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德育綱要

三、加強針對性

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國小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運用生動感人的題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不要給他們講空洞的大道理和難以理解的政治概念,防止成人化;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層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循環反覆,不斷加深;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以及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堅持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

四、堅持正面教育

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正面教育,堅持正面啟發,積極誘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標準,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對缺點較多的學生更要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堅持以表揚為主;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要給予批評並指出努力方向,但要注意防止簡單粗暴,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

五、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

在教育過程中,既要重視正面灌輸,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他們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同時也要相應提出一些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行為要求,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行為訓練,引導他們在道德行為實踐中逐漸加深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學生集體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手段。良好的集體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要重視培養學生集體,通過開展集體活動,建立正確的集體~,形成良好的風氣和傳統,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要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促使其個性在集體中得到充分發展,並初步培養他們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七、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樹立教書育人的思想,把言傳身教和教書育人結合起來。國小生模仿性強,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使教師的言教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學生從教師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學的道德準則可信,從而激勵他們積極行動。

八、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長時間多方面教育影響的結果。學校內各年級的教育要注意承上啟下,互相銜接;各條教育途徑之間要互相聯繫,協調一致。

學生品德評定

品德評定是德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包括操行評定和思想品德課兩個方面。

操行評定每學期進行一次,應根據本《綱要》及《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經過學生個人、集體和教師(包括班主任和各科教師)評定(含校外表現),最後由班主任寫出評語,記入學生成績冊,通知本人和家長,並作為評尋三好”學生、升級、升學的依據之一。

思想品德課考核,應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著重考查學生的道德認識,考核成績列入成績冊。

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