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二

第二講 父母恩德重如山  力行孝道報親恩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家長:

大家好!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總敘 》,了解到《弟子規·總敘》是《弟子規》這一本書的總綱領,是用《論語·學而第一》的第六章作為總綱領,擺在“總敘”這一章當中,告訴我們學習,德行要擺在最重要的地位。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孝、弟、謹、信、愛眾、親仁”,這些都做好了,再“餘力學文”。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承傳下來,教誨子孫後裔都是按照這個順序的,德行教育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分:德行教育以“孝道”的教育為起點,我們應該怎樣教孝呢?首先老師要把父母的恩德告訴學生,孩子懂得父母恩德重如山,才能知恩報恩,孝心開啟了,一切的善心善行也會隨之開啟。)

德行教育如何落實呢?祖先給我們講了綱領叫“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當中最重要的德行是哪一個啊?是“孝”。就像我們上一堂課當中談到的,祠堂門上寫著“入孝”“出弟”,做人最重要的一條是孝順父母。這個德行也是“父子關係”當中的“父慈子孝”的“孝”。

我們要落實“孝道”從哪裡落實呢?我們怎么樣把“孝道”承傳給我們的孩子呢?落實在《弟子規·入則孝》七個方面的內容。

在學習“入則孝”之前,先了解“孝道”的意義就很重要。就像《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教誨我們學習的順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所以窮理也”就是要把道理先明白。比如說教我們的兒女、學生要落實“入則孝”,為什麼要孝順父母?這個道理要跟孩子們講清楚。所以“孝道”落實之前要先明理。

“孝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承傳下來很重要的一個教誨,是根本。那我們如何來明了這個“孝”的道理呢?孝心的引發的基礎要升起感恩心。所以我們在學習“孝道”之前,先要了解父母的恩德,我們把它稱為“知恩報恩”。所謂“百善孝為先”有兩層含義,第一、所有的“善”當中“孝”是擺在第一位;第二個含義是說,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在“八德”當中“孝”也是擺在第一位。

如何引發孝心呢?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父母恩德重如山。常常在教同學們的“孝道”的過程中,我們要把父母的恩德通過各種方法來讓我們的孩子了解。其中“譬喻法”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譬喻”當中有一個內容叫講故事,現在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其實成人也喜歡聽故事。我們講解父母的恩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很好。

“知恩報恩”我們常常會給孩子們講一個《拜白骨的故事》。

兩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位聖賢人的老師,他帶著很多學生,這些學生多是成人。有一段時間,老師發現要開始找一個機會把“孝道”教給這些學生了,所以有一次這個老師就帶著他的學生去郊遊。走到荒郊野外,看到有很多皚皚白骨,曝屍郊外。這個時候老師就走到骨頭面前跪了下去。這個老師是有智慧的老師,時刻在生活當中找各種機會教育點來教他的學生。老師對骨頭拜下去,拜完了以後,一個學生就過來問了:“老師您是大家的老師,連領導人都向您學習,為什麼您去拜這些骨頭啊?”(老師當時可能心想:“正等著你們來問呢!拜下去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問的。”所以我們當老師的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來問。)老師就說:“同學們,這些皚皚白骨都是父親和母親的骨頭啊,是天下父母的骨頭啊!他們辛勞了一生,現在曝屍郊外。我們拜他們,就是拜天下的父母啊!我們要對父母很恭敬啊!諸位同學,我們遇到在郊外的這些骨頭,要讓他們入土為安。現在給你們布置一個作業,把這些骨頭分成父親的骨頭和母親的骨頭,然後把他們掩埋,入土為安。”同學們一聽這個作業真難!就趕緊問:“老師啊,弟子們愚笨啊!人活著的時候,能夠通過衣著、打扮分得清男女;人都去世了,剩下骨頭了,怎么知道哪是父親的骨頭,哪是母親的骨頭呢?這一次考試可能會考不及格了。”老師說:“先給你們上一堂課。大家聽好了,怎么樣是父親的骨頭?怎么樣是母親的骨頭呢?你們把這些骨頭拿在手上觀察,看兩個方面:第一看它的顏色,第二看它的重量。我們拿在手上拈一拈,重量比較輕的這個是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淺的這個是母親的骨頭,就這兩個標準。”大家就依教奉行,七手八腳,把這些骨頭分成父親的骨頭和母親的骨頭,入土為安,把他們掩埋了。所以我們在野外看到這些生靈曝屍郊外,我們也可以學習這些聖賢人的行為,把他們掩埋,這個是“泛愛眾”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