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課外活動論文

4.多方結合,形成縱橫聯動研究網路。為了使課題實驗向縱伸發展,我們注重了多方結合,逐步形成了橫縱交錯、聯動研究的網路結構。

一是注重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比如:初一數學課中的“用樣本估計總體”,一(5)班蘭智老師在課堂上就為學生們準備了一袋大小均勻顏色為青、黃兩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樣估計它們當中青豆與黃豆各約占多少公斤。學生們自願組成研究小組,討論方案,並且進行了具體的分工,最後,每組派一位代表發布研究成果。它們的研究方法令看課的教師們大開眼界。其中有一位學生說:“最為準確的是將青豆與黃豆全部一一分開,要是人工分檢則廢時廢力,沒長眼睛的淘沙機能分離普通沙子和鐵沙,我們今後能否發明一種能識別顏色的機器,將它們分開不就行了。但現在我們只能用樣本估計總體的辦法,看樣本中青豆與黃豆各占的比例,然後再計算總體中青豆與黃豆各約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聯想多豐富,思維多開闊,今後教師若再重視引導,說不一定明天就是一個發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與假期研究相結合。我們的研究不只是局限於平常上課期間,在假期同樣沒有放鬆創新研究活動。去年寒假,學校教科處要求每個實驗教師各組織若干個小組開展一至兩個課題的研究,效果顯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學為組長的五人小組確定的研究課題為“當前農村環境保護狀況”,他們調查了四個鄉鎮、16個村組、5個廠礦企業,訪談了上至鄉鎮長,環保局長下至國小生,近300人,撰寫題為“農村環保不容樂觀”的調查報告,對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向有關部還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議經過反思,還向全校發出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倡議。 

三是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結合。在課題研究時有些涉及到高年級理化等理論知識的課題,低年級學生就無法開展研究,這樣共同一起開展創新研究,就彌補了相互的不足,實現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學為組長,由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各三名學生組成的研究小組,參加了“學校鍋爐煙囪有多重”的主題活動,初三年級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實地測量煙囪的高度,初一年級學生計算它的圓管的體積,初二年級學生計算鐵的質量,他們組成一起就完成了這個課題的研究。這樣初一、初二年級學生還向大哥大姐們學到了不少知識。

四是學校基地創新與校外基地創新相結合。校內有圖書室、實驗室、電教室、音樂室、微機室,光這些還不夠。在校外,我們的基地有烏雲山、屏峰兩個生態茶園,有溪坪良種場,有畢升森林公園,有自來水廠,這些都是他們開展課題研究的空間,他們的知識領域就在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們的能力就在這些地方得到創新。

五是教師創新與學生創新相結合。和在課堂內一樣,課題研究中教師是促進者,研究的主體仍是學生。例如:李定章老師設計的“炒菜”活動指導方案,將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聯繫起來,將生活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將知識運用與思想意志品質的培養結合起來,整個活動過程按“清洗——準備——製作——收束——解說——自我評價——整體評價”的思路展開,特別是讓學生在說明炒菜程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學生用知識作解說,讓觀摩活動課的專家無不驚嘆,專家的評價是這堂課“融知識性、常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此類打破傳統上“為活動而活動”的形式的活動課,可謂形式各樣,自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