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的考察報告

資料來源:芬蘭資料來自芬蘭社會事務和衛生保障部(1999年數據),丹麥和歐盟數據來自丹麥社會事務部(1995年資料)。

據考察,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變化的趨勢是政府預算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僱主和雇員

交納的社會保障費比重有所提高。資料較全的芬蘭反映了這一總體趨勢。詳見表3。

表3 芬蘭社會保障收入結構變動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芬蘭社會事務和衛生事業部提供的數據計算。1998年為初步統計數,1999年、XX年為預計數。

表3的數據表明,芬蘭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中,政府財政支出和雇員繳費所占比重下降,僱主繳費和其他資金來源比重呈提高趨勢。

4.社會保障的法制化程度高

政府對社會保障收支和政策制定主要通過法制和行政方式管理。行政管理以法律為依據,法制化程度非常高,依法行政貫穿社會保障計畫、執行和解決糾紛和問題的全過程。例如,挪威政府在制定國民保險綱要時,明確寫明各項保險收支安排所依據的法律。XX年挪威國民保險綱要的第一段,寫明了國民保險資金分配是依據1997年2月28日的國民保險法案;家庭補助是依據1946年10月24日法案;對擁有幼兒家庭的現金補助依據1998年6月26日法案。另據挪威衛生和社會事務部介紹,居民對社會保障執行中的不滿、問題和糾紛可以通過法院抗訴,通過法庭解決。

5.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社會保障管理職責在政府間的劃分,是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重要方面。北歐四國採取的體制很不相同。挪威中央政府承擔社會保障管理的主要職責,從中央到縣、市三級政府都設定衛生和社會事務部。縣政府主要負責醫院和特殊社保服務,市政府負責老年人照顧等基層社保服務。養老金、失業救濟等大部分社會保障都由中央政府負責。

丹麥社會保障管理體制與挪威有較大差別,主要職責由地方政府承擔,中央政府只負責制定政策、標準、計畫、實施轉移支付等巨觀調控。由於中國的體制與丹麥相近,因此這裡主要介紹丹麥的做法。

丹麥政府分為中央、縣和地方政府(local gorvernment)三級,有14個縣,275個地方政府。縣和地方政府是相對獨立的,具有政治、法律上的管理權和自己的稅基。

在社會保障職責上,大多數職責是由最基層的地方政府承擔,包括老年人的照顧和服務、嬰兒家庭補貼、殘疾人康復和照料、失業救濟(沒有交納社保費的失業人員)、生病津貼以及社會養老金分配等。縣級政府負責地方政府不承擔的一些特殊社保職責,包括對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力的家庭救助、擁有多子女家庭的補助等。由於社會保障是基層政府的職責,所以縣和地方政府的公務員占政府公務員總數的75%。

關於社會保障收入的來源,縣和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稅收。由於地區之間存在經濟條件和發展差距,各地方的稅率水平不同,最高稅率和最低稅率相差9個百分點。地方政府的收入通常不能彌補本身的支出,收入的1/3左右來自中央和上級政府收入返還和補助。�

中央政府承擔著制定社會保障範圍、標準和政策,制定和頒布社會保障法律,在全國範圍內調節社會保障資金的責任。由於中央政府主管社會保障的社會事務部不在下級政府設辦事機構,因此不存在行政管理關係,換言之,中央政府對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不依靠行政手段。中央政府主要依靠兩方面的手段履行職責,對各縣和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事業進行調控。一是通過統一的法律,全國都要遵守《社會救助法》,本法規定了社會保障的範圍、內容和標準。各級政府都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和承諾具體實施社會保障管理。總體上講,實際情況表明縣和地方政府都能較好地履行法律,並根據當地公眾的需要,不斷改進社會保障的服務水平。二是通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全國gdp的20%是用於轉移支付的,中央政府通過這種制度對地區間的社會保障財力進行調節,以達到社會福利均等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