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調查的報告

主要體會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農村的樸實,真誠和對生活的執著和熱愛.農民的要求其實很低,他們要的就是能吃飽飯,家裡兒女都聽話,爭氣.只要日子能過得去,即使困難一點也要堅持.農村和城市很不一樣,很多人都覺得城市的人更有文化,比農村的人更懂禮節,沒有農村人野蠻.其實那是很荒謬的想法,只有親身和農村朋友接觸過的人才知道,農民,其實很可愛.他們勤奮但不是野蠻,他們說話粗俗但是有道理,他們迷信但是他們心裡有希望.

國家很重視農村發展,因為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支持,中國就沒有騰飛的可能.xx總理為了老百姓,把物價提高,無非是為了農產品在市場有個好的價格,農民也好有多餘的錢擴展農業.XX年在全國範圍開展的退耕還林項目,算是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把農村老式的生產模式打破,重新塑造了一個很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對於農村將來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此次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們的隊員受到了很好的鍛鍊,在學校,沒有這樣鍛鍊的機會,學校學的知識只有在這樣的實踐中才能得以發揮作用,也是這次實踐讓我們的隊員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也讓他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隊員將來的人生之旅.

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引導力度不夠,退耕農戶對補助期滿後“吃什麼”心存惶惑。退耕還林針對的就是西部地區水土容易流失的邊遠山區山坡耕地,這些地區經濟落後,農民傳統意識濃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農戶除留少量菜園地以外,其餘土地幾乎退完。還“林”的品種中極少有幾年就能見效益的經濟林,絕大部分屬生態林,而在退耕還林地區,同時也是林木禁伐區。國家對退耕農戶補助是有限的,補助年限期滿後,到底靠什麼吃飯,老百姓心裡無底,這是退耕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擔憂心理。

二、個別村組幹部“多吃多占”,形成農民意見大,告狀多。山區山高地薄,糧食收入低,經濟來源少,種地划不來,一些農民靠在外地打工掙錢,乾脆不種土地;有的農戶舉家外遷,土地隨意荒置。但過去農業、林特稅費照交不誤。為完成任務,年終時就由村幹部想辦法為他們補繳。近兩年,國家免徵農業、林特稅費後,村幹部理所當然就收歸集體或據為己有,進行退耕穫取補助。另一方面,在退耕還林實施之初,部分農戶對政策持觀望態度,一些村幹部帶頭執行,當領取補助時,這些農戶又後悔當初。此外,張三家多一點,李四家少一點,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與荒山比例退耕等情況。客觀上造成一些農民百姓牢騷滿腹,告狀心理逐漸形成。

三、大戶參與承包,加劇了農民的仇富意識。退耕還林政策鼓勵大戶承包,一些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將土地集中承包進行退耕。但因是先承包退耕,經過檢查驗收,還要爭取國家退耕指標,這些過程往往要經過一年、兩年才能兌現補助,本身就有投入風險,因此,只有少數有膽識和資金能力的“大戶”才能實現。一旦得到國家補助後,這樣又造成了被流轉了土地的農戶的心理不平衡。

四、重退耕,輕管理。退耕還林工作從爭取指標、規劃設計、農戶實施、檢查驗收、撫育管理,直到兌現補助,上至林業工作人員,下至退耕農戶,程式多、時間長、任務重,量大面廣,涉及千家萬戶。一方面從管理上,工作人員隊伍人力不足,經費有限,容易出現疏漏;另一方面,退耕農戶只圖首次檢查驗收兌現補助後,就疏於管理,使退耕地處於自然發展狀態,達不到退耕還林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