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考察報告範文4篇

XX年1月22日至2月2日,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農村處調研員郭正文為團長的民政部農村基層社會管理考察團一行9人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悉尼、坎培拉、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紐西蘭的奧克蘭等城市,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新南威爾斯州農業部、昆士蘭州農業協會、紐西蘭農場等,聽取了有關情況介紹,進行了熱情友好的交流。通過考察,初步了解了所到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基層管理狀況。考察期間,全體成員團結互助,遵守紀律,順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務。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農村、農業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其中74.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占4.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占2%。先後有來自全球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來這裡謀生和發展,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成為澳大利亞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75%,僅悉尼和墨爾本就集中了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牧業以小麥、養羊為主,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410多萬,其中歐洲移民後裔占78.8%,毛利人占14.5%,亞裔占6.7%。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紐西蘭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畜牧業、園林都包括在農業中,在這個大農業中,從事農業的人口才10%,但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占整個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三,國家60%的外匯收入是這個大農業創造的,僅畜牧業就占到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另外,紐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

澳、新兩國的農牧業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為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且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一個飼養了幾千頭牲畜的農場,僅需3至7名工人。作為高城市化率的國家,澳、新的大部分農業從業者都居住鄰近農場的大、小城市,僅有少量的農業人口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個個農場為居住單位,所以居住相對分散,兩戶之間相隔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很難找到與我國類似的人口聚集的農村社區。

二、澳、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情況

澳、新都是大英國協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由議會中占多數的黨派執政。澳大利亞同時又借鑑了美國式的聯邦制,成立了聯邦制國家,實行聯邦與州分權。全國分為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六個州,首都直轄區和北領地兩個地區(領地),此外還有諾福克島等一些零散的海外領地。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管理體制,聯邦議會和政府負責處理涉及全國利益的外交、國防、移民、高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等事務。州議會和州政府補充聯邦政府的活動。全國有大約700個地方政府實體,各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不盡相同,但一般主要負責城鎮規劃、建築標準的監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共健康與衛生、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娛樂休閒設施等。

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XX年新獨立,成為英屬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成為主權國家。紐西蘭每三年選舉一次議會。議會控制公共財政及制定法律。總理領導紐西蘭政府。總督和部長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最高行政機構。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總督缺席時由總理或高級部長主持。總督行使權力必須以行政會議的建議為指導。內閣掌握實權。紐西蘭全國分為12個大區,下設有74個地區行政機構,其中包括15個市政廳、58個區議會和查塔姆群島議會。

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市政府或地區行政機構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事務管理機關,基本上相當於我國的鄉鎮,但又兼具我國村委會的某些功能。市政府一般只管部分地方社會事務,區域性公共事務由州政府實行州內條條管理,如社區間的主要道路、消防、緊急救護、社會治安和國小和中學教育,而聯邦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公民就業和公共醫療等。市政府直接面對居民,在居民與市政府間再沒有中間機構。所有房地產業主及在社區登記選民資格的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選舉市長和市議會委員的權利。市長和市議會委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居民、服務機構和部門、地方企業都是公共管理的責任者,所有居民都有權參與市政府的決策過程,也有權參加市政議會。地方政府最為重要原則就是保障轄區居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權、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以便幫助市政府在公共管理上準確和有效地做出決策。市政府必須保證轄區內所有成員在生活中享有平等機會,平等地參加市政府的決策過程、服務和計畫。為了做到這一點,一般市政府都採用多種語言印發多種出版物,如雜誌、周報、年度報告等向居民免費發放。

三、澳、新基層公共服務的發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社會福利網,包括廣大邊遠地區。社會福利種類多而齊全,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貼,如家庭津貼、失業救濟金、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託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亞專門成立了一個新機構,名為“聯絡中心”,是政府出資設立的非贏利性事業機構,它負責原先由聯邦政府幾個部所承辦的一系列社會工作。這個全國性的網路注意為邊遠地區服務,並安排為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解決困難的工作方案。聯絡中心的總部設在首都坎培拉,在全澳各地社區有1000多個服務網點,提供的服務項目多達70多項。該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受家庭與社區服務部委託發放養老金,負責養老金領取人的情況登記、費用申報和通知發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時負責收集匯總全國養老金申領發放信息。聯絡中心的設立,使政府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會服務網。

當然,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樣存在,資金、人才、公共資源等也容易從農村流向城市,帶了農村老齡化、公共服務落後等一系列現象。在澳大利亞,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環境複雜,地理社會多樣化,許多地方相距遙遠,有的甚至與人口聚集區相隔絕,缺乏社區服務和交通設施,教育和就業機會少,農民生活時常感到寂寞和無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農民自殺。

四、澳、新基層社會管理經驗的啟示和借鑑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但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對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和農村社區建設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鑑的意義:

一是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民間組織。

澳、新在發展農村、農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發揮農村各類協會的作用。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的農業協會有14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農業協會2400個,成員200萬人,遍布各地,不僅城市郊區有,而且邊遠的漁區也有,且形式多樣。協會種類繁多,既有生活服務型的協會,也有生產服務型的協會;既有勞動合作的,也有資金股份合作的。協會的規模也大小不一,有十來戶組成的,也有上千戶甚至幾千戶組成的。協會既有全國性的,如紐西蘭肉類畜牧業協會;也有地方性的,如墨爾本穀物生產者聯合會。協會由理事會進行管理,理事會成員按章程規定,定期選舉,集體決定合作社重大事項,每個成員在協會事務中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協會的利潤一般根據各成員與協會之間所達成的業務量進行分配。協會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降低了生產成本;引進新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培訓、教育活動,改善社區的環境等。所以協會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可以離開政府,但不能離開協會。由於協會發達,澳大利亞政府對農民的許多公共服務都是委託民間組織來完成的,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養發展各類志願者組織。

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志願服務事業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處可見到各種不同的志願者。他們在社會事務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大到為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族群和諧,小到為農牧民解決生活困難,做心理疏導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超過30%的居民參與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把幫助他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當成自己的一種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不求回報的。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志願服務還不普遍,或者說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真正開展,而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這確實需要政府切實加以引導呀。

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必須向農村延伸和傾斜。

為了緩解城鄉差別等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如提升邊遠地區各類人員的工資待遇,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城區一倍以上;開出眾多優惠條件,吸引移民申請者到邊遠地區服務;雇用民間組織或人員為分散的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聽取農戶意見和要求,在政府和農戶間建立起橋樑和紐帶;定期組織醫療衛生人員到邊遠地區為農民提供醫療服務等。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職業教育參觀考察報告
參觀考察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考察意義

dd年1月11日至dd年1月14日,我系xx主任參加了由學院黨委書xx等組成的商丘職業技術學院考察團。考察團先後參觀考察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對各個學院的專業建設、辦學特色和實驗實訓條件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考察。通過考察,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確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歷程和內容

dd年1月11日下午,考察團考察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該院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是江蘇省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該院占地800餘畝,開設有園林園藝系、農業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在校生10000餘人,教職工400餘人。蘇州農職院院相城科技園,始建於二oo五年三月,是學院集科研、教學、產業於一體的示範基地。園區一期規劃面積280畝,總投資5000萬元,示範輻射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萬畝以上。

園區在建設規劃中堅持項目的科學性、設施的先進性、示範的輻射性、管理的規範性、產學研的緊密性,經過一年多的項目集成和資金投入,共完成兩大類十四個子項目的建設,完成資金投入2500萬元。江蘇省園藝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蘇州市園藝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球根花卉種質基因庫、地被植物基因庫、綠色果茶園、苗木種質資源圃、商品化組培室、中高檔花卉生產示範區、園藝專業綜合技能實訓區、綠色蔬菜生產示範區等一批項目已落戶園區。園區已成為學生實習的場所、教師科研的平台、產業化的載體、科技示範的視窗、實訓與科普的基地。

dd年1月12日下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該院建於 1983 年,原名蕪湖聯合大學, 1997 年 5 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為現名。 XX 年 8 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蕪湖農業學校併入學院。XX 年入選“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首批立項建設院校。學院設有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工程、園林園藝等十個系,現有在校生 11000 人,教職工 600 餘人。該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設,與蕪湖奇瑞汽車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車實訓基地為教育部重點支持項目。

dd年1月13日上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創辦於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主校區與江寧校區和學院實訓基地——江蘇農林科技示範園形成了以校本部為主體的“一主兩翼”的校園格局。江蘇農林科技示範園區集教學、科研、生產、實習、觀賞於一體,核心區2500畝,輻射區8000畝,其中的江蘇林木種質資源庫建有珍稀植物區、色彩苗木區等近20個特色園區,並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林木種質資源庫。

dd年1月14日上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該院是我國東南沿海乃至中國南部地區唯一以培養動物科技類高技能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各級各類在校生15000餘人,教職工1000餘人,開設有畜牧系、獸醫系、寵物科技系、食品科學系、園藝科技系等十一個系部。該院“緊扣畜牧產業鏈,產學研結合育人才”的辦學特色突出,建有現代畜牧科技示範園和江蘇蓓康藥業有限公司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三、考察收穫

蘇州、蕪湖、句容和泰州考察總結是,四校的共同之處在於:一、明確的辦學思路,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二、完善的實訓條件,為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礎;三、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和,為學校發展創造了生命力;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幹勁,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社會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因此需要各類學校去培養不同的人才。雖然,各行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但是總體上必然是均衡的。就像有的人為了掙大錢,一生中隨著熱門行業的變換而不停地變換著工作,轉換著行業,結果肯定是成就不了大事業,賺不到大錢的。同樣,學校辦學亦是如此,特別是地方院校,只有咬定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辦學不放鬆,才能發展壯大。不然,我們就只能為其它主體經濟地區的發展培養打工者,因為我們所培養的人才無法超過當地院校以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為目標所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這些學生所獲得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行業理念、職業氛圍等,均不是其它主體經濟地區學生所能比擬的。所以不以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而培養人才的學校,其辦學的歸宿一定不是成功的,這也是教育部關於“地方院校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方針的根本所在,也是學校發展的潛力所在,更是國家對示範專業布局的的理論所在。

赴江蘇省部分國中名校參觀考察報告
參觀考察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赴江蘇省部分國中名校參觀考察報告

為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深化課程改革,4月11日—16日,國中教研室組織兩區教研室副主任、全市國中教學示範學校校長及部分市直、區直學校校長等12人,赴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南通市教研室、南通市崇川區虹橋二中、海門市東洲中學、溧水縣東廬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參觀考察。整個考察活動安排緊張而有序,內容豐富而充實。為確保考察活動取得紮實效果,國中教研室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帶著問題去,帶著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學校的經驗學到手、學進腦,以更好的指導我市的國中教育教學工作。在考察過程中,大家不辭辛苦,不怕疲勞,帶著激情和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認真聽取所考察學校的校長介紹,深入課堂聽課研討,並與師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座談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將考察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所考察學校的基本情況

這次考察的學校,是江蘇省甚至在全國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學校,它們在學校管理、新課程改革、隊伍建設、課堂教學等方面都創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學的“四清”教學模式、虹橋二中的協同教育、東洲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東廬中學的以“講學稿”為載體的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學

洋思中學課堂教學特色:敬業的教師創造了教育的神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先學”,即教師揭示教學目標後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自學。第二步是“後教”,即教師針對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點拔。第三步是“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此可謂“洋思經驗”之精華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識要通過訓練去強化,通過運用去鞏固和提高,作業放在課堂上完成,促使學生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課堂上學生自學、聽課都特別認真,學習目的性強緊張程度高。

2、“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的課堂教學效率。洋思中學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的標誌是“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每節課都經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通過有意緊張來完成。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個人備課精心設計學生的學案,主要解決學生學什麼、怎么學的問題。集體備課勾畫出框架,個人備課處理好環節,充實好內容。每節課學生從上課到下課都是考試,教師講課的實質是對考試的評價。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級教學把關制度。“四清”的實質是不停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課教師和學生來完成的,內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過不了關的學生要用自習時間或課間同學之間補課,直至過關。“周周清”是由年級組組織進行的,過關內容就是本周所講的教學內容,過不了關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師補課。“月月清”是由學校組織進行的,是一種正式的考試,由學校統一出題、統一制卷、統一考試、統一閱卷。

(二)虹橋二中

虹橋二中實施素質協同教育,即以管理協同、德育協同、教學協同、社區協同、評價協同為主要內容的素質協同教育。以素質協同教育理論為指導,形成和諧教育體系。和諧教育來自和諧的管理。學校協同管理確立了六種理念:堅持以全面發展為本質的素質教育觀;堅持以學科觀念為核心的科學教學觀;堅持以塑造人格為中心的發展評價觀;堅持以掌握學法為目標的主動學習觀;堅持以分層施教為主題的教育效率觀;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根本的辦學質量觀。

在這六種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在辦學模式上樹立了十個觀念,即:管理理念上樹立法德雙治的觀念;管理宗旨上樹立協同發展的觀念;管理志向上樹立爭當龍頭的觀念;管理目標上樹立學生至上的觀念;管理策略上樹立主動超前的觀念;管理動力上樹立科研提質的觀念;管理人力上樹立競聘上崗的觀念;管理財力上樹立優績優酬的觀念;管理物力上樹立效益優先的觀念;管理實踐上樹立不斷創新的觀念。在工作實踐中,確立了以“學生管理上採取‘一主四師’協同模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為主要內容的十二大創新模式。正是這些創新的理念和協同的模式將學校的各項工作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整體,保證了學校的良性循環,也成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點。

(三)東洲中學

海門市東洲中學位於海門市區東部,是1987年創辦的一所海門市直屬中學。學校自建校以來,先後被評為首批省實施現代化教育示範學校、全國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連續三屆被評為省模範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省德育先進學校。近幾年來,又成功舉辦了江蘇省德育整體改革現場會、江蘇省國中教育現場會和江蘇省農村國中素質教育現場研討會。學校創辦人張炳華校長先後被授予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個人、省心理教育專家、省勞動模範等稱號。張校長多次應邀到省內外講學,還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研究會,受邀作專題演講,交流辦學經驗。他的辦學理念是當名校長、鑄名教師、創名學校,創造自然教育生態環境,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高素質人才。學校的辦學經驗,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教育電視台、江蘇省教育電視台、江蘇省衛視台、《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成才導報》等報刊媒體都專程到校採訪並予以宣傳報導。

東洲中學的辦學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依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自1995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歷經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已經發生的問題)、心理預防(預防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著眼未來(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三個階段,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常規管理、教師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管理介入互動,為東洲中學學生的健康發展、終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張炳華校長富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從實際出發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學校發展成“領導個個教育行家、教師人人教學能手”的先進群體,連續八年獲市中考綜合考核第一;校園展現出“師生物皆可入畫、山水樓交相掩映”的秀麗環境,處處張揚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

(四)東廬中學

東廬中學是一所鄉鎮中學,辦學條件相對薄弱。自1999年以來,該校在陳康金校長的帶領下,大膽摒棄傳統管理模式,嘗試進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其教學過程是:讓廣大教師充分占有資料,根據各個教師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工,每位教師輪流主備部分內容,其他教師協助查找資料,形成初稿;再由備課組全體教師討論修改後定稿,形成包含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習過程及探索提高等內容的格式統一、師生共用的“講學稿”。教師將“講學稿”提前發給學生,學生預習後交給老師,教師批閱後課前再發給學生,然後師生共用這一文稿實施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會的教師不講。教師主要引導全體學生邊練習邊訂正錯誤,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提高。課後,教師要在“講學稿”上填寫“教後記”,針對課堂教學情況形成“錯題簿”,學生填寫“學後記”,當作複習時注意的問題。對每份“講學稿”教師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課堂上,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走近課堂,變從教師出發的題海訓練為學生自主的先思考後練習。測試時教師從“講學稿”上選擇題目,引導學生利用“講學稿”這一優質資料經常地進行複習,極大的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課堂效率。

東廬中學憑藉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在短短几年內連獲殊榮:被江蘇省確認為示範國中;獲得南京市教育教學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南京市師德先進集體;成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中國小學習的先進典型。

二、所考察學校的基本經驗

(一)開放鮮活的辦學理念是鍛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蘇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僅僅表現在教學成績的炫目上,其魅力源頭還在於開放鮮活的辦學理念。所考察的幾處學校,在辦學主體上,改變了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積極探索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多元辦學主體;在教育對象上擴大了教育範圍,普遍建立了家教輔導中心,家長也成了教育的對象;在教育內容上,除國家規定的課程外,增設發展型課程,如東洲中學的心理教育課就頗具特色,教育效果顯著;在教育空間上,把課堂搬到部隊、工廠、農村甚至國外,讓學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質教育,如東洲中學每年都組織師生到國外考察、學習,真正實現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在教師隊伍上,城鄉之間、中小與村小之間經常互派教師,進行長期交流,學校內部實施“青藍工程”,實行捆綁式評價,開放、靈活的教師對流動交流機制和評價機制極大的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

(二)以校為本的課改實踐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關鍵

課程改革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名優教師帶動一般教師,加強課程資源、評價、個案方面的研究,將課程改革植根於學校的教育教學當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成了以上考察學校創辦特色的關鍵。洋思中學敬業的教師創造了教育的神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的課堂教學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級教學把關制度,均稱為全國關注學習的土生土長的課程改革實驗經驗。東廬中學的“講學稿”的利用,將學、教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東洲中學採取“交叉聽課、對話點評,一題多課、課例展示”的形式,積極組織全員參與的校本課例研討,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同時堅持開展校本課改研究,每學期初,學校制訂學期課改工作計畫,圍繞教學方式的轉變、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評價等學習相關理論、開展集體研究,堅持走以課題開發促進課程開發的校本化道路,積極開展“農村國中進行親職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組對此進行專題採訪並報導,校本課程開發取得顯著成果;虹橋二中則以協同教育理論為指導,形成素質協同教育,構建和諧教育體系,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改革舉措,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整體,保證了學校的良性循環,也成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點。

(三)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鑄就輝煌成績的根本

江蘇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關鍵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取得輝煌成績的根本。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從領導到教師,都有強烈的教育發展意識,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來辦,把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與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結合起來。

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東洲中學校長張炳華是江蘇省人大代表、心理學教授,他積極倡導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並承任教師培訓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上有遠見卓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提出了“讀書不能增加一個人的長度,而能增加一個人的寬度”的理念,倡導教師多讀書、多學習。東洲中學還建立了“青年教師發展中心”,每位教師都制訂自己的發展計畫和目標,同時還為每位教師建立成長檔案,客觀地記錄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促進了教師素質的快速提升。東廬中學在發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師在洋思中學蹲點學習。所考察的四處學校,名校長多、名教師多,還得益於他們對“青藍工程”的重視。各學校都成立了活動組織委員會,通過活動使青年教師儘快成手、成材。青藍結對,不拘一格。他們打破原來“一對一”、“一幫一”的格局,逐漸變為“一師多徒”、“多師一徒”,有的教師既“上拜師傅”又“下帶徒弟”,形成多層次的師徒結對。許多青年教師在名教師的“傳、幫、帶”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讀教育教學科學規律的“金鑰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時,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做到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定期進行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的培養和評選,初步建立了教師成長成材的合理梯隊和人才脫穎而出的活力機制,促進廣大教師積極進取、奮勇爭先。正是多年以來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

(四)嚴謹務實的管理舉措是實施高效辦學的核心

江蘇省、市均實行模範學校評選,以此推動學校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實效化。管理是學校的生命線,管理是學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處學校,給我們的普遍印象就是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實效化。

一是學校管理突出以人為本。考察學習中處處感受到各個學校的管理,都是在嚴格有序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如何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潛力上作文章,充分體現了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二是環境建設突出園林特色。注重體現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學校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滿校園各個角落,把學校建成學生學習的學園,生活的樂園。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設涉及方方面面。虹橋二中編印的《學校管理制度》,大到學校總章程,小到駕駛員崗位職責,均制定了科學而又嚴格的規章制度,做到每個部門處室、每個人職責分明。同時,各學校嚴格按照規章抓好落實,確保制度的權威。如東洲中學“沒有制度外的人,也沒有制度外的事”已達成學校師生的共識,確保了學校管理制度的紮實有效地貫徹落實。

(五)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校發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處學校,在各類評價改革上,都明顯的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對教師評價,按照教育教學、教科研、差生轉化、教學常規、履行職責等方面,分A、B、C、D四檔進行考核,對教師上課、輔導、綜合實踐活動、興趣小組等所有教學環節也都進行了量化細化,並直接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鈎。對學生的評價,則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整體發展質量的評價,堅持各學段教育教學有機結合,關注學生未來發展情況,把學生聯考及未來發展情況也作為對國中、國小及其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學校的評價,各地市將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教學工作捆綁起來進行綜合考核,作為重點學校的評估成績,這樣既有利於加強重點學校對薄弱學校教學指導,也有利於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幾點思考與啟示

對照江蘇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質量,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實際,我們深深地感到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緊迫與壓力,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必須大膽改革,敢於創新,嚴格管理,精細求實,發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內涵發展之路應當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戰略決策

江蘇教育能夠取得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保持這樣一種“高位持續走強”的態勢,的確是與其苦練內功,堅持內涵發展分不開的。走內涵發展之路,是南通人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現實而明智的選擇,同時也應和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要素化、集約化、內在化的發展特點,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但這不能成為學校上等級、上台階的根本標誌。在確立發展規劃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實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個性”上下功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辦學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要創新、教學質量控制體系要最佳化、校園文化建設也要重新整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探索和實踐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完全在規模上,而在內涵建設、科學管理上。惟有如此,學校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創出品牌,才能將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積澱校園文化,發展學校特色,努力增強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打造學校的獨特文化內涵,形成學校的辦學風格與理念。我們以往在學校的辦學質量上強調了管理、師資和生源等顯性要素,但卻忽視一個極其重要的隱性因素——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表層的物態文化。物態文化首先是師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課、論文發表等,其次,比如校園環境、學校建築等等;二是淺層的行為文化,包括聽課評課、學術交流等等;三是中層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常規制度等等;四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這是學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團隊風貌等等。一所學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種精神文化存在於師生員工的腦海和心靈之中,正是這種精神文化才產生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的學校所缺少的正是這種學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們應當學習南通人,立足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學校內涵發展的要素,如辦學理念、治學風格、優質師資、優良傳統等。努力積澱自己的校園文化,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提煉出自己的學校精神核心,聚結成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激發出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的情緒與敬業勤奮的精神,推動學校工作不斷前進。

(三)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強化推進措施

強化教學科研,夯實課題研究,讓教研直接為教學一線服務。現代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學研究),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動因素,是大面積、加速度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生產力,而且是一種凝聚力、組織力和戰鬥力。下一步,我們也要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校長要親自抓科研,從各自優勢出發,以課題為紐帶,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團軍,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幹隊伍。大力推廣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更多的教學骨幹和教科研能手成長起來,邁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的行列。同時,緊密結合高中教學區域化管理,探索加強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徑,形成合力,為提高高中教學質量服務。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全市教師儘快形成良性的梯狀發展格局

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興教之本。如南通市在紮實推進“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工程的基礎上,又把名教師、名校長等教育精英整合起來,建立了南通教育的專家庫,用他們成功的經驗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師,帶動了整個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教師為本,以人才為貴”產生了巨大的核聚變能量,這一點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教師隊伍的整體最佳化。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另一方面也要扎紮實實、持之以恆地推進自己的“青藍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育幹部、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本基礎。

(五)進一步增強抓質量的意識,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江蘇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質量一流。始終堅定不移抓質量,正確處理好課改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既不用聯考成績代替素質教育,也不把實施素質教育與爭創聯考佳績對立起來。他們持續走強的秘密就是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學生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校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升學率。通常,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從而提高學校的升學率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揠苗助長”——通過加班加點、針對考點,進行機械反覆的“應試訓練”,促使學生出好成績,這是拼消耗;二是“順其自然”——通過巧妙地組織、引導和必要的科學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力,學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績,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長們都樂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學送。他們這樣做,不只是孩子學得好——“進了通中的門,就是大學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裡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有文化學習和琴棋書畫球等興趣愛好發展之樂,無拖課、補課之苦和“題海戰術”、機械訓練之累。南通中學的老師們是怎樣讓學生輕輕鬆鬆成為大學的人呢?他們的“生根之策”便是“導學”——按認識規律,為學生設計一條求知之路,一條將教學內容、方法及師生活動組合起來的最好進程,不僅讓學生會學,還讓學生樂學。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國中教研室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

華西村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參觀考察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有最新訊息說,"共同致富"的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200*年,全村集體資產已達30個億,人均資產已超百萬,銷售額已達300個億.

XX年3月24日,筆者隨中國教育服務中心組織的學習團隊,拜訪了這久負盛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半天多的時間裡,我們登百米金塔覽勝"大華西";入室考察"小華西"普通農家;"走華西路"參觀展覽;在"人民大會堂"聽吳仁寶老書記報告,觀看文藝演出;徜徉"世界公";流連忘返於高科技生態園;還在"特色餐廳"享用了"天下第一村"的待客飯菜……在華西,筆者身臨"人間天堂",耳聞目睹令人怦然心動者,不勝枚舉,特簡要報告如下.

華西農莊賽天堂

汽車一入村,導遊員就指著幢幢高檔次的別墅式樓房介紹說,這已是第6代村民住宅,都是歐式建築,門前都有游泳池,面積在400到600平米之間,家家至少有一輛轎車,最多的有四輛……這隻有在都市小區才能見到的豪華氣派,一下子就勾起了筆者更為濃厚的"探秘"欲望.

參觀的第一個項目是"登塔觀景"."華西金塔"號稱百米高,7級17層,占地3600平方米,雄偉壯觀,是集餐飲,娛樂,休閒,觀光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大樓,是華西標誌性的建築.我們乘電梯直達15層,只見大廳裝修金碧輝煌,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現場照片等琳琅滿目.廳外四周迴廊環繞,扶欄遠眺,華西村景色盡收眼底.從導遊那裡得知,樓南那數百幢清一色的三層"別墅",居住著原華西村350多戶村民,現叫"小華西".遠處的廠區是華西村的工業區.導遊指著一幢老式四層小樓介紹說,那就是老書記吳仁寶的家,他堅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至今一家26口人,沒有一人住村里最好的房子.塔的西邊還有八座十層左右高的"金塔",導遊說,那裡面有的是住戶有的是賓館有的用於辦公.往北一點的廣場連線一條公路,路北一排開足有1000延長米的臨街高樓,導遊介紹說,來華西村打工的有六千多人,那是他們居住的公寓之一,附近還有供夫婦打工者居住的"鴛鴦樓".北側山前有很大一片民居樓房,還有廠房和耕地.據介紹,那就是華西新兼併的16個鄰村,合在一起叫做"大華西",全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達3萬多人.北面砂山和龍溪湖建有"世界公園",遍布著國內外著名亭台樓閣,橋樑等的仿造品.導遊指點著山上山下,依次介紹了天安門,百米長城,悉尼歌劇院和巴黎凱鏇門等微縮景觀.筆者環顧四周,只見綠樹紅瓦互動掩映,一派賽過富庶城鎮的景色,品味著導遊所說,北邊的田野是"糧倉",南面的工廠像"錢莊",中間的村莊賽"天堂",不勝感慨.

這"天堂"在參觀農舍時進一步得到了驗證.導遊解釋說,每年華西村接待遊人百萬之多,去年"紅色旅遊",來的人多,今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的人更多了.所以提供參觀的住戶不能固定,主要是選擇那些有老年人在家的輪流承擔.隨著導遊走過一段仿造北京頤和園的"千米長廊",來到了房前屋後都有花草樹木的"別墅"區.一位衣著十分儉樸的老漢在一樓迎接我們,看著裝修擺設遠勝於星級豪華賓館的幾個廳室,看著與室內相連的寬敞車庫,參觀者不禁發出陣陣嘖嘖之聲,有位老兄竟然撫摸著一把雕刻精緻的椅背忘情地讚嘆:"哇,都是紅木的!"導遊介紹說,這一片都是600平米的住房,在華西,像這樣擁有等離子彩電,中央空調和高檔用品的非常普遍.村民一般年收入在數萬元左右,最"窮"的家產也有百萬元,但最富的不超過千萬,至今還沒有千萬富翁.我問這產值是否包括房子,導遊笑了,說華西村所有的房產都是集體所有,住600平米還是400平米,是村里根據職務,貢獻等條件分配的.華西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每個村民至少每年都可以分到3000元左右的福利;二是社會主義按勞分配;三是初級階段的資本分紅.在處理積累與分配的關係上,華西村一直堅持"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的原則,工人每月只領部分工資,其餘存在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到年底一次性兌現;獎金通常是工資的三倍,也不發給職工,而是作為股份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導遊還介紹說,華西村已實現了"八有八不","八有"即"小有教"――從幼稚園到中學提供學費,考上大學,自學成才的都給予獎勵;"老有靠"――男55虛歲,女50虛歲享有退休保養金,最少的每月360元;"房有包"――民房由集體承包建築;"病有報"――人人有定額醫療費,工傷全報;"購有商"――村中有商場;"玩有場"――各種娛樂場所;"餐有供"――有各類檔次的餐廳;"行有車"――外出辦事有轎車,去上海,蘇州,無錫有專車."八不"即"吃糧不用挑"――集體送糧到戶;"用水不用吊"――村裡有自來水廠;"煮飯不用草"――家家有液化氣;"便桶不用倒"――戶戶有抽水馬桶;"洗澡不用燒"――熱水管道通到戶;"通訊不用跑"――家家有電話機;"冷熱不用愁"――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雨天不用傘"――長廊基本環通全村.導遊說,有一個美國人參觀後說:"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富裕愉快和健康

在超員幾乎"人滿為患"的村"人民大會堂",筆者有幸聆聽華西村的"常青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吳仁寶作報告.這位被譽為"為民謀利一面旗"的老書記,個子不高,衣著平常,但精神矍鑠,笑容可掬,健步進入會場,先和台下就座的來賓拱手,握手,打招呼,舉手投足,輕鬆自如,報告時聲音高亢有力,用語幽默風趣,令人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已經80高齡的老人.他的報告開宗明義:今天就講一個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他說,"一句話,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什麼叫共產主義也是一句話,全人類幸福就是共產主義.什麼是幸福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體健康就是幸福.什麼是生活富裕樓上鋪地毯,樓下鋪地磚,吃水用開關,雨天村里走路不打傘.什麼是精神愉快家庭和睦,鄰里相親,乾群團結,上下齊心.什麼是身體健康日常增加營養,年老集體保養,孩子精心培養,業餘文體形式多樣."老書記的詮釋雖然具有"土標準"的特點,但樸實無華,深入淺出,讓人既信服又倍感親切.他說,我們華西的特色是"土不土洋不洋",領導喜歡"土"的,我們就讓他看"土"的,喜歡"洋"的,就讓他看"洋"的,有領導評價說我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鄉".說到弘揚敬老愛老風尚,他舉例說,村里規定:凡家裡有老人達80歲的,全家每人獎勵100元;90歲的,每人獎勵1000元;有老人達到100歲的,每人獎勵1萬元.去年村里就有一位百歲老人全家共獲獎金37萬元,得了獎金之後不久她就去世了,如果沒有這個規定,她可能提前兩年就去世了,可以說是這個規定使她多活了兩年.老書記說一口蘇南方言,但翻譯同志的國語很好,所以會場氛圍和諧,說者情真意切,句句話擲地有聲,聽者聚精會神,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或者報以熱烈的掌聲.

禮堂屋頂"滿天星斗"的燈光讓人感覺就像身處北京人民大會堂.會場布置也有"不土不洋"的特色,前面一側是一個大大的"福",配有小條幅"笑一笑少一少";另一側是一個大大的"壽",配有小條幅"惱一惱老一老";而舞台兩邊的大條幅則分別是"村泰民樂,終歸社會主義好";"政通人和,還是領導班子強".後面和兩側的牆上則裝裱著"天下第一村"等題詞墨跡.老書記報告後,就是華西村文藝隊表演節目,從頭到尾一個節目,融會了說拉彈唱和影像資料等各種藝術表演形式,載歌載舞聲情並茂表現的就是華西村發展變化改革歷程一個主題,應該說,這台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很高的專業化水平,與會者自能在欣賞娛樂之中加深對華西經驗的認識和理解.據介紹,華西始終強調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村里建有"精神文明開發公司",常將收集來的思想信息編寫成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村裡的藝術團也經常採擷身邊的人和事,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及時宣傳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在"湖上建起長壽苑,九曲橋上五亭連"的農民公園裡,參觀了"走華西路"展廳.在這長長的展廳里,展示著改革前華西村的老照片和昔時的歌謠"高田崗,高田崗,半月不雨苗枯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旱災水災無法抗,農民見了心發慌".展示著華西村實行的允許村民既可搞集體,也可搞個體的"一村兩制",和幹部一家人要么全搞集體,要么全搞個體,不準搞"一家兩制",更不允許"一人兩制"的體制改革特點.同時,展示著讚美今天的歌賦:"存款戶戶都不少,幾百萬元不新鮮","人間天堂不為過,家家幸福生活甜".

警句戒窮贊富歌

在華西村,筆者感覺,解讀華西致富之謎,幾乎是所有"遊人"的共同願望,而華西村也可以說是做到了"敞開胸懷給人看",只是這裡的經驗博大精深,實在是太豐富了,決非走馬觀花所能"探秘",更非三言兩語所能描述.因此,筆者很想將一些華西警句和"十窮","十富"歌抄錄如下,與大家共勉.

華西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是實事求是,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華西村"這3個值多少億今後可能是1000億,也可能是一文不值!/華西如今已形成"三氣":財氣,人氣和正氣./講信用究竟不吃虧,吃虧在於不講信用./老百姓是最講良心的,幹部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永遠記住;幹部虧待了他們,他們也永遠記住,他們記住的不是你個人,而是共產黨./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發展最科學,不發展最不科學./有福民享,有難官當./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

"十窮戒詞":一,逐漸窮――多因放蕩不經營;二,容易窮――家有錢財手頭松;三,懶惰窮――朝朝睡到日頭紅;四,無才窮――不學無術人無用;五,心散窮――家庭不和常內訌;六,受騙窮――不識良朋錢騙空;七,違法窮――違法貪財進牢籠;八,無度窮――貪圖奢侈家底空;九,失算窮――算計不好一世窮;十,三害窮――嫖賭吸毒徹底窮.

"十富讚歌":一,智慧型富――學文練藝成才富;二,勤勞富――敬業愛崗辛勤富;三,節儉富――精打細算聚財富;四,守法富――遵紀守法健康富;五,守信富――恪守信用客多富;六,團結富――家庭和睦同心富;七,幫帶富――鄰里相親互助富;八,育才富――育好後代子孫富;九,集體富――鞏固集體共同富;十,愛國富――國家強盛安定富.

據悉,華西村不僅人人會背誦上述兩歌,而且做到了"無賭博,無迷信活動,無重大刑事犯罪"和"家庭和睦多,尊老愛幼多,鄰里相親多".據介紹,吳仁寶曾向社會宣布:發現華西村民賭博,情況屬實,舉報一次獎勵一萬元,這筆獎金至今沒人領過.

結語:很想再訪華西村

筆者在華西村學習活動的最後一站是生態園.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熱帶花草樹木,目睹了盛夏和秋季才有的瓜果梨桃,不僅為擁擠著橫向長滿生菜,好像一根根直立著嫩綠色圓柱的景觀所吸引,更驚嘆於許多菜根下那一個個小小塑膠盆體現出的"無土栽培"技術.導遊說,華西村今後還要繼續走工業發展之路,但是,要"反哺"農業了.

半天多的考察就要結束了,做為一名教師"遊人",深感華西村是一所最好的大學校,正如人們所說,"要看社會主義到華西!要看"xxxx"到華西!要看共同富裕到華西!要看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雙思教育,還到華西!到了華西村,你要看什麼就有什麼!"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來華西,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去華西,渴望自己也能夠再次訪華西.

相關推薦:
考察報告:中學參觀後心得體會
蘇州參觀考察報告
教育調研參觀考察報告
關於參觀學習漳州廈門醫院管理的考察心得
教師赴外地學校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荷蘭參觀考察報告
赴義烏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參觀幼稚園的考察報告
對上海、蘇、杭三地交警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赴參觀學習情況匯報
中學參觀後心得體會
鄉鎮國小參觀考察匯報範文2篇
赴廣東參觀考察學習體會與思考
平遠農業工作組赴中山參觀考察報告
香洲與斗門環境管理之比較——區環保局赴斗門區參觀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