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德育綱要

班級教育是向全班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組織管理工作。班主任是班級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要全面了解學生、組織培養班集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加強班級管理,深入細緻地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風;協調班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其它各科教師也要給予積極配合。

學校和班級要積極組織豐富多采的適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活動和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寓思想品德教育於活動之中。要依靠校內外的力量,組織各種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要通過參觀、訪問、勞動、社會調查等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了解和認識社會;還應重視社會環境和社會信息對學生的影響,選擇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書籍、影視、文娛節目等,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抵制各種不良影響。

三、少先隊教育

少先隊教育要按照隊章的要求,加強隊的組織教育,充分發揮其組織作用。要運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過隊員當家作主的集體生活和豐富多采的活動來進行。少先隊工作要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少先隊輔導員是少先隊工作的指導者,要充分發揮少先隊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家長教育和校外教育

實施教育,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會教育要密切配合,學校應起主導作用。學校要指導親職教育,幫助家長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親職教育水平。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訪、家長會等形式了解家長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情況,向家長通報學校的教育要求,宣傳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識,推廣家長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促使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一致。

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擴展。學校和教師要主動和少年宮(家)、兒童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紀念館、業餘體校等

校外教育單位建立聯繫,充分利用這些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接受教育。

學校和教師還應重視與革命老前輩、戰鬥英雄、勞動模範、科學家、企業家等建立聯繫,發揮他們對學生的榜樣教育作用。還要爭取關心下一代協會和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街道、鄉鎮等單位的支持,開闢教育活動場所,共同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倡全社會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新風尚。

教育原則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指導,遵照國家對國小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反對和抵制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熱愛學生、了解學生

要熱愛學生,以對祖國未來和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滿腔熱情地愛護並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要信任和尊重學生,對缺點較多和有特殊情況的學生,更要親近和幫助他們,切忌偏見和偏愛。要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和日常行為表現;了解社會和家庭環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等,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