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的考察報告

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四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以“高稅費、高福利”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模式著稱於世,是當今世界上社會保障制度幾種主要類型之一。前不久我們對北歐四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考察,現將其主要特點以及可供借鑑之處報告如下。

一、北歐四國“高福利”社會保障制度的共性和突出特點

1.社會保障範圍和內容十分寬泛

以芬蘭為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三大部分:預防性社會和健康政策,社會和衛生服務以及社會保險。具體內容見下面圖示:

以上內容表明,芬蘭的社會福利和保險涉及到從人的出生、嬰兒時期到老年的全過程,從預防疾病、事故,控制飲酒、抽菸開始,到實施基本免費醫療。中國小教育基本實行免費教育,學校提供一頓免費午餐,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是全方位的。這種社會保障體系儘管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但從貧富差距很小和共同富裕的程度看,類似於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社會目標。這被當地人稱為“資本社會主義”。

挪威、丹麥的社會保障也基本具有以上特點,只是在具體的保障標準上與芬蘭有所差別,比如丹麥的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是全部在丹麥居住的退休人員,不論是否交納社會保險稅費,而其他三國的養老保險只覆蓋交納社會保險稅費的退休人員。當然這種區別與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有密切關係。

2.社會保障收支占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比重很高�

芬蘭的資料表明,整個90年代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30%之間,近一、兩年來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詳見表1。

表1 90年代芬蘭社會保障支出規模

資料來源:芬蘭社會事務與衛生保障部。1998年和1999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挪威的國民保險(相當於芬蘭的社會保險範圍),1999年為159235百萬挪威克郎,占gdp的13.6%,占全部政府財政和社會保險預算的36.8%。據資料反映,丹麥社會保障總支出約占gdp的34%。瑞典1994年的養老保險、疾病和殘疾保險、家庭補貼、其他津貼、管理費這五項支出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1%、5.7%、3.5%、1.1%和0.39%,總計占當年gdp的20.79%。

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支出必然導致政府的高稅費收入。丹麥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稅收,其稅收負擔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1996年達到51.7%。芬蘭、瑞典和挪威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財政預算撥款、僱主和雇員繳費,財政預算收入主要來自一般稅收。從總體看,稅收和繳費約占個人總收入的5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四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和持續性。挪威政府從1996年開始,建立了一筆約4000億挪威克郎的社會保障基金,約占gdp的40—50%。這筆基金由挪威國民銀行管理和經營,主要通過國際投資達到保值增值,以便將來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四國目前雖然實行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模式,但挪威的做法是由國家為主體建立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

3.社會保障收入的結構特點

在芬蘭、挪威和瑞典三國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中,僱主和雇員(或稱為受保人the insured)的收費(contributions),大體占60%左右,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占35%左右。與這三國不同,丹麥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稅收,約占全部資金來源的80%。

下面對芬蘭、丹麥和歐盟(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進行具體描述和對比。

表2 芬蘭、丹麥和歐盟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結構(%)

註:其他是包括利息和其他資本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