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課外活動論文

六是把特長培養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學校一方面狠抓常規教學規範,促教學成績穩步上升,同時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狠抓學生的特長培養,創辦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活動傳統。辦好“三節兩刊”。“三節”:一是集音樂、美術、書法為一體的藝術節,在每年的四月、十月舉行。藝術節期間,常常是學生自編自導的文娛節目,精彩紛呈,學生自己設計,親手舉辦的手抄報花樣翻新,通過書畫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藝術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舉行的春秋兩季運動會,已確定為學校體育節,它一直延續著紅中展示學生運動素質,大力弘揚奧運精神、愛國精神、團隊精神精神、自強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節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學知識,舉行手工製作比賽,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激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科技節的主鏇律。

“兩刊”: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每月一期的校報《映山紅》,它是育人的搖籃,創新的網站;二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每學期教研一刊《創新之窗》,它是教師交流的園地,成果展示的空間。

正象我們的校長丁新權同志常說的一句話:“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光。”

六、實踐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由於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通過機制激勵教師的探索熱情和創新精神,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群體協作實驗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課外活動精彩紛呈。在實驗中,我們也深感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學科活動“活了教師的教學,活了學生的思維,活了課堂,也活了校園。”

 1.掙脫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與校園。課題實驗讓一些長期習慣於三尺講台的教師驚奇地發現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書匠”永遠教不出那設計精巧、想像奇特的“未來太陽能家用供電設備”,教不出“敘寫生動,富有真情實感”的山鄉札記,那些關在教室里的孩子,他們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是無法激發出來的。

肖軍老師結合初三數學課中有關“利率、利息”知識的教學安排了一次活動課,變抽象的灌輸說教為由學生調查詢問,得到真實、直觀的感性認識,學生帶著問題深入到銀行、信用社和農戶,帶回了有關知識的領悟,對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有一個學生在調查匯報後這樣總結:“從存款利率的下調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通過這一方法刺激消費,拉動經濟成長;從貸款利率的下調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是為了方便民眾從事經濟投資,搞建設,最終刺激經濟成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經濟調控上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得到激發,有利於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又如姜濤老師在英語活動課中,以一次“生日集會”為主題,活動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體現出“親情、友情”,讓知識性與趣味性和諧統一,達到了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課堂的占有者是學生,從主持人、小壽星扮演者,前來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學生,教師只是活動的一員。沈小亞老師的一堂“家鄉情懷”活動課,學生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英山的風土人情,物產風貌,地方特產,名人軼事,並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優美清新的文章,教師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導方案的設計上,課堂則成了學生活動的空間。這些活動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作了更為具體、實在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