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調查的報告

二是退耕還林配套保障措施沒有得到徹底落實。多數省(區、市)缺乏退耕還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規劃和計畫;工程區大部分地方經濟基礎薄弱,財政困難,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在資金上有很大困難;目前國家各部門對農村的各項資金投入項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沒有重點用到退耕還林地區各項保障措施上。

三是乾旱、半乾旱地區造林喬木過多,初植成活率低。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歷史上多是草原牧區,乾旱缺水、風大以及耕作不當等因素導致當地耕地沙化,理應退耕還草,發展草畜業。但由於退耕還林有8年的補助政策,而還草只補助2年,這些地區退耕還林中灌木林(含灌草間種)和喬木林(含喬草間種)占的比例高,十分不利於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封山綠化沒有被列為工程建設內容。封山綠化是中央退耕還林“十六”字方針的重要內容,又是植被恢復見效快、效果好、省錢的好辦法,特別是在立地條件差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岩溶地區,人工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生長慢,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能力弱,應提倡封山育林。但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只安排了人工造林,沒有安排封山綠化。

五是造林種草品種單一,良種率低,對水資源考慮不夠,若遇上連續乾旱、病蟲害及林產品市場等問題,將有一定的風險。

六是退耕還林糧食兌現機制與糧食流通市場化不盡適合,退耕還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糧食產量。

七是組織協調不夠,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設責任落實不夠。退耕還林工程存在配套保障措施與退耕還林工程脫節,規劃與政策不夠銜接,部門協調不夠,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設責任不夠落實,及前期工作和檢查驗收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

以上問題和建議均由我們實踐總結所得,也許不是很權威很細膩,如果有所欠缺的地方,我們會繼續我們的實踐,進行實地調查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