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6月1日至6月8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遠程教育與職業教育”考察團一行6人赴澳大利亞考察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由於行前作了認真準備,在外接觸了較高層次的農業和教育專家,考察結束後,考察組對本次考察學習進行了認真討論,對兩國的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進行了比較。總的來看,澳大利亞的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獨具特色,日臻成熟,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

一、基本情況 

考察團在澳大利亞考察期間,訪問了澳大利亞亞洲食品農業開發中心,澳大利亞亞洲食品農業開發中心董事長阮武清博士接待了考察團,並全面介紹了澳大利亞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民協會情況以及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農業食品開發合作;參觀了ORANGE經濟中心區的私人農場,向農場主帕特先生詢問了農場的生產經營過程;訪問了查爾斯頓農業大學,由查爾斯頓農業大學校長凱文教授全面介紹了學校辦學及遠程教育教學情況,並親自帶領考察團參觀了學校實驗室、圖書館、校辦農場和示範農場;聽取了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艾琳女士關於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的情況介紹,了解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亞洲的東南方,四面環海,是大洋洲的島嶼大陸國家,固有“島大陸”之稱。澳大利亞國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00萬,70%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摩爾本、悉尼、布里斯班等10個大城市,是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高福利國家。澳大利亞對青少年入學讀書、以及全體公民的公費醫療都有充分保證。有人類學家平價澳大利亞“幾乎將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歷程包攬無遺,等於由政府負責全國人民的生老病死。”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資源非常豐富。澳大利亞雖然已經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是其農牧業、林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全國農業人口約90萬,占總人口的6%,勞動力42萬。全國牧地面積43860萬公頃,林地10600萬公頃,可耕地4800萬公頃,灌溉地面積162萬公頃,主要集中在18萬餘家農牧場,其中大型的農牧場有4.5萬家。澳大利亞種植業以小麥生產為主,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的50%,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畜牧業很發達,主要是養牛和養羊,其中的牧羊業聞名世界,羊的飼養量占世界的12%,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占世界羊毛總產量的1/3。澳大利亞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完全是商品性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近年來,北半球國家需要大量反季節水果,該國就大力擴大葡萄、桃、櫻桃、甜柿等生產。針對亞洲人口味要求加強品種育種,如培育和生產的超甜型白肉桃,出口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很受歡迎。二是政府鼓勵農產品出口,參與國際競爭。多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農民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但不採用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國內外價格一致,而是以完善服務、農業科技支持和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減低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極強。一些重要農牧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較高,其中羊毛占95%,牛肉占23%,大麥占17%,小麥、食糖、棉花和大米均占10%。三是重視農業環保,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自然生態平衡,要求農田、森林、牧地和水體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耕地。農田輪作、輪歇,保持地力。大力推動有機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提倡使用有機肥。植物保護實行綜合防治,嚴格控制農藥使用,農民噴灑農藥需經批准。四是推進節水農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該國土地資源豐富,但嚴重缺乏水資源,主要水源靠河水和水庫。農業區均沿著河流分布,水資源是灌溉農業的命脈,政府把水源商品化,完全納入市場運作,買地與買用水權相聯繫。農作物價值越高(如水果和蔬菜),水價越高。市場的力量會合理配置水資源。在節水技術方面,首先是改進地面灌溉技術,提高用水效率,如渠道管道化,精確平地,土壤水分含量自動測定等。大力推行節能省水的滴灌和微噴技術,重視生活廢水的處理及再利用。

二、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特點

澳大利亞農牧業十分發達,雖然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勞動力不到總人口的5%,但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農產品商品率高,農牧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有大量出口。這主要得益於該國重視農業職業技術培訓,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一)政府全力支持,培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發展,國家專門設立了“教育、培訓就業與青年事務部”(DEEF)和“國家職業培訓局”(ANTA),實施規範有序的職業培訓管理。投入巨額資金,引入競爭機制,頒布有利於職業培訓發展的配套政策法規,使各類培訓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培訓的格局。一是支持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TAFE是澳大利亞全國性的專門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目前在全國設立了230所學院,吸引了全國70%以上的中學畢業生,其辦學經費的80%由聯邦政府提供;並為學生學習提供貸款,貸款在學生就業以後,年薪達到全國平均收入(35000澳元)後還貸,否則可以不還。二是鼓勵各大農牧場主、企業集團等開辦農業職業培訓機構,參與培訓市場的競爭,並提供職業培訓經費總額的20%--30%予以資助。同時對培訓計畫和培訓項目公開招標,並逐年提高招投標經費比例。國家對各類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定期進行評估,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率”、產業部門的“滿意率”作為考核培訓機構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凡就業率低於60%的培訓機構,國家取消當年培訓撥款計畫,連續幾年不能達標的將予以關閉。通過培訓市場的激烈競爭,保證了職業技術培訓事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制定《培訓保障法》,該法明確規定,年收入在25萬澳元以上的農牧企業(場)僱主,應將其工資預算總額的15%用於培訓。全國大型企業集團都建有自己的培訓機構,投入巨額資金用於對員工開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

(二)培訓注重能力培養,突出職業性和實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逐步形成了職業培訓“市場化”的良性運作機制,使職業培訓既適應產業部門的需要,又滿足了受訓者個人要求,使職業培訓與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的教育宗旨是“主要為農業及農業有關的產業提供職業教育”,該院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和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為了保證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結,學院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有關企業經營人員和農場主參加的座談會議,收集需求信息,確定教育培訓計畫。為了突出職業性和實用性,教師必須是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而且以兼職教師為主;學生80%以上時間是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學習。如養羊專業,學生要在實際生產崗位,參加羊羔出生-剪羊毛-屠宰的全過程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掌握諸如機具操作與維護,放牧、飼養、剪毛等基本技能。並進行嚴格考核,實習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即使是農業大學的教育也是以實踐教學為主。如查爾斯頓農業大學在校生僅有500多人,就設有500多公頃的示範農場,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設有果園、牧場、葡萄園和各種常用農具等專供教師科研和學生實習。

(三)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實現教育體系溝通與協調

澳大利亞已經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以行業為主導的國家教育與培訓的框架體系和資格認證體系,能夠使學生從資格證書水平轉入到職業學歷教育,幫助學習者在任何階段計畫自己的職業學習生涯,獲得相應的證書,而且可憑藉這種證書進入到相應的高等教育接受教育。其連線結構如圖所示: 

以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為例,證書體系分為Certifice(相當於國內的短期職業資格鑑定證書) 、Diploma(相當於國內中等職業教育)、Advanced diploma(相當於國內高等職業教育)。Certifice共分為四級,獲得一到三級Certifice共需6個月,獲得四級Certifice需在獲得三級Certifice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Diploma需要在獲得四級Certifice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Advanced diploma 需要在獲得Diploma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Advanced diploma的學員如果要到大學學習相關專業的學士學位,可減免一年學時。即一名高中生直接上大學並獲得學士學位需要三年,經過TAFE學習獲得學士學位需要四年,雖然時間長一年,但實踐能力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提高。據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艾琳女士介紹,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這種辦學形式和辦學層次,受到了學生和企業的歡迎。

(四)發展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澳大利亞根據其地廣人稀的特點,大學和TAFE都設有先進遠程教育網路教室,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的優勢,開展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中心城市、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充分得到發揮。如查爾斯頓農業大學與查爾斯頓大學各分校都可實現現場互動式遠程教學。由於遠程教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同時又能滿足多樣性和個性化教育需求,能夠在任何需要的時刻,以最方便的方式給個體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受到學生的歡迎。查爾斯頓農業大學的學生就有近一半是通過遠程方式學習。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時間安排學習,只要在六年之內修完要求課時就能畢業。

三、啟示和建議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已日臻成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成熟經驗。結合我國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和建議。

(一)建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機制。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開展農民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具有明顯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首先要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出台有利於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手段,調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和農民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其次要將培養新型農民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考核,建立培養新型農民的組織保證機制,使培養新型農民的各項工作任務得到落實。第三要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項法規,通過法律形式對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民教育培訓投入、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權益等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培養教育農民的過程就是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最有效的提高過程,應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一是要按照2006年中央一號檔案要求,“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實現農民教育培訓投入的制度化;二是積極運用金融、信貸、稅收等手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民間組織參與農民教育培訓事業,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體制;三是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民教育培訓專項的投入,大力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財政補貼資金直接補貼農民。

(三)建立面向市場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教育農民的核心是要提高農民適應市場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加收入。因此,培訓新型農民的內容和方式要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培訓內容要根據市場需求確定。針對留在農村農民的科技培訓,要圍繞市場前景好,需求強烈,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主導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生產環節的技術要求,確定培訓內容、設定培訓課程。重點是“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實行整村推進、打造一村一品”。針對轉崗轉業的農民,要圍繞市場前景好,需求強烈的工種設定培訓專業,按照用工單位的崗位職業技能的要求設計培訓內容,實行訂單培訓。二是培訓機構選擇要市場化。要採取招投標形式,面向社會公開、公正、公平確定教育培訓機構,使辦學條件好、教育培訓質量高的培訓機構來承擔農民培訓工程項目。三是農民參加培訓市場化。農民根據對市場需求和培訓機構能力的判斷,按照個人意願,自主參加培訓,自主選擇培訓專業,自主選擇培訓單位。

(四)建立開放式的合作機制。培養新型農民數量大、任務重,農民教育培訓資源相對薄弱,要打破地方、部門和行業的界限,建立和完善開放式合作機制,綜合利用農業、教育、科技、文化、黨團等教育培訓資源。大力實施面向農民教育培訓的各種工程,如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工程、百萬中專生計畫、星火培訓計畫、農村婦女“雙學雙比”、一村一個大學生計畫等,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特別是在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中,有針對地培養新型農民;

(五)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監管機制。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滯後性,要求對其工作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保證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一是建立公示制度。要向農民公布培訓單位名稱、培訓任務、培訓專業、培訓時間、收費標準、政府補貼標準、就業去向等內容。各省(區、市)要向社會公布承擔項目的培訓機構名稱、培訓任務、資金補助等內容,並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二是嚴格執行檢查驗收制度。要對每個培訓單位的培訓班採取就業跟蹤或深入農戶的形式,進行檢查核實,了解培訓情況,保證教育培訓質量。

(六)建立經常化國際交流和合作機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促進中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強與先進國家的交流合作,可以及時了解國外開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情況,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經驗,推動中國農業職業技術培訓事業的健康發展。

考察組成員:齊國、田春榮、范巍、李貴清、傅德榮、馬友泉。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