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考察報告範文4篇

出國考察報告

根據國家計委等七部委《企業閒置設備調劑利用管理辦法》的精神,為做好閒置設備的調劑利用工作,提高設備利用率和投資效益。進一步推動二手設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更多有進口二手設備需求的企業有機會參與國際採購。中國設備管理協會於4月18日至4月30日組織國內的有關企業組團參加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國際二手設備博覽會。

德國二手設備博覽會創辦於1995年,每年舉辦一屆,根據德國總理Gerhard Schroeder創辦的“持續發展顧問委員會”統計:在全球最大的二手設備展(RESALE) 年均展出世界範圍內10億歐元的設備。每年有大約100多個國家的500多位參展商帶來了約160,000台的庫存,世界各地的10,000多位買家懷著濃厚的興趣參加了現今世界上二手機械設備領域最大的專業展覽會。展覽的設備範圍從發電機到機械搬運、信息技術設備和加工設備到電廠設備、醫療技術系統、測量和檢測系統以及農用設備。商用車、機器人和自動控制、廢品處理和回收設備以及化工和製藥設備也在展覽範圍。參展公司中,德國公司占一半以上,義大利、法國、紐西蘭和英國共有上百家公司參展,二手設備博覽會將進一步推動二手設備市場的發展。

我協會已連續四次組織代表團參加德國二手設備博覽會,展覽期間團組成員在融洽的氛圍下積極踴躍參與相關業務商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參加德國二手設備博覽會期間還重點訪問了奧地利大型二手設備公司Hesse(海瑟)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瑞中經濟促進會,對這些歐洲主要的機械設備製造國在機械設備、尤其是二手設備的維修以及流通和售後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並對歐洲二手工業設備領域的現狀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團組成員結合本職工作,在本次出國考察的過程均有不菲的收穫。

歐洲的機械設備管理系統已經建立了嚴格的管理體系,歐洲的工業化進程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史,各國在工業生產領域的法制十分健全,在機械設備的社會化分工非常精細,各個行業協會擁有嚴格有效的行業準入和約束機制,設備的管理和調劑主要由各區域的機械設備行業協會進行專業指導和提供信息及諮詢服務。眾多歐洲的設備製造公司、二手設備公司展覽及銷售公司大多是各級機械設備行業協會的會員,接受統一的信息服務和統一的管理。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利其器必先順其治,先進的理念和嚴格的制度確保二手設備市場的有序發展。

在設備的流通方面,企業的私有化體制決定了歐洲工業企業在固定資產投入,尤其是設備投資方面非常謹慎,沒有盲目的投資擴充和其它主觀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在有必要投資的情況下採取招投標方式確定供應商,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將最具競爭力。而歐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設備的開發和更新日新月異、市場對新產品的不斷需求,使各企業不斷更新所適用的設備,被替換下來的設備就成為二手設備流入市場。二手設備不同於陳舊或劣質設備,很多情況下只是因為企業轉產造成設備更新,和新設備相比其性能和品質上的差距並不大,二手設備卻在價格上極具優勢,因而成為眾多開發中國家、尤其是私有化以後的東歐國家重點採購對象。歐洲的很多機械設備製造商對其所提供的設備實行終生跟蹤服務制度,對於原購買方停用的設備大多採取回購、更新,在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新用戶要求後再次投放到市場銷售。

高超的機械設備品質確保了用戶對二手設備能夠繼續提供較高生產性能的信賴。歐洲國家每年都舉辦眾多的二手設備交易會,而設備行業協會對會員單位的信息支持又在供需雙方搭起了暢通的橋樑,因此設備的流通非常活躍行業協會聯合二手設備的專業展覽公司舉辦的國際推介活動也是促進西歐二手設備流向國際市場的有利渠道。

通過本次參加德國二手設備博覽會和訪問奧地利海瑟(Hesse)二手設備公司及瑞士瑞中經濟促進會,充分認識到二手設備的採購對於企業節約資金、實現企業投入與產出收益最大化的重要意義,同時從另一個側面體會到企業對現有設備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不斷更新的必要性,做好二手設備的調劑和流通工作對設備的轉讓方、採購方和設備的充分利用都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近幾年來與歐美各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行業協會都有接觸和來往,以後還將定期和不定期組團前往參觀考察和交流,進一步推動二手設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更多的國內企業有機會參與國際採購。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經驗交流辦公室:王娟娟

5月15日

赴德國農機化體系現狀考察報告
德國考察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赴德國農機化體系現狀考察報告 

農業部赴德國農機化體系建設與管理培訓團一行16人,於3月3日至3月22日,先後到德國黑森州農業協會、DLG農機檢測中心、巴伐利亞州農林部、巴伐利亞州農機培訓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柏林歐盟農業代表處進行了培訓,到GRIMME、AMAZONEN等農機生產企業和3家農業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當於我國的農場、農戶)進行了參觀和考察。通過培訓交流及實地參觀考察,培訓團成員對德國的農業服務體系、農機檢測程式、農機培訓體系、農機科研開發及農機生產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學到了不少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新的理念,取得了較大的收穫。

經過歸納總結,現將有關學習考察情況分述如下:

一、德國的農業機械化體系

德國現有耕地面積1730萬公頃,約占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約290多萬公頃。在農業生產中,畜牧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農業企業經濟收入為430億歐元,其中約一半為畜牧業收入,在畜牧業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農業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戰以來,德國的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企業每戶經營的面積呈增長勢態,企業數量則表現為一直在下降,農業企業數量從1949年的160多萬個下降到目前不到100萬個,其中面積2公頃以上的農場為41萬多個(平均每個農場規模為41.4公頃);農業從業人數從1949年的481.9萬人下降到的94萬人,農業從業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1950年為24.1%,1900年為38.2%,到則只有2.5%;每一個農民供養的人數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的128人,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機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國的農業與農機管理與服務機構

德國的農業管理部門主要是各州的農林部,我們考察的巴伐利亞州農林部(Bavarian State Ministr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由管理漁業、種植業、農業工程等8個協會(State Institutes),5個教育與研究機構、1個技術發展中心、3個科研管理部門、1個培訓中心和1個農場,以及7個地區政府農業部門和農村發展部門,47個縣農業辦公室、61個農業學校組成。主要負責有關農業的政策建議及政策實施、農業保險及補貼等農業支持、成人職業教育及繼續教育以及農業科研套用等。德國農業服務功能主要由農業協會(The 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來承擔。農協是一個自上而下組成的民間團體,由基層農協、區域農協、州農協及全國農協4級組成。如:全德農協由16個州農協組成;而在我們考察的黑森州,農協則由24個區域農協、2370個基層農協組成,代表了本州3.3萬農業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當於農場和農戶)的利益,約占全州農業企業的90%。農協幫助農企解決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問題,把農業企業的問題反映給政府,通過影響立法來解決問題。在農業機械化服務方面,過去德國各州農林部都設有負責農機組織協調和質量監管的技術辦公室,主要負責直接與農業企業溝通,及時向農機生產企業反映農業機械的質量、性能等問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還有6個州有這方面的機構,其中的3個為州農林部下屬機構,80%的經費由州政府支付,20%由農業企業支付,另外3個為私人企業。

農協與政府沒有直接關係,其經費來源主要靠會員會費收入,沒有財政支持。在黑森州,農協會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會費,每戶農業企業50歐元,第二部分則按農業企業土地面積大小收費,約8-10歐元/公頃。隨著德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農協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由於農業企業數量的減少和耕地面積的減少,會費收入也在逐年減少。二是由於為了增加社會就業崗位,規定農民年滿65周歲退休,把農場交給年輕人經營,目前退休人員數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壓力很大。另外,德國農業還面臨農民工資在增長,麵包價格在增長,而原料(小麥)的價格卻一直在下降的尷尬狀況,從度開始,德國農民的收入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二)德國的農機檢測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國農協)由4個主要部門組成,其中的一個部門即是從事農機、電子檢測及動植物產品測試的部門。德國農協農機檢測機構總部設在法蘭克福,有工作人員50多名。德國農機檢測機構還與歐洲12個國家的農機檢測機構聯合成立了歐洲農機測試網路(ENTAM),在農機檢測上形成專業分工的框架,如德國的大型農機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進行檢測,而是送往丹麥的一個農機檢測室進行檢測,通過這樣的專業分工,使每個國家的檢測機構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國法蘭克福檢測中心目前主要從事拖拉機、聯合收穫機及養殖設備、草坪設備的檢測。

DLG農機檢測中心是非盈利機構,在政治上與經濟上獨立於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來自成員應付、服務收費和社會補助等。通過檢測的產品,可貼上DLG質量保證的標識(類似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這既可以看作農機生產企業質量過關的標識,還可以認為是農民可以認可購買的標識。DLG對測試結果,以Intetnet、專業雜誌和測試報告的形式向社會公示。

DLG農機檢測按照ISO、CE等公用標準進行檢測,對暫時沒有標準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檢測內容分三類:一是全面測試。包括安全測試,保養測試和可操作性測試,從而使農民可以放心購買。這個測試的程式是實地檢測和使用檢測後,由測試委員會提出檢測報告。二是部分性能的專項測試。三是代企業對新產品進行性能測試,對提供企業出具測試報告,同時為企業提供諮詢和技術支持,供企業進行產品改進。該機構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檢測和多個專項檢測。

在德國,企業所有的農機檢測項目都不是強制性的,農機檢測機構所有檢測項目也是收費的。DLG的部分檢測能夠得到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是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針對機械噪音檢測等,通過在檢測設施設備建設上也給予一定的資助的形式給予經費補助。

(三)德國的農機職業培訓

由於歐盟的成立,農業政策趨於統一,各州政府對農業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調查,供歐盟協調,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各州政府現在更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的交流與套用服務。

巴伐利亞州的農林部設有農業培訓中心,中心又分為3個學院,其中之一是農機技術學院。在德國,年輕人在基礎教育通過後,在就業前,需要進行類似我國職業技術培訓的一種培訓。分為3年,四個層次,一是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二是實踐操作技能;三是管理套用能力;四是專業技能培訓,這個階段屬於進一步深造的過程,可以選擇。

巴伐利亞州農機技術學院建主要進行農機操作、維修方面的培訓。經過基礎教育之後的青年人(16-19歲),自己提出申請,由州政府下達計畫和資金資助,到學院進行培訓,學習結束後,經過考核頒發證書,這些學生畢業後90%到農業企業從事其與其培訓相關的工作。同時,該中心還承擔短期的農民技能培訓,培訓是基本免費的,農民自願參加,每年大約有500-600人接受這項培訓。

學院教學設施齊全,教具豐富。學院有很多非常先進的農機具作為教具使用,這些都是各生產企業提供的資助。學員在學習的同時,又進行了機具的選型,對農機生產企業而言,這實際上起到了培訓與選型推廣的結合。

(四)德國農機科研及開發生產情況

慕尼黑工業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工業技術院校,該院校設有專門的農業機械研究所。所長K.TH.雷鈕斯博士介紹,該研究所1/3的工資由政府支持,其餘2/3經費由承攬項目來支持。該研究所每年可獲得政府、企業總計1200萬歐元的項目經費。

進入該學院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前2年(1-4學期)為基礎學習,不分專業,這期間1/3的學生要被淘汰(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生源質量良莠不齊)。5-9學期進行分專業學習,第10學期進行畢業答辯,如通過技能、管理能力培訓的還可獲得Master稱號(類似我國的某專業職稱稱號)。

目前,德國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在印度,按德國技術進行中型(45馬力)拖拉機生產。德國農機專家針對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提出了農機企業運行方案,包括8個部分。一是建立私營體制;二是企業與高校、專業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科研開發;三是與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統籌發展;四是生產要有規劃,引進技術不要貪求技術的高新,而要注重適用;五是要重視安全保護(產品質量)。政府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六是企業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七是要有比較好的圖書刊物等技術資料來源;八是建立員工培訓、項目管理、外語等支持系統。

在慕尼黑大學進行培訓後,我們先後考察了位於下薩克森州的兩家德國農機製造企業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擁有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培訓、市場銷售與服務多部門的綜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設備十分先進和專業化。該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機械生產商,產品涵蓋了從種植、收穫到儲藏的各類機械,產量占到歐洲總產量的60%,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規格型號從2行到8行,售價從0.35萬歐元到8萬歐元不等。該公司的2行播種機及2行和4行的收穫機等小型的土豆生產機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國內蒙、甘肅(定西)、河北(張家口)、廣西(北海)等土豆生產區。

AMAMZONE公司是生產耕作、播種、施肥、農藥噴施等農業機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貿於一體,有自己的科研隊伍,還與大學合作進行技術開發,擁有1000公頃的產品試驗基地。該公司1883年創建, 產值達到1.8億歐元,在德國農機企業中排名第四,產品60%出口。公司的市場銷售部門設有中國出口部,有專人負責,,通過在北京的代理商麥爾西公司新疆進口了該公司一些耕作機械。

最後,我們參觀了兩個農場,這個兩個農場耕地面積均為120公頃左右,主要種植土豆和洋蔥。整個生產過程,從整地、種植、植保、收穫、分級、運輸、存儲等都實現了機械化。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方面,這些農場主要依靠自己的機械,在作業高峰,也可以相互調劑機械,合作經營,大大提高機械的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

二、主要體會

通過20天的學習和參觀、考察,我們認為,德國在農業、農機服務管理體系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研究,通過學習這些好的東西,可以使我們在農機化發展中少走彎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強對我們農機化的管理服務,使我國農機化能在先進國家的經驗基礎上快速健康地發展。

(一)德國在二戰後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機(農業)管理服務體系

在整個農業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蓋90%以上農戶的農協組織,該組織可代表農戶利益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協調各種關係,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農戶提供法律、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使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組織化和有序化。在農機管理、服務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體系,有隸屬政府的農業機械辦公室,進行組織協調、質量監管和維權,還以政府統一組織形式,向農企提供技術培訓,強化了從業人員的上崗培訓,提高其技術素質,從而使從業人員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進的農機,並掌握一些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DLG農機檢測,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關,從生產者和用戶雙方的利益出發,架起了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保證了雙方的利益。在農業機械維修方面,完全實行了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建立了由銷售商負責的售後維修服務體系。

(二)在農機化發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備的財政支持

在德國,農機職業技能培訓是由政府按需下達培訓計畫,並提供經費;在科研、檢測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很大的財政支持,這對農機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政府對農業企業修建庫房等基礎設施有一定的補助。對於農業機械使用的燃油,德國規定每升柴油國家免除0.21歐元的稅,即農業企業憑購油發票和申請,由政府部門以環保稅的形式返還。目前德國柴油市場價格每升約為0.95歐元,燃油補助相當於與市場價格的22%。在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

(三)在農機化發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新理念

德國專家認為,只有農業勞動力減少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其他服務性行業。而轉移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從業人員,主要靠工程技術。不能認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就會使農業勞動力失業增加,其實,工業生產的同時,勞動力也在減少,很大一部分人員轉而從事了服務業,並不是發展就必須產生失業。他們還認為,不能因為農業勞動力減少了,就說農業不重要了,農業對社會貢獻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後的生產方式來留住農民,以減少就業的壓力。德國在歷史上,曾經試圖通過限制農業的發展來控制農業勞動力的流失,但是實際上幾乎沒有產生作用,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仍然是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過程。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有一些問題還不能說透徹,對農機化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四)農業發展政府調控十分重要

從歐盟農業政策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一是農業問題與工業問題不一樣,農業是一個特殊的部門,不能完全由市場來調控,需要政府適當調控,特別是在農業還不發達的階段,政府的干預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調控除了為了保護和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目的外,還應強調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尤其要把生產與銷售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三是政府調控應在WTO綠箱政策的框架內進行,主要採取直接補助的方式,投入基礎設施項目,促進結構調整和平衡發展(發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購方式來保護農民利益),另外,還對新技術研究開發、推廣進行補貼。四是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在總支出中占較大比重,整個歐盟每年1000億歐元預算中,其中50%,即500億歐元用於補助農業,以政府干預的方式來使農民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的學習與研究

短時間的學習、參觀,要深入透徹的了解德國的農機化發展狀況、先進技術、理念是不可能的,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膚淺的,要較透徹、準確地把握其發展政策、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等問題,必須有更多的時間。德國農機的發展有很多好經驗,也同時存在許多問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對我國農機化健康發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議國家派出這方面的研修生進行專題研究。

(二)積極促進中德農業機械化合作與交流

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農機產品大量採用其工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如發動機技術、變速技術、安全防護技術等,因此,應加強與德國在農機工業技術方面的交流,使我國農機工業能跟蹤、跟隨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技術,以實現與國際的同步發展。可以採用派留學生的方式,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另外,德國農機企業和研究單位對與中國合作生產農業機械、向中國市場銷售德國產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願望,我國農機部門應邀請德方企業、院校、科研單位到中國交流、考察,建立合資、獨資企業,把德國技術引入中國,提高中國農機產品的水平,再將產品推向世界。

(三)強化政府對農機化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建立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促進政策體系,從法制、財政等方面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繼續強化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制度,搭建起我國農機企業與農戶的信任橋樑,維護雙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對農機職業培訓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業機械設計製造的安全性能、環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證農業機械的安全使用。要從財政方面增加對農機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加快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加快對國外農機化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消化,全面提升我國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

3月27日

附考察團成員:

劉倫才(貴州農機局)、黃聿頌(青島農機局)、王衍(農業部農機化司)、胡伯印(農業部農機鑑定總站)、胡偉(天津市農機局)、田繼來(河北省農機局)、韓戰省(山西省農機發展中心)、舒偉軍(浙江省農機局)、孫員(江西省農機局)、祝培禮(山東省農機監理站)、程雙進(河南省農機局)、王友根(湖北省農機辦)、李友華(湖南省農機局)、譚仁忠(湖南省農機局)、羅守軍(重慶市農機局)、楊柳(四川省農機局)

瑞士德國生態農業考察報告
德國考察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瑞士德國生態農業考察報告 

應瑞士、德國農業部的邀請,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剛副司長為團長,部國際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種植業管理司、上海市農委、山東省農業廳等單位組成的中國生態農業考察團一行6人,於8月19日至9月3日對瑞士和德國的生態農業進行了考察。考察團在當地農業官員的陪同下,先後考察了有關生態農業科研、教育、生產、加工、流通等60多個單位,並與瑞士聯邦政府農業局的官員進行了交流。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瑞士是一個中立國家,國土面積4.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占25%,牧場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總人口約700萬,分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古羅馬語4個語區。勞動力384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的占4.7%,工業占26.0%,服務業占69.3%。1999年GDP3770億瑞郎,其中農業40億瑞郎,占1.1%。瑞士有7.8萬個農業生產單位,其中5.5萬個純農業生產單位,每個農場平均種植面積18公頃。目前生態農場已發展到5000多個,包括種植、養殖等,有機農產品的面積占8%左右,有機農產品比例居世界各國之首。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萬公頃,森林1039萬公頃,草場560萬公頃。人口810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占1.5%。農業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頃。德國的生態農業興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德國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機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目前德國共註冊生態農場8400多家,面積40多萬公頃,占農用土地面積的2.5%,有機農產品產量約占總產量的2%。 

二、瑞士、德國農業的主要特點 

(一)改革促進了瑞士農業特別是生態農業的發展。1992年,瑞士聯邦政府農業局針對農業發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長過快、國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下降、農業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面臨加入WTO等問題,頒布了第7個農業發展報告,決定對農業進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項改革目標,即增強瑞士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放開農產品市場;建立更有效的生產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革分兩步推進,第一步從1992年開始,主要是把價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開,減少政府定價的範圍,同時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進行機構改革。第二步從1995年開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直接支付制度。通過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農民收入趨於穩定;政府取消了農產品保護價;政府對生產的干預減少;政府支出趨於穩定;有效地履行了國際組織的義務和承諾。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與直接支付有關,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標準是生態農業。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態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須達到以下六條標準,①養畜要給生畜創照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如豬舍要有獨立的進食間、睡覺間和活動間,我們形象地稱其為“三居室”。②種植業必須進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當比例的生態補償。④必須實行定期輪作休耕。⑤必須進行土壤保護。⑥選擇、定量、科學施用農藥。生態支付必須農民自願,選擇生產有機產品,並達到有機產品的標準,才能得到。生態支付的標準要高於一般支付。德國也同樣實施了生態農業的激勵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農民的環保意識極強。92年以前,瑞士農產品自給率很低,92年之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入,積極扶持優勢產業的發展,如畜牧業及其加工業,尤其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使瑞士農產品的自給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是環境問題,通過農業改革,增加生態農業的補貼數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而且促進了環境的改善。國民的環境意識很強,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自覺行動。我們所到之處農民普遍反映,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在我們考察的30多個農戶中,已經進行有機農業種植的,多數表示要進一步擴大規模,而沒有達到有機農業標準的,也要採取措施爭取儘快達到有機農業標準。同時,消費者也非常認同有機食品,儘管市場上有機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銷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經建立了穩定的消費群體,並不斷壯大。我們看到有的消費者寧願驅車近百公里專程到有機農場去購買有機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國政府對生態農業也有較高的補貼。 

(三)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職業教育,有高度發達和健全的農民教育和培訓諮詢機構。瑞士的農民教育分工比較明確。農業教育分三個層次,即高等教育、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和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這些任務由不同的機構承擔。瑞士有兩個聯邦技術學院,主要負責農業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礎研究;有六個研究站(實用技術學院),主要負責實用技術研究;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實用技術培訓學校,主要負責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不管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技術學校,都有完善、先進的教學設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礎理論,職業學校側重實際操作。如葡萄釀酒專業,有葡萄園、小型釀酒廠及各種化驗檢測設備,並配有各種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學生品嘗、鑑別。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凡是在生產中需要的技能學校都教,學生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能直接套用。如農業實用技術學院規定,招收的學員必須具有兩年農場工作經驗,並經技能考試合格者方可入學。教學內容除了品種和栽培技術外,還有農機修理、農機駕駛、木工製作等。在瑞士要從事農業生產必須拿到培訓學校的畢業證書。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各種服務組織比較發達。瑞士的農業產業化分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較大的農場都有自己的加工企業,如乳奶製品加工廠、果汁廠、氣調庫、蔬菜加工保鮮等,農產品要經過加工後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業除了加工自己的產品外,還帶動周圍比較小的農戶來發展生產。如我們這次參觀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廠,該廠生產1134種產品,年產量17萬噸,產值4億瑞郎,其生產原料由周圍60公里內的農戶提供,從而帶動了當地蔬菜生產的發展。同時,企業為農戶提供種子等各種服務,規定農產品質量標準,按訂單收購,對有機產品和一般產品實行分類加工和銷售。二是市場帶動型。瑞士的農產品市場有連鎖店、批發市場和小型農貿市場,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們參觀的Migros超市是瑞士兩個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額在150億瑞郎以上,占社會總零售額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國農產品銷售協會,各地區設有分會,會員由生產者、銷售者參加,定期召開會議,協商近期農產品價格並公開發布,生產者可以根據其發布的價格來確定生產。瑞士和德國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都有明顯的標識,有機產品和一般產品分開銷售。三是合作社(行業協會)。據我們在德國波登湖地區考察,該地區有兩個蔬菜、水果協會(MABOWLZ),當地農民都是協會會員,協會的資金由農民按產值的2%上交,協會為農民提供物資、技術、信息和銷售服務,年終有利潤再返還給農民。當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農業合作社銷售的。 

(五)政策法規健全,措施落實到位。瑞士、德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對環境保護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如為治理冬季農田施用廄肥引起硝酸鹽的淋溶而導致地下水污染,德國於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農民於每年11月15日至來年1月15日在農田施用廄肥。為了保障土壤養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蟲害,瑞士規定農場必須實行定期輪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動時間必須在50天以上,豬舍必須具備“三居室”等。同時在政府補貼上向生態農業傾斜。如度德國農業部的財政預算為110.2億馬克,其中用於生態農業和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占總經費的66%。農民生產有機產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頃補貼1000馬克,生產綜合防治產品政府每公頃補貼300馬克。瑞士、德國政府注重法規的制定,更注重法規的監督實施。如瑞士政府委託聯邦試驗站對波登湖的水質進行定期監測,通過水質的變化了解環境狀況。對農場每年至少進行5次檢測,兩次全面檢測,三次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收穫和體會 

在為期兩周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結合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瑞士、德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主要的收穫和體會有: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生產進入新階段後的必然選擇,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要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業不能只重視經濟效益,還要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農業產地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產品產量、質量和食物安全,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關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農業環境形勢相當嚴峻,農業環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臨即將加入WTO的形勢,亟待改善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應當看到,我國現在的狀況與瑞士、德國20年前相似,我們應該汲取“發展-污染-治理-發展”的教訓,本著對子孫後代生存和發展負責的精神,從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農業環境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發展生態農業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體系。瑞士、德國的生態農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與其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分不開的,兩國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標準規範,涉及水、土壤、大氣、耕作制度、生物多樣性、農產品質量等各個方面。目前,我國雖然也頒布了一些有關的法律法規,但與瑞士、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表現在法律體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質量標準不統一、執法隊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儘快完善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體系,健全執法隊伍。 

(三)發展生態農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基礎研究、實用技術、科技推廣相配套。我們在瑞士、德國考察中看到,兩國的科研、教育、推廣體系十分健全,儀器設備比較先進,部門分工比較明確。我們參觀的有機農場各種機械設備十分齊全,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作物輪作、生物防治、草藥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種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在這方面我國還有一定差距,應該加快我國農業科研教育體制改革,儘快建立起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適應的科研、教育體系,加強對適應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重視對學生和農民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發展生態農業要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完善各種中介服務組織。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是瑞士、德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要發展生態農業就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一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二是要拓寬流通渠道,通過建立有機食品專賣店、有機食品專賣區(專賣櫃)、直銷店等,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三是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各種專業協會的發展,建立和完善各種中介服務組織,通過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物資、信息、技術、銷售等各方面的服務,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五)發展生態農業必須提高全社會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尤其要提高農民的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前提,農業生態環境涉及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必須提高全社會的認識,增強全社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在這方面瑞士、德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農民是發展生態農業的主體,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廣大農民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今後要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使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四、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一是加強對各級領導和綜合部門的宣傳,提高他們對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緊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強對生產者、消費者的宣傳,提高他們生產、消費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產品的自覺性。 

(二)加強部門配合與協調,形成抓生態建設的合力。生態農業建設涉及多個部門,農業部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爭取有關綜合部門的支持,組織有關活動,加強溝通,協調一致,在安排有關計畫時向生態農業建設傾斜。農業部有關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責,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有關部門要儘快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有關法律法規,抓緊制定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建設指標、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儘快頒布實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執法隊伍。要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滿足檢測工作需要。要有計畫、分步驟、分區域地進一步加大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的建設力度。同時,要健全執法隊伍,加強技術和管理培訓,提高隊伍素質。 

赴瑞士、德國生態農業考察團 

魏百剛科教司副司長 

劉中蔚國際合作司歐洲處副處長 

高尚賓科教司生態環境處處長 

王小兵種植業管理司經作處副處長 

昂金蓮上海市農委外經處副處長 

蔣石寶山東省農業廳生產處副處長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赴法國、德國司法考察報告
德國考察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赴法國、德國司法考察報告

1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紀檢組長袁春桔為團長一行8人組成司法考察團,對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了為期12天的考察訪問。考察團先後拜訪了法國法務部、德國科布倫茨州法院檢察院等單位,通過與其法官、檢察官、行政官員進行座談、參觀等活動形式,對法、德兩國的司法制度進行了學術考察,對其檢察制度,特別是檢察機關的體系設定、基本職能、檢察官的選拔任免以及司法保障制度等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次考察訪問活動,增進了我院與法、德兩國相關機構及檢察系統的聯繫與交流,使我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啟發了思維,促使我們在比較中認清了本國和他國司法制度、檢察制度之長短,可謂是收穫頗豐。現就考察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法、德兩國檢察制度的主要特點 

檢察機關是法國和德國司法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法律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國檢察院均附設在法院系統內,按照法院的級別分為若干等級。如法國有最高法院檢察院、抗訴法院檢察院、初級法院檢察院等。德國有聯邦法院檢察院、州法院檢察院、地方法院檢察院等。檢察院的管轄範圍取決於其所配合工作的法院的管轄範圍。兩國檢察制度的主要特點是: 

(一)檢察機關的職權範圍較廣,且呈進一步擴展趨勢。 

法國檢察機關的職權較多,主要有:1、對刑事案件進行偵查、起訴,並且有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權力。檢察官指揮司法警察進行初步調查,並且決定是否移送預審法官進行偵查。法國實行職權主義的刑事訴訟,採取以公訴為主,自訴例外的訴訟原則,除少數輕微刑事案件允許被害人提起自訴外,其餘的均由檢察機關以國家的名義提起公訴。2、出庭公訴,監督審判活動。在審判過程中,檢察官可以傳喚證人,調取證據,有權直接對被告人、證人提出任何問題;有權對證人證言失實和適用法律不當的判決提出抗訴、申請複審或者對某些違背法律的判決宣布無效。法國檢察官還執行某些司法監督職能,如:有權審查初級法院的案件、參加解決各種法律問題的會議、對法官進行考核和監督,發現問題記入考勤簿,並向法務部長報告。3、監督判決的執行,並且可以直接要求警察協助,對無法執行的判決,可以要求停止執行。4、以國家利益代表的身份參與民事訴訟。對於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檢察官可以調閱其卷宗,可以書面形式向法院提出意見,也可以附屬當事人的身份參與民事訴訟。此外,檢察機關還對經紀人、公訴人、律師等職業人員以及戶籍管理等人員的活動予以法律監督。 

在與法國檢察官的座談中我們了解到,法國檢察官在司法活動中,特別是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一介入全部司法程式的司法官員。隨著時代的發展,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為檢察官決定不起訴的範圍擴大,擁有越來越多的刑罰權,在當事人承認有罪且所犯罪行可能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時,檢察官可與被告人協商對其的懲罰,但對可能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則不能協商;檢察官可以選擇讓被告人做公益勞動作為替代性刑罰,如被告人同意,檢察官提出書面意見,由法官決定,在司法檔案上予以記錄。法國的這一做法比英美國家的辯訴交易更進一步,其實質是一種新的審判方式和刑罰執行方式。此外,法國檢察機關的職能還從訴訟領域擴展到社會事務的其它方面,如城市安全問題,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經常吸收檢察官參加。檢察官除了辦案,還經常向有關方面提供法律諮詢,與有關部門簽訂預防犯罪、社會安全保衛等方面的協定。 

德國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方面的職權主要有:1、負責對刑事犯罪和違法行為進行偵查,有權指揮司法警察;2、決定是否提起公訴;3、在法庭審理階段,擔任國家公訴人,同時監督審判程式是否合法;4、在認為必要時提出抗訴;5、對刑罰的執行進行監督。因德國實行起訴法定主義,因此只有檢察院才有權提起訴訟。其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政府利益,不僅有權提起公訴,參與訴訟全過程包括負責刑罰的執行,而且有責任保證刑事訴訟程式的正確性和合法性。在參與民事訴訟方面,德國聯邦最高檢察官作為聯邦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有權對婚姻無效、僱傭勞動、宣告失蹤人死亡等權利糾紛案件以及生產企業疏忽造成的重大環境污染案件、重大侵犯消費者權益案件等涉及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提起訴訟、參加訴訟,並對不符合法律的判決提出抗訴。 

(二)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同時接受並服從其上級的領導。 

法、德兩國檢察機關雖然都附設在法院系統內,但檢察官和法官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列。檢察官是法務部的代表,接受法務部長的指揮和領導。如法國法律規定,最高法院檢察院總檢察長處於獨立的法律地位,他不從屬於法務部長,他與最高法院院長同為國家最高司法官,是國家司法的總代表,其主要職責是對國家整體執法活動進行監督。檢察官承辦案件時享有獨立的公開指示權、表明個人態度權和拒絕停止追究指令權。 

在法、德兩國,下級檢察官必須服從上級檢察官的命令,全國各級檢察官必須服從總檢察長的命令,總檢察長必須服從法務部長。這一點使檢察官的身份更類似行政官員。但是,檢察官也有一定的獨立性,一般工作不用向上級請示匯報,除非案件十分疑難複雜,以至於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兩國檢察官與法官的最大區別在於,檢察長能指揮檢察官怎么做,而法院院長不能要求法官怎么判。兩國的法務部只負責司法政策的制定和司法人員的行政管理,一般不過問具體案件。與此同時,作為政府的代表,為了保證國家司法政策的執行,遇有重要情況和重大事項,檢察官都應及時向法務部長報告。此外,為了保證執法上的總體平衡,法務部長對個別特殊情況也作一些具體指示。如發現檢察官對罪該起訴而沒有起訴的,他可以指示檢察官起訴;但凡屬檢察官決定起訴的案件,他不能指示檢察官不起訴。 

兩國檢察機構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是領導關係,上級可以向下級發布有約束力的指示,如接收案件或指定移送案件。在德國,由於實行聯邦制,所以州檢察機構不受聯邦檢察機構的直接領導,他們之間的關係體現為協調關係。法國國家抗訴法院檢察院作為基層法院檢察院的上級,也是在基層法院檢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之間起一種紐帶和橋樑作用,以保證國家司法政策的統一正確實施。 (三)檢察官領導司法警察進行偵查活動,並在刑事訴訟偵查階段監督司法警察的行為。 

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檢察院和警察機關都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機構,但在違法犯罪案件的偵查中兩者配合得十分密切,實行“檢警一體化”的偵查模式,由檢察官控制並指揮警方的偵查活動。在法國,檢察官有權指揮所在法院轄區範圍內的司法警察或司法警官的一切活動,諸如要求他們按照檢察官指定的方式、地點和期限檢查被追訴人的身份等等。檢察官享有法律授予司法警官的一切權力和特權。在刑事訴訟偵查階段,檢察官還有權監督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的行為。如果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在偵查過程中有不當或違法行為,除各級監督者進行的內部紀律檢查並給予紀律處分,如批評或短期停職外,總檢察長有權對其實施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檢察官可以對其提起公訴,追究刑事責任。 

在德國,檢察官被稱作“司法界的國王”,警察在偵查中扮演著檢察官助手的角色。檢察官有權要求警察對某起違法犯罪事件進行偵查,同時作為偵查工作的主體監督警察的偵查活動是否符合法治原則。檢察官對違法犯罪行為也可以直接進行偵查,對嫌疑人進行逮捕和搜查,對證人進行保護和傳喚,其在偵查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權力,並有權要求警察對其偵查活動進行配合。從德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與理論角度來看,德國檢察官雖然享有偵查權,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人員、專門的偵查設備和技術,除某些特別重大的案件以外,檢察官自己很少直接進行偵查,往往委託或授權警察進行大部分偵查工作。司法實踐中,公眾主要向警察報案,警察接受報案後,通常會立即通知檢察官該案件的存在,通知的形式可以是電話、電子郵件或者傳真的方式進行。如果不涉及有關強制措施的令狀申請問題,檢察官一般不會幹涉警察的調查活動。直至偵查結束,警察才將案件移送給檢察官,警察不具有終結偵查的權力。 

法國檢察官與德國檢察官在偵查中的許可權有所不同的是,當檢察官將案件偵查終結決定起訴時,必須將案件交付預審法官進行預審。預審法官制度是法國的司法傳統之一,預審法官只能在收到檢察官的起訴書或者民事原告人的申訴書後方得進行偵查。預審法官親臨犯罪現場時,檢察官和司法警官即卸去職責,由預審法官負責完成偵查行動。預審法官也可以指派司法警官進行偵查。偵查終結後,預審法官應將偵查材料移交檢察官使用。在預審過程中,檢察官可以要求預審法官進行一切他認為有助於查明案件真相的行動;對於預審法官在預審活動中所採取的搜查、扣押、訊問,簽發逮捕證等所有行為,他們都有權進行法律監督,而德國刑事訴訟則沒有這一環節。

(四)檢察官的選任、晉升程式嚴格,檢察隊伍素質較高。 

法國和德國在選任檢察官方面有三個特點:1、對擔任檢察官的條件要求較高。法國檢察官的任職條件是,在大學學習四年,畢業後通過國家司法官考試,再到西部波耳多市所在的國家司法官學院學習兩年半,經過實習辦案,考試合格後,其中優秀的才有資格擔任檢察官或是法官。德國法律對所有司法職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考試要求相同,即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第一次考試是在大學法律專業畢業之後;第二次考試是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或政府部門實踐至少兩年之後。只有通過以上兩次國家考試才有資格擔任法官或檢察官。在德國,由於擔任檢察官與擔任法官的司法資格相同,因此檢察院和法院之間的人員流動也比較頻繁,無論是聯邦還是洲,均鼓勵這種身份的轉變,以防止司法人員的業務素質過於單一。2、選任檢察官的程式極為嚴格。其一是任命的主體地位要求很高。德國的聯邦檢察官以及法國的全部檢察官均是由總統任命的。其二是程式嚴格。在德國,聯邦檢察官和州檢察官的任命許可權分別歸屬於聯邦和州兩級。聯邦檢察官分為聯邦總檢察長、聯邦檢察官、高級檢察官三個等級。聯邦總檢察長和聯邦檢察官的任命須經過四道程式:經聯邦法務部長提名,並向聯邦總理建議,總理同意後提交上議院討論通過,最後由聯邦總統批准。高級檢察官則可不經議會討論程式,由法務部長提名,經總理同意後,即可直接報聯邦總統任命。各州的檢察官,均由州檢察院檢察長提名,報州法務部長任命。3、實行遴選制度。在法國,除了通過經常性司法官考試進入司法官隊伍之外,法律還規定了通過直接遴選進入司法官隊伍的渠道。根據規定,以下三類人可以直接遴選為司法官(指普通法院系統的司法官,包括法官和檢察官):一是在經濟或社會司法領域已經從事過4年司法工作的法律專家;二是法學博士,他們需同時持有其博士學位專業以外學科的高等文憑;三是領取國家津貼的法律專業教員和研究人員,這些人需從事該工作3年以上,並持有在高等院校法律專業任教的高級職稱證書。5月30日,組織法為領取國家津貼者下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即“在公立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從事教學和科研職業的人員”。在德國,實行的是上級檢察院檢察官從下級檢察院檢察官中遴選的制度,以保證上級檢察院檢察官具備較高素質。新任檢察官必須先在市檢察院工作,經過一段時間後才可以選拔到州檢察院任職。 

德國的檢察官晉升職務需要經過考試和競爭,由法務部決定,而不是由檢察長決定。晉升為高級檢察官,需要法務部的官員進行考察,高級檢察官與普通檢察官的比例約為1:9,一般需要任普通檢察官達到一定年限才可以競爭高級檢察官。為了保障檢察官享有公平晉升的權利,檢察長、主任檢察官職位出現空缺以後,實行公開選拔,在州法務部公報上公布職位和錄用條件。填補空缺職位的檢察官人選不限於出現職位空缺的檢察院的檢察官,下一級職務的檢察官均有機會。通常情況下,本州內所有的檢察院都會有人申請參加競爭。在晉升時,參加競爭的檢察官的考試成績、學歷水平、日常工作評定等都是重要的依據。如果檢察官表現特別突出,也會破格晉升,但有一年的試用期。市檢察院的檢察官晉升職務之前,必須到州檢察院實習半年,接受考察,合格的才能晉升。為了確保檢察官晉升的公正性,德國法律規定,法務部公布初步結果以後,每個報名者都有權提出異議,主張自己更能勝任這一職位。這樣,一個職位可能會長期空缺,選拔過程一般會持續9個月到一年左右。由於選拔嚴格,所需時間長,也使得檢察官的平均年齡偏高,一般要到55歲左右才能勝任主任檢察官,負責一個業務部門的工作。 

法國的各個法院一旦出現法官、檢察官職位空缺,亦採取公開的方式,由符合任職條件的人員進行競爭。5月30日,法律還專門規定了法官晉升流程的限制:一是任何法官在他工作5年以上的法院都不得晉升為一級法官,但最高法院除外。二是任何法官都不能被任命為其工作的大審法院的院長。但是如果法官填補的職位相當於提升為上一等級的職務,可以作為例外。三是如果沒有在一個等級從事過兩種工作,任何法官都不得任命為上一等級的職務。如果法官從事的是審判職務,他應當在兩個不同的法院任職。不過最高法院的法官可以免除這些條件的限制。四是任何法官,如果他不是一級法官,或者任最高法院法官之後沒有任過其他法院一級法官的職務,都不得被任命為最高法院特級法官的職務。法國對檢察官的任命基本適用對法官的任命規則,但有兩點區別。一是最高司法會議可以對一級和二級檢察官提出任命意見,但該意見對政府沒有約束力。二是特級檢察官可以根據最高司法會議的意見任命,但對最重要的職位,如最高法院的檢察長和巴黎法院的檢察長,則由部長會議決定任命,不必徵求最高司法會議的意見。

(五)檢察官的社會地位較高,保障制度有力。 

在法國和德國,檢察官享有近似於法官的身份、經濟和特權保障,俗稱檢察官為“站著的法官”——因為法庭上檢察官發言時是站著的,而真正的法官被稱為“坐著的法官”。 

法、德兩國檢察官的工資待遇均高於同級政府公務員的工資標準,與法官工資水平一致。對此,德國同行的解釋是:和其他公務員相比,法律部門公職人員所受的教育較高,準入條件嚴格,因此在整個政府部門中,法律部門公職人員的工資標準也較高。德國檢察官的工資完全按照職位和年齡來確定。檢察官工資大致分為基礎工資、年齡工資、職務工資幾個部分,每兩年晉升一次。德國沒有為檢察官設定等級,無論是在州檢察院還是市檢察院,處於同一職務層次上的檢察官的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都是一樣的。如果檢察官年齡相同,州檢察院的普通檢察官、主任檢察官和市檢察院的普通檢察官、主任檢察官的工資收入相同。但是,由於年齡工資占有較大比重,低一級職位上年長的人的工資可能比上一級職位上的年輕人的工資高。據介紹,在法國一個剛剛任職的檢察官月薪二萬法郎,一般檢察官到退休時月薪可達四萬法郎;他們夜間和周末加班均有獎金,獎金相當於薪金的40%。  

法國規定檢察官的退休年齡為65歲,而普通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為60歲。德國的檢察官一旦任命,是終身制,非因法定事由、經法律程式,不被免職。檢察官退休適用公務員退休的一般規定,和其他公務員一樣,無論男女,其法定退休年齡都是65歲。大多數檢察官通常在65歲退休,從而結束其職業生涯。但由於工作的特殊需求,可以推遲退休,推遲退休不得超過68歲。檢察官退休以後,不再保留職務,享受公務員退休工資(約占原工資的75%左右)。退休的檢察官、法官可以不經過考試直接從事律師工作。 

(六)實行預備司法官培訓制度,並重視在職檢察官的業務培訓。 

在法國,通過司法官考試的預備司法官(也叫司法進修生)需繼續接受一段時間的培訓,考試合格後才能進入司法官隊伍。法國國家司法官學院是唯一一所培養司法官的專門學校。預備司法官的培訓時間原規定為24個月,現已延長至31個月。錄取的預備司法官應進行宣誓,並作出從事10年以上司法官職業的保證。培訓期間,他們可以參加法官的庭審,檢察官的公務活動;作為編外成員,參加民事和輕罪審判活動,宣讀公訴狀和裁判文書,參加會議並發表意見;可以參加重罪法庭的合議,不過沒有權利發表意見。他們也可以在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培訓結束時通過結業考試的,學校按成績排出名次,供他們選擇職位時使用。各地司法官職位空缺統一登記列表,按表分配工作,程式完全透明。由成績好的預備司法官先行挑選,成績差的隨後挑選。這種做法較好地避免了分配工作時容易產生的矛盾。法國的司法官培訓制度注重面向用人單位,服務司法實踐。從司法官學院培訓出來的預備司法官,均是實用型人才,是完全具備司法官素質的合格人才,一旦分配到法院、檢察院,便立即可以獨擋一面,開展工作。 

為了保證法官、檢察官的執法水平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法、德兩國都很重視司法人員的在職業務培訓。法國所有的法官、檢察官每年都要接受一次業務培訓,他們每次升職之前也都必須經過相應的業務培訓。國家一有新的法規出台,所有法官、檢察官都必須學習領會。在德國,成為檢察官以後,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司法輔助知識,如經濟、金融知識,培訓由民間機構組織,如檢察官學會每年會組織一至兩個月的專題學習,檢察官可以向司法局申請參加,得到同意後,學習費用由政府負擔。 

(七)注重檢察機構的獨立性,由國家財政統一撥付司法經費。 

為了維護司法的統一性和公正性,法、德兩國在司法經費方面採取中央集權的方式,檢察官履行職責所需經費由國家財政統一制定、撥付,逐級下發到每個地區法院檢察院。故各級各類檢察院檢察官除了依法辦好案件,維護國家、公眾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毋須再去考慮本部門或本人的其他利益,亦不必為辦案、開會、公務接待等費用問題耗費精力。

(八)對檢察官行使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較為完備。 

為了防止檢察權的濫用,近年來法國、德國在擴大檢察機關的職權和增強其獨立性的同時,採取了以下措施加強對檢察權行使的制約和監督機制: 

第一,通過訴訟程式本身加強對檢察權行使的制約。如德國的強行起訴程式。法律規定,當檢舉人接到檢察官終止訴訟的決定時,如果他同時是被害人,則他有權在兩周之內向該檢察官的上級檢察官(通常是州檢察官)提出申訴。上級檢察官審查後可以決定繼續開始訴訟程式,也可以維持終止訴訟的決定。對於後者,檢舉人可以在一個月之內向州高級法院申請作出強行起訴決定。州高級法院可以駁回申請,也可以決定提起公訴,當作出提起公訴的決定時,檢察官必須執行該決定,正式提起公訴。但在進一步的訴訟中,檢察官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主張,甚至可以建議法院作出無罪的判決。 

第二,加強對檢察官違法失職行為的懲戒。法、德兩國都有嚴格的檢察官懲戒制度。在德國,如果有針對檢察官的投訴,法務部會轉到州檢察院調查處理。如果被投訴的是檢察院的高級官員,則由法務部任命官員進行調查。另外,檢察機構內部也設有風紀股長會,通過專門的紀律訴訟程式,對檢察官的執法行為進行監督,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必要時召開有司法議員、檢察機構和法院的代表參加的表決會罷免檢察官。處罰過程往往是由檢察長任命一個獨立調查員進行調查,蒐集證據,調查屬實後報告檢察長,作出處罰決定,告知人事部門,並報法務部確認批准,記錄歸檔。處罰的類型大致有:寫檢查、罰款、減工資、調低崗位級別、調離現有崗位等。如果被處罰的人有異議,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務部任命一個法官來進行獨立調查,經過行政法庭下設的紀律法庭審理作出最終判決。檢察官發生的犯罪同樣由刑事法庭審判,如被判刑一年以上就不能再做公務員。判刑一年以下的,由法務部門決定是否繼續擔任職務。在法國,對檢察官的紀律處罰由法務部實施。根據1958年12月22日條例第45條規定,其司法官紀律處罰的種類包括:斥責並記入檔案;調動工作崗位;撤銷部分職能;降低級別;暫時解除職務一年,全部或部分取消待遇(由5月30日組織法增加);降職;如果司法官沒有退休保險的話,通過退休或辭職結束職務;罷免,取消或不取消享受退休保險的權利。在上述列舉的紀律追究之外,司法調查局長、檢察院檢察長以及行政管理中心主任,還可給予口頭警告處分。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法國5月30日的法律又增加了紀律處罰的種類,其充分說明法國對違紀司法官的處理是相當嚴厲的,也是不斷加強的。為了保證紀律處罰的透明性,法國對司法官的紀律處罰聽證會一般公開舉行,處理決定也公開宣告。其保持嚴厲的紀律制度對於保證司法官正確行使權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感想與啟示 

(一)法、德兩國檢察機關的領導體制以及司法保障制度值得我國檢察制度改革予以借鑑。為了便於高效地行使檢察權,法、德兩國的檢察機關均實行垂直領導,即下級檢察機關除受上級和最高檢察機關的領導外,不受地方權力機關和政府的領導。在司法經費保障方面,兩國均採取中央集權的方式,由中央統一制定、撥付。我國檢察機關實行的是雙重領導制,即地方各級檢察機關既要受上級和最高檢察機關的領導,又要受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的領導和監督,在司法經費上則完全依賴地方財政予以維持。從理論上講,我國的這種體制既可維護法制的統一,又可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應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但從實際運作來看,這種“雙頭馬車式”領導體制對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無阻礙,尤其在地方各級檢察機關,因其人財物由地方人大和政府管理,並且權力機關還有權決定某些案件,這樣,所謂“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必然會受干擾或影響,導致地方、部門保護主義和不良利益驅動。由此,建議參照我國工商、技術監督部門管理體制改革經驗,在省級以下檢察機關實行垂直領導制;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司法保障制度,實行人員編制與經費相掛鈎的模式,克服司法地方化的趨勢,為司法公正的實現創造更為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各有利弊,我國的刑事訴訟模式改革應結合國情科學地取長補短。公正和效率是世界各國司法機關的共同追求,但在追求的內容和方式上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差別較大。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更注重對實體公正的追求,注重社會公共秩序的維護。以法國為例,對無罪判決,如果檢察官認為有罪,可以提出抗訴;而英國則是不允許的,因為這侵犯了一事不再理原則。對於輕罪和違警罪,法國採取書面證據為主,口頭證據居次原則,法庭很少讓證人出庭作證;而在英國,無論重罪、輕罪,證人都得出庭作證。在庭審方式上,法國和德國在開庭之前,法官一般都要對檢察官提交的案件材料進行審查,如果法官、檢察官對案件的意見不一致,法國可以將案件提交抗訴法院進行協調處理;德國法官可以拒審,待檢察官重新收集證據材料後,再送由三名法官組成的審判庭進行審理。因此,法官通過案件的預審,縮短了辦案時限,提高了辦案效率,但這種閱卷制度所帶來的一個巨大缺陷在於容易造成法官先入為主,過多地受卷宗內容的影響。而英美法系國家在正式開庭之前,法官如果審查材料則被認為是有違客觀、公正和超脫的審判原則。因此,其往往以犧牲效率來追求程式上的公正。由上可見,我國正在進行的刑事訴訟模式改革,既不能片面強調與英美法系的庭審方式接軌,也不能完全照搬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模式,應結合國情科學地借鑑吸收雙方的優點和長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司法制度。 

(三)我國檢察機關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的職權範圍需進一步擴展。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行政訴訟活動在當今已成為世界通例。法國是最早以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職權的國家,當公法秩序受到損害時,檢察官有權為維護公法秩序提起民事訴訟。實踐中,檢察官或作為主要當事人主動提起民事訴訟,或作為聯合當事人積極參加各種民事訴訟。在德國,雖然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範圍並不寬,但其確定了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代表人參加訴訟的制度。檢察機關在確認婚姻無效、宣告失蹤人死亡等案件的訴訟以及涉及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中也享有廣泛權力。比較而言,我國檢察機關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的職權範圍要窄得多。根據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僅有權在生效的民事、行政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的情況下,提起抗訴。鑒於各國法律已普遍認可當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受到重大損失而無人起訴時,賦予檢察機關起訴權的做法,因此,這也應當成為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內容。(未完待續) 

(接上文) 

(四)法國的司法官考試制度對於我國司法考試制度具有借鑑和學習意義。法國司法官會考與我國司法考試相比,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司法官考試與律師考試分別進行,沒有全國統一的司法考試,司法官會考通過後被錄取為司法進修生(即預備司法官)。而我國採取的是統一司法考試的形式,考試通過後,同時具有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工作的資格。二是法國司法官考試的錄取名額事先確定,並且有嚴格的限制,一般不得突破。凡通過司法官考試錄取為司法進修生的,基本全部可以進入司法官隊伍,考生錄取名額與分配名額一致。這種員額法定的制度,使得國家對司法官的管理井然有序,從根本上避免了人事管理的人為干擾,杜絕了進人的隨意性。而我國的統一司法考試沒有事先確定錄取的名額,通過考試後只獲得一種資格,雖具有擔任司法官的可能性,實際上並不能保證成為司法官。我國的統一司法考試,把司法官考試與律師考試合併到一起進行,是改革的舉措,應當肯定。然而,司法官職業與律師職業雖然都是法律職業,但性質完全不同。司法官職業是公職,有嚴格的計畫性。律師則是自由職業者,完全由市場調節。對從事兩種性質不同職業的人用同一種考試方法選拔,有欠妥當。同時,國家對職業司法官的要求更高一籌,通過統一司法考試的人均可以做律師,但不一定能夠做司法官,因為遴選司法官必須根據國家計畫。這就失去了組織統一司法考試的基礎。因此,建議在適當的時機將司法官考試分離出來,單獨進行,根據國家計畫,需要多少錄取多少。 

(五)我國需大力推進法官、檢察官職業化建設,並圍繞其進行法官和檢察官的遴選、保障以及懲戒制度改革。法官、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國際上追求司法公正而通行的基本標準,這一標準的實現必須以較高素質的法官、檢察官隊伍作保證。我國只有把司法隊伍素質的統一提高作為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工作任務來抓,法官、檢察官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才能最終實現,進而樹立司法在人民民眾中的威信。法國、德國的法官、檢察官的考試、培養、遴選等制度已經較為成熟,其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鑑,比如預備司法官培訓制度、法官檢察官的公開選拔制度以及輪崗制度等。據介紹,考慮到司法官職業的經驗型特點,法國的司法官制度非但不過分強調法官、檢察官的年輕化,反而青睞年齡稍大而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才。他們認為,年齡與經驗相比,經驗更為重要。因此,其司法官遴選制度的一個特點是放寬年齡限制。為最高法院遴選執行特別任務的法官和檢察官,職業工作經歷要求滿25年。直接遴選抗訴法院執行臨時任務的法官,年齡要求在50-60歲,並具有15年的工作經歷。有些已經達到最高任職年齡的法官、檢察官,工作年限還可以延長3年。這些措施一方面從制度上保證了水平低的人無法進入司法官隊伍,保障了遴選司法官的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對工作經歷的要求,加強和保留了審判業務、檢察業務的骨幹力量。對比我國法官、檢察官隊伍的現狀,我們也應當從中得到啟示,在提高司法官門檻的同時,提倡年輕化是必要的,但考慮到司法官的職業特點,則不能片面強調年輕化,要注意保留業務骨幹,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全文完) 

赴德國參觀學習急救醫療考察報告
陝西省林業局德國考察報告
關於德國、瑞典、法國基層選舉情況的考察報告
關於德國、瑞典、法國基層自治體制的考察報告
關於德國和法國公務員培訓教育工作的考察報告
赴德國、匈牙利醫療保險考察報告
德國教育考察報告
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教育考察團赴德國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 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