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雲南省臨滄市教育局 劉麗霞

2006年5月21日至31日,臨滄市政府馬迎春副市長帶領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參加由省教育廳、英國救助兒童會共同組織的雲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項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項目縣相關人員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於促進兩省區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學習交流,推進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10天的考察中,我們走訪了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等5個縣(市)8所學校,聽評課9節,參加鄉、村幹部、家長、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座談會、交流會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礎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中英合作項目的實施情況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對促進我市民族教育和實施好中英合作項目頗有啟迪。

1、規範化建設夯實學校發展基礎

舊西藏時期,這裡的教育形態以寺院教育、官辦教育和私塾教育為主,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正規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到5%,文盲率高達95%。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中央對西藏的教育事業非常重視,通過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艱苦努力,在內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國際友好組織的幫助下,西藏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教育體系。特別是藉助“兩基”攻堅規劃的全面實施,按照自治區學校規範化建設標準,經過幾年努力,學校在布局結構調整、提高規模效益、實施規範管理、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101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4.72%,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2%。

我們訪問的學校,無論在城鎮還是農村,學校的校舍都進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農牧區中國小基本完成了第一輪規範化建設任務,村完小以上學校均基本解決了危房問題,與當地較為低矮的民房相比,學校的校舍顯得高大、宏偉、明亮而色彩鮮艷,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五星紅旗飄揚下的建築群就是學校。學校占地面積遠遠高於國家標準,生均校舍面積得到最大滿足。這些學校都有實驗室、微機室、音樂教室、圖書閱覽室、美術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備較為齊全。村完小以上的學校基本達到自治區二類學校以上的辦學標準,農牧區教學點改造工作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拉薩這個有57萬人口的市,從2005年起,每年從市級財政中拔出專款100萬元對農牧區教學點進行改造,計畫再用5年時間,教學點的校舍也將成為當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學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於地廣人稀,農牧民居住分散,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為提高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國家在西藏實行了許多特殊優惠政策。從1985年開始,國家撥出專款在農牧區實行以寄宿制為主的中心學校辦學模式,距學校2公里以外的學生都可以住校,而且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保證每個學生每月有一伙食費80元;每個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冬夏各一套);同時,學生享受免交學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政策。我們還得知,今年學生的“三包”政策標準將再度提高,國小生每年每人1000元,國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邊境一線的學生再增100元。這一政策的實施,中國小學生的生活學習有了保障,切實減輕了農牧民的負擔,保證了農牧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我們所到的農牧區學校的住校生約占在校生的90%左右。為方便學生,學校在學習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許多靈活的處理,如上課10天,放假4天,以便於學生回家和返校有充足的時間,有利於學校的管理。農村中國小校生均圖書較為寬餘,配備都在10冊以上,許多學校得到內地捐贈的圖書較多,如甲瑪完小生均120冊。得益於這些優厚的政策和條件,農牧區適齡兒童少年的入學和鞏固就有了強有力的保障,為“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打下基礎。

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高

我們到的甲瑪中心國小有專任教師19人,大學專科以上18人,占94.7%;牛瑪完小專任教師14人,大學專科9人,占64.3%;林周縣蘇州國小專任教師64人,大學專科52人,占81.6%;羊八井國小專任教師23人,大學專科19人,占82.6%。就拉薩市7縣1市整體情況看,高中教師中,研究生占0.27%,本科生占72.7%;國中教師中研究生占0.23%,本科生占52.5%;國小教師中,本科生占6.83%,專科生占43.76%。這些數據說明,教師隊伍學歷起點較高,整體素質較好。而大部分教師都是由內地幫助培養和培訓的。據一份資料介紹,在過去的20年間,內地有21個省(市)開辦“西藏班”,共培養國中生3萬人;中專、中師、高中生2萬人;本科生6萬人;每年還向全國各地引進大學生到西藏工作,僅2004年引進教師2500名,其中師範本科生870名。由此可見,一方面說明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西藏教育的重視,全國各地對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說明西藏雖然是民族自治地區,但教育觀、人才觀是開放的,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我們重點考察的拉薩市基礎教育居於自治區的領先地位,其師資隊伍數量、質量已基本滿足發展需要。為此,拉薩市教體局採取了“骨幹牽動,整體提高”的舉措,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管理和建設,嚴格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新聘的中、國小教師按本科、專科學歷要求進入,不斷完善城鎮與農牧區教師交流制度,新分大學畢業生都必須到基層從教鍛鍊,而交流教師的人事、工資關係仍留在原學校,下派到基層學校或跨區縣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學校。2002年以來,城鄉交流教師達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這一制度的實施既鍛鍊了教師,支持了基層學校,又穩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與此同時加大骨幹教師培訓力度,制定了《拉薩市中國小骨幹教師評選與管理辦法》、《拉薩市教體局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骨幹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依託北師大、首師大以及區內外師資培訓基地,加強教師的培養培訓,加快骨幹教師的成長與培養的步伐。關心愛護教師,為他們解決具體的困難和問題,特別對農牧區基層、偏遠、高寒地區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學歷進修、業務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並在拉薩市區首個建成教師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層的教師安居樂教。

4、高山擋不住遠程教育

“高山擋不住遠程教育”,這句話是我在兩所農村國小看到的。農牧區中心國小配備計算機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納木措湖邊的神湖國小,也有20台計算機,但學校用電靠太陽能蓄電,僅能勉強維持照明用電,雖有計算機卻未能正常使用。總體看,西藏學校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較為迅速,就拉薩市而言,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布點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備用電條件的學校基本做到電視班班通,教學點全部配備成套的教學光碟及播放系統,農牧區鄉鎮中國小配備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系統,教育信息資源“校校通”達到70%,而城區學校配置更高,如閉路監控、校園廣播、教學雙向點播系統等,已成為辦學的必備條件。依託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加快信息化進程,偏遠學校和農牧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並以此帶動農牧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5、教育觀念新變化

西藏教育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廣泛吸收和容納著來自國內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並在實踐中將許多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本土化,進一步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改進。首先體現在重視兩支隊伍的建設,每年都選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及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赴內地學習、考察,選派骨幹教師、教研人員到相關的內地大學進行培訓和研修;同時特別關注教育教學的運用研究。西藏從2004年開始啟動新課程改革以來,就把素質教育理念與中英合作項目的教師培訓和“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有機結合,逐步整合,做到互為補充,互為促進。按新課程的標準和要求,把“以學習者為中心”所倡導的如“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友好學校”、“兒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與兒童切身利益相關內容放到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積極主動地運用小組合作、提問、教學具使用、遊戲四種教學技能,牢固樹立尊重所有兒童、讓所有兒童獲得發展權利的觀念,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到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師生關係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五大轉變,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建安全、舒適、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係,構建和諧的社區、家庭、學校三者關係。

在我們訪問的學校中,我多次在顯眼的牆面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今天你快樂嗎?”這句話隱含的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詰問。在一所學校的班刊牆面上,我還看到這樣一句話:“昨天的教師是聖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師是夥伴,是朋友。昨天的學生規規矩矩,今天的學生敢說敢議。”這些會說話的牆面,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礎教育改革的進展和成果。

6、職業教育為農牧區孩子提供幫助

我們訪問的農牧區學校,校校都建有蔬菜大棚,不單是學生,學生家長、社區老百姓都參與到學校大棚蔬菜的種植中來,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我們重點參觀的日喀則地區白朗縣中學職教中心,是英國救助兒童會申報由歐盟投資開辦的,是日喀則地區規模較大的職教中心之一。學校有專用的校舍,有教室、車間、倉庫、教職工辦公室等,有種植基地20餘畝,開辦了民族繪畫、蔬菜種植、縫紉裁剪、卡墊編織、木工製作、農機維修六個專業。學生與白朗中學及其它學校相互溝通,招生較為靈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關鍵是按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意願來辦班,為廣大農牧區孩子走出校門能自謀職業、發展生產提供學習的基地,目標是“上學有基礎,就業有技能,致富有門路”。職教中心已有5年的辦學歷程,培養了5屆學生,鍛鍊了一批教師,穩住了一批外聘技術教師。而且各專業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場。如學生製作的木床、桌椅,編織的卡墊,縫製的藏棚、門窗簾已具有一定的工藝水平,農機具維修也達到一定專業水平,得到農牧民的歡迎和信任。畢業的學生或走進城鎮,或返回農村,他們正運用自己所學的技術尋求創業之路,為自身的發展,也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發揮作用。

在整個考察中,我們邊看邊對照、邊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發展,也看到西藏和臨滄基礎教育中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入學、鞏固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如何過語言關的問題;學生的管理尤其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養成教育方面的難點問題,如何讓學生形成刷牙、洗臉、講究衛生和不隨地大小便等文明行為教育問題,這些問題需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實,方可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