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粵閩京滬部分法院多元化調解工作的考察報告

2、指導實踐的思想是成功的基礎。落實者的膽魄、學識和奉獻是實效的保障。通過與南灣法庭庭長的交談和廈門中院研究室主任對其了解的基層主管改革負責人的介紹,了解到改革者的學識和改革的艱辛。

3、立案視窗是關鍵。珠海市南灣法庭就是發揮了立案視窗的訴前引導、分流作用,取得了實效,贏得了榮譽。

4、穩定、高素質的人民調解隊伍是保證。南灣法庭固定兩名人民調解員,專門從事調解工作,使糾紛得以替代性方式解決。上海市浦東新區法院於2010年11月8日在本院立案廳設立了21個人民調解室。體現了其大力開展人民調解的魄力和決心。

5、現代科技的套用是改革的催化劑。通過法院自己的網站,可以進行“多元化”改革的宣傳,甚至可以通過網路實現遠程調解。

6、多方聯絡,互相配合。特別是與司法行政機關和人民調解組織的聯繫,政府的財政支持,對實現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的建立和運轉起到了積極作用。

7、上級法院的支持與重視。深圳市和廈門市的研究室都十分重視本地區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調研和指導。這對轄區各基層法院在確定改革方向、統一改革態度和思想及實施方法等方面無疑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8、參與“改革者”的學識、魄力和付出。通過考察發現,改革成效的背後,都有以改革骨幹為核心的,有較強法律意識、勇於探索、思想解放、敢於碰硬、甘於奉獻的團隊。

三、幾點啟示

通過初步考察,覺得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提高:

(一)認識問題

1、思想應當進一步解放。很多法官本身過於崇尚審判的最高權威性和裁判的終局性,缺乏調解意識,更談不上多元化調解意識。甚至認為調解會弱化審判,損害國家司法權威。多元化調解是“不務正業”,不過是使法院少辦幾個簡單民商事案件而已。根本不相信人民民眾和其他社會力量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及糾紛的積極性和能力,更沒有深刻認識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是實現法治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求真務實地踐行科學發展觀體現。

2、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不要過於依賴國外體制框架、經驗、理論和國內學者的書面理論,而“照葫蘆畫瓢”,過於注重形式。改革者應當親臨審判一線從實際出發,認真總結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客觀規律,特別是其背後的深層次的經濟、社會、政治、法律背景,特別是對“民間法”予以重視和了解,沒有系統的適合中國特色的理論作為指導。當前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是需要建立在實踐探索基礎上的理性思維成果來進行指導實踐的,對國外和學者的觀點是需要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必須經過實踐檢驗後才能理性地運用。應當儘量避免機械地盲從。

3、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概念應當深入清醒地認識。首先,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概念中的多元化,是指法院內部化解矛盾機制的多元化,法院內部與外部人民調解組織、行政機關、仲裁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及特定的個人等互相銜接的多元化(法院附設adr)和法院指導下的人民調解等多元化化解糾紛方式(民間adr)等等。方式包括和解、調解、仲裁、訴訟、公證等。不能把“多元化”僅僅理解為法院內部審判過程中訴訟調解的多元化,或者理解為非訴訟化解糾紛方式。考察中,通過與立案法官交談發現,他們往往把民事訴訟法的“不告不理”原理,理解為法院不受理即不能進行處理。消極地認為只有通過法院立案受理後,化解糾紛才是法院的事情,否則就會越權。開展多元化也只能在法院內部調解,人民調解等只能在法院外面進行。深圳保全區法院就是如此。雖然其案件已經超過5萬件,但是,更多的精力忙於現代化硬體設施的建設,忙於內部管理,忙於接待各級領導視察指導,對於立案視窗和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根本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是筆者考察的感性認識)。其次,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概念要求克服消極等待思想,即消極等待國家立法或最高人民法院具體規定出台後再“依法”實施。其實,我國民事訴訟法早已規定了法院對人民調解的指導義務,最高人民法院早在XX年已經公布了關於調解的司法解釋,採用了國外法院附設adr理論,明確規定了委託調解、邀請調解、中間人調解和調解協定的司法確認等。第三,最高人民法院採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概念本身含有“有待探索”的意思,否則應當定義為“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應當看到,國家政策、法律雖然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所倡導和規定,但上述規定的可操作性不夠強,我國目前多元化解決糾紛的機制尚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因此各基層法院應當在上述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