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教育考察團赴德國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教育考察團赴德國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自古即為人文薈萃之地。雖然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但每次都能在廢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國已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居歐盟的領導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力量,因此,德國的教育對我們有很多借鑑之處。9月上旬,我們北京市青年聯合會代表團,應德國柏林市教育協會的邀請,重點對德國的基礎教育進行了考察。 

德國的基礎教育結構

德國基本法賦予每個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德國的教育政策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國對教育投資額很大,實行從國小到大學的全免費教育。德國學制頗為複雜,且各州規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國的學前教育通常不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經德國漢學家墨柯博士介紹,德國年滿3歲至6歲的兒童可以進入幼稚園就讀,但學前教育不屬於國民義務教育範圍,因此並非強迫性的。幼稚園大多由私人機構(如教會、工商業團體)設立。與我國幼稚園的學制不同的是,德國的幼稚園並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齡的兒童混成一班上課,每班至多不超過20個人。據我們所知,北京市也對這種學齡前兒童混編班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小範圍的實驗,但理論界對其利弊也有各種爭議。

德國實行十二年制的義務教育,年滿6歲的兒童必須依法上學,中國小普遍採用半日制(每日上半天課,中午學生回家)。9月12日,我們參觀了位於原東柏林的一所國小,對德國的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活動有了鮮活的感性認識。這所國小共有400名學生,包括1—6年級,每個班20-28個學生,全校共有28個教師和10個專門負責教育的人員。由於德國中國小普遍實行半日制,大部分孩子上午放學後就回家了,其餘下午家中沒人照看的孩子就由學校專門負責教育的人員管理,中午,學校為這些孩子提供一頓午餐。這部分學生家長根據收入狀況每月交納50-150歐元的費用。據校長介紹,這所學校剛剛重新裝修完畢,在柏林市屬於條件較好的一所學校。但據我們觀察,與北京市的大部分學校相比,學校硬體設施並不豪華,操場面積很小,地面裸露,不太平整。學校圖書館大約只有12平方米,書架上稀稀落落擺著一些書。計算機也顯得相對陳舊。學校沒有專門的教師辦公室,學校惟一的會議室同時也兼教師的休息室。在校長接待我們考察團期間,不時有下課的教師出出進進,他們禮貌地與我們點頭示意後,就坐在另外一邊休息。德國教師的工作強度很大,每周的標準工作量為24-28個學時(不包括教案),每個上午至少要連續上5節課,比我國教師的周課時數(16-18課時)多三分之一。

這所學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學校里有兩個設施非常完備的手工教室,裡邊擺滿了鋸、扳手、鉗等各種工具和車床。教室里陳列了許多學生親手製作的各種模型,工藝精美,構思巧妙,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些作品出自國小生之手,德國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見一斑。另外,學校還有一個設施完備的體育館,供學生們參加各種球類和體操活動。操場上的活動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樹幹等材料製成,突出趣味性和實用性,既符合國小生的特點,又能達到鍛鍊的目的。在對學生管理方面,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治,每天由兩名高年級學生在校園裡巡視,調解同學之間的糾紛。

柏林州的國小學制六年,其餘各州為四年。四年國小後經過5年級和6年級的過濾階段進入所謂“分流的中學階段”。也就是說,德國學生國小畢業後就要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他們可以選擇進入初級中學(Hauptschule,包括5年級至9年級)、實科中學(Realschule,5年級至10年級)、文理中學(Gymnasium,5年級至13年級)或綜合學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幾類學校)。

初級中學學制4-5年,通常初級中學畢業後,大部分學生開始職業培訓,同時上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後在工業和手工業界作為專業工人就業。初級中學本來是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學校類別,其學生數在70年代還曾占中學生總數的70%多,但這類學校目前正處於萎縮階段,學生數已降到約占中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長們越來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層次的中學,如文理中學(又稱完全中學)。此外,初級中學招收了大量的外國子女,教學水平每況愈下,這也是使德國家長們不讓子女上初級中學的原因之一。

實科中學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的職員。實科中學學制六年,相當於中等教育程度,學生畢業後可進入技術學校和為以後進入高等專科學校(大專)做準備的高級技術學校實習,也可以在企業或國家公共機構做中級職員。約三分之一的國小學生畢業後上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學學制9年,其畢業生憑高中畢業匯考成績,無需大學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文理中學的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比例近年來有很大增長,從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綜合學校則集中了以上三種學校的形式,負責學生第5到第10學年的學習。綜合中學是在“教育機會均等”思想指導下設立的新型中學,為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學校間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其畢業證書在聯邦各州都得到承認,但由於綜合學校不便管理,教學比較混亂,一些州(如巴伐利亞州)反對繼續設立此類學校。

德國從國小畢業後就對學生進行分流,而我國一般從國中畢業後才對學生進行分流。我國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大致也有3種選擇,分別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職業教育(上職業高中、技校),還有部分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就業。這兩種不同的分流制度引發了我們考察團的思考。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少年兒童的可塑性極大,智力、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存在很多變數。依據我們的教育工作實踐,很多學生,特別是男生,在國小,甚至國中階段的表現並不是很優秀,但進入高中以後,其潛在的能力才逐漸顯現出來。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有時是非線形的,不可預測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質的飛躍每每令我們驚訝和欣喜。由此,我們考察團認為,學生國小畢業後,在10歲或12歲就基本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方向,可能為時過早。對此問題,我們與德國教育界人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據他們介紹,德國國小生畢業後,選擇何種類型的學校,並不僅僅看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由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最終由學生家長、學生個人最終做出決定。如果一個學生國小畢業後選擇了一個自己不適合的學校類型,以後還可以自由流動。特別是在綜合學校里,學生的流動更加方便。加之,德國並不是一個非常看重學歷的國家,尤其注重職業教育,工作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有一技之長,靠自己的勞動生活,就是光榮的,有尊嚴的。

德國的教育行政管理

歷史傳統和聯邦制的國體使德國的16個州在許多方面,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權。聯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則問題和企業範圍內職業教育及科研和學習資助方面有發言權外,在教育領域的權力有限。因此,德國沒有全國統一的中國小校法,而是由各個州在《基本法》(德國憲法)的範圍內獨立管理髮展其學校教育事業,州頒布各種專門的法規,規定各級學校的設立、維護和發展;師資的培訓和進修;學校的監督和管理;家長和學生對安排學校工作與學校生活的參與;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學費和教材費的減免以及教育補助等事宜。這導致各州間的學校教育發展各具特色。為保證全國教育的基本統一,各州文教部長組成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聯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據《基本法》規定,教育事業由州管轄,即由州提供經費。這既涉及公立學校,也包括國家認可的民辦學校。聯邦政府在高校建設、科研、促進學生學習和企業職業培訓試點及高校教學經驗推廣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經費。民間提供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各教會和工商大企業及財團,但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德國的公立學校不收學費,因為公眾認為,公民已向國家納稅,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權免費上學,讓公民接受相應的教育是國家的義務。過去德國學生的課本由政府免費提供,但由於近年來德國經濟不景氣,教育投入相對減少,從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學校開始收取學生的課本費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長不滿,特別是在原東德地區反響較大。

德國的教師制度

德國每一類學校都有受過特殊培養的教師。每位教師都必須受過高等教育。為了將來在國小和普通中學執教,教師在德國高校畢業後還要實習7個學期。例如在實驗中學、特殊學校和職業中學任教的教師要求實習時間延長至8至9個學期。所有的預備師資在學習結束後必須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然後進行一次形式為學校實習性質的講習班培訓。學校教師通常是州的公職人員。

在德國,各行各業都有強大的工會組織,教師行業也不例外。我們拜會的柏林教育協會就是一個教師工會組織。柏林教育協會隸屬於全德國教師工會,在柏林州的各個城市都有分支機構,現有2700多名會員,占全州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據協會主席Dietrich先生介紹,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專職教師,每周要上24節課,還有一名副主席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類似於學校的後勤管理人員,所以他們在協會的工作都屬於兼職。協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會員交納的會費,大約占教師工資的0.5%。協會代表教師的利益,處理教師與政府和家長委員會之間的矛盾,維護教師的權益。協會為會員提供法律諮詢和援助。由於在德國打官司非常昂貴,協會還為會員提供訴訟費用,因此,教師非常願意加入教師工會。德國的工會組織種類很多,許多教師也選擇加入“公務員工會”等組織。

德國基礎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最近,世界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在柏林公布了新的《比薩調研》結果,德國中國小生在43個國家和地區中閱讀能力排位第21名,數學和科學常識排第20名。這個評估結果在歷來重視高質量教育的德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儘管《比薩調研》結果並不能完全反映德國中國小教育的真實情況,但德國教育界人士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緩慢的狀況並不諱言。柏林教育協會的主席主動向我們介紹了目前德國教育體制、內容和方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今年,德國政府準備撥出巨額資金,將更多的學校改造成全日制學校。許多州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智力開發、體育活動等項目,進一步加強了外語教學。各種教師工會組織也積極倡導教師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他們對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的進程非常關注。代表團對我國基礎教育體制、經費投入、課程改革、教師制度和學校硬體配置等方面的情況做了詳細介紹。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一些示範校的建設標準和設施配備已超過德國的大多數學校,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教育在均衡發展指數、教育理念、教育結構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幾天的考察,德國教育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眾所周知,德國的工業產品工藝精良、質量可靠、堅固耐用,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這與他們重視職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國有世界上最完備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大部分德國中學生畢業後,選擇接受1-2年的職業教育,然後就業或繼續上大學深造。此外,德國還有很多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具有大專學歷的高級技工。同時企業建立了完備的職業培訓制度,工人在上崗前要接受嚴格的培訓,在從業過程中還要定期接受培訓。反觀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由於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上大學,獲取高學歷仍是大部分家長和學生的最大希望。我國在高校大規模擴招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只接近15%,尚未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門檻,絕大多數學生高中畢業後要走入社會,尋找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紛紛來我國投資辦場,對高級技工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職業教育在我國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要認真貫徹全國職業教育會議精神,借鑑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啟示之二: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考察中,我們發現,德國國小生的書包很大,分量並不比中國國小生的輕,但裡邊裝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大量的遊戲、製作活動來獲得技能,學校也為學生提供各種工具和材料,供學生動手實踐。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知識和技能之間,我們可能更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忽視了技能的培養,這一點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決。

啟示之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擇,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但在求學期間的選擇往往是最關鍵的,比如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雖然我們認為德國學生在國小畢業後就要分流為時過早,但學生的選擇相對來說是自由的,是根據自己的願望、能力和家長的意見自主做出的決定,即使一次選擇不適合,以後還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應該看到,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為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機會,單純以分數決定學生上何種類型的學校的制度以大為改觀。我們相信,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讓每個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理想學校的願望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啟示之四:重視社會公德和誠信教育。誠實守信和遵守社會公德是德國的社會文化傳統。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系里,除學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發揮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長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一個真誠的氛圍,處處為孩子們做出誠實守信和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率。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責任。當前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同時,特別要重視發揮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的作用,構建“大德育”格局,要通過家長學校的形式,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親職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質。

短短的幾天考察雖然結束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深遠的。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兼采眾長,立足現實,銳意進取,為青少年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