的發展規劃,在提高科技質量上下功夫,提供從良種、良法、信息到加工、包裝、運貯、行銷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新技術服務。一是積極組織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市下達推廣的五項牽動性技術和十項適應性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二是積極組織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各地通過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職業學校、鄉鎮農技科教培訓等陣地,加強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系統教育,並定期舉辦科技鄉鎮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班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培訓,提高他們掌握適用新技術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同時,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三是加快農村綜合信息網路建設。市本級和8個縣(市、區)都建立了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全市已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站216個,年網上交易額達到7000萬元。四是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廣州、上海、西安、巢湖等地的經貿洽談和農副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通過參展,年全市共簽訂意向性農副產品貿易契約59項,金額超過6億元。

三、存在問題

農業產業的實施,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有效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帶動了我市主導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總體實力的增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但是總的來看,我市農業產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整體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農戶動力不足。

2.組織化程度不高,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健全。

3.投入資金缺乏,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快。

4.農業經濟整體素質不高,農民收入增長趨緩。

5.農業產業鏈延伸不長,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

四、下步打算

根據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適應農業新階段變化的新形勢,市委、市政府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我市“十五”期間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發展思想和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龍頭企業建設為突破口,從主導產業入手,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

1.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狀況和我市優勢,突出抓好一大基礎產業和五大主導產業。

一大基礎產業即糧油。以品種優質化為目標,到年,建成300萬畝優質糧基地,120萬畝優質油菜基地和100萬畝優質花生基地。

五大主導產業即蔬菜、雜糧、林果、蝦蟹、畜禽業,到年,實現:

⑴蔬菜產業:各類蔬菜發展到80萬畝,瓜類、籽瓜80萬畝。

⑵雜糧:脫毒山芋80萬畝,鮮食、飼用玉米8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