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宗教在抗震救災中的積極作用

汶川大地震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更是給數十萬人在心裡上帶著難以磨滅的傷痛:失去親人的、喪失財富的,殘疾的……倖存者,眼見得親人悲慘地離去,他們的心靈肯定十分脆弱,在地震較為嚴重的地區,將出現大量鰥寡孤獨,他們在經歷了地震最初的心靈震撼乃至麻木之後,將承受難以名狀的孤獨、恐懼等心理的折磨,經歷了如此巨大的災難後的民眾的精神需求,應當空前強烈。

世界各地的許多教堂、清真寺、寺廟和教會堂成為了危機時刻人們聚會和作出回應的中心。大家十分熟悉的電影《鐵塔尼克號》中,大艦即將下沉之時,一部分信徒圍著牧師作最後的祈禱的鏡頭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在驚悚片《迷霧》中,人們在面對未知恐懼時,宗教給人們的影響多么令人吃驚(雖然在這部片中,宗教的作用似乎是反面的)……宗教作為普通民眾鴉片也罷,心靈安慰也罷,積極也罷,消極也罷,它早就存在,並將存在到國家和階級消亡之後。它從一開始,它便是關注著人類無法逾越的生死問題、此岸與彼岸的問題。人在安樂中,少有人關注過死亡和災難。但在面對突如其來、無法抗拒、難以接受的災難,也許只有宗教才是一部分民眾心裡最後的歸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各大宗教對解脫生死都有著相對圓滿的答案,對大災大難的突然降臨也都有著自己的解釋。這些解釋因教而異:古老的神學,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承認神有著不為人類所理解的計畫——而佛教、道教認為靈魂是可以不斷,轉世的,並強調儘管生命神聖,但卻非永恆,不應該執迷。在同一個宗教里,即使在同一個宗教里,地位和財富也可以決定人對災難的理解:或是懲罰、或是激勵人們更虔誠的信仰,或是伸出援助之手的重要機會。宗教信仰的超然關注,不是以「今生今世」為終極,乃以天國彼岸為依歸。面對突發災難,社會須要有專業工作者腳踏實地維持社會秩序,使一些必須的服務可如常運作。宗教力量,就在於使信徒有勇氣面對災難帶來的挑戰,沉著地應對。

當前,我國上億的民眾信仰宗教,還有難以統計的民眾信仰民間信仰,這是一支不容忽視的群體。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民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對宗教和信教民眾積極作用的充分肯定。在這次大地震後,各級宗教組織都參與到了募捐行動中,並以各種方式超度逝者、慰籍生者,發揮了獨特的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從宗教的本質來看,宗教在大災大難中最重要的作用不在於募集善款,而在於對那些痛苦活著、極需慰籍的信教民眾及時進行安撫疏導,這是宗教的特殊功能,政府部門和其他民間組織難以替代的。下一步,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宗教團體應視需要、有計畫地向災區派出對受災民眾德高望重的“宗教教職人員志願者”,讓他們貼近有心理困擾的信眾,在精神上給他們以安慰鼓勵。派出志願者的另一個意義在有助於教徒磨鍊意志,純潔信仰,重塑宗教關注現實民生的良好社會形象,這正是我們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具體體現。另外,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各級宗教團體也要視災區宗教活動場所破損情況,安排資金儘快恢復重建場所,安排宗教人員進入場所,儘早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以滿足災區人民過宗教生活的需要,這肯定有助於我們在一片廢墟上實現災區物質重建的同時,同步推進精神和道德重建。

毋需諱言,宗教作用這個話題在當今中國依然是個敏感話題。但是只要是對災區民眾緩解迫在眉睫的心理需要有作用,我們就應該作出嘗試,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和宗教工作提倡的“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