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二

如果孩子頭上撞了一個包說:“老師,我很勇敢,我不哭,沒關係。”這時我們老師怎么教啊?我們要說:“同學啊,你是很勇敢,不哭,沒關係,你不疼,可是媽媽心疼啊。你看媽媽把你養這么大,你撞了這么大的包,媽媽知道了,晚上會睡不著覺啊!以後不可以這樣了。這是不孝順的行為啊。”下一次他就很注意了。一個四歲的孩子學了《弟子規》以後,手被割了一個口子,原來不哭,想著想著,哇哇大哭起來。幼兒班老師說:“小朋友你原來都很勇敢不哭,怎么又哭了?”他說:“原來我颳了,想到男子漢要勇敢不哭,後來想到我媽媽看到我被割了一定很傷心,我想到媽媽傷心,我就哭了!”你看“人之初,性本善”啦,他是為母親傷心而哭,不是為自己的痛而哭。這是孝心啊!此哭非彼哭啊!不一樣啊!有學“孝道”的孩子那真的是不一樣。孝心一開,百善皆開。

夫子在《孝經》當中繼續教誨:“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這一生頂天立地要行道,行“五倫大道”,行“聖賢之道”,然後揚名於後世。後世的人就稱讚,這個人真的了不起,什麼父母能夠生出這么好的兒女,“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道的圓滿。古聖賢所謂:“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用“人生三不朽”來顯發父母養育我們的恩德,這是“孝道”的圓滿。

“事有終始”,行孝也是有開始,有圓滿的結束,兩個方面。接著夫子講:“夫孝,始於事親。”孝道從孝順父母親開始,因為小時候在家裡主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中於事君”長大以後,出來工作怎么樣,奉事領導人,所以“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終於立身”,前面是中間的“中”,後面那個始終的“終”。怎么樣是圓滿啊?“立身行道”是圓滿。

你看《孝經》的第一章就把行孝的要點告訴我們了。這些我們沒有學不知道,叫“人不學,不知道”。這裡是指不知“孝道”。那我們今天開始重新學習,叫“何其有幸”我們能夠得聞聖賢的教誨的!而且教誨的根本是“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我們要重新提起,牢記在心。

那么如何落實呢?就落實在“入則孝”。回家孝順父母,一條一條七個方面,李夫子給我們講得很詳細。我們把這些道理知道了以後,去落實的時候,心裡很歡喜就像子路一樣,為父母親背米很高興,越做越歡喜。這個就進入了“篤行”,學貴力行,明理還是為了要“篤行”,切切實實的去落實。

我們現在來看,“入則孝”的第一個方面:“父母呼,應勿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先學這一條,“呼”就是呼喚,“應”就是答應,“緩”就是緩慢。“父母呼,應勿緩”意思就是父母親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很緩慢。“父母命,行勿懶。”“命”不是說硬性的命令,在古漢語當中上對下的指令就叫“命”,長輩對晚輩的指令叫“命”。“父母命”指父母親要求我們的指示。“行”就是行動,去做。“懶”就是偷懶。“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去行動,不能偷懶。“父母教”,這個“教”就是教育教誨,平常動詞的時候讀(jiāo),名詞的時候讀(jiào)。那這裡是動詞為什麼讀教(jiào)呢?目的是為了讀起來比較順暢押韻,其實它是動詞。父母親教育教誨我們的時候,“須敬聽”。做兒女的,態度很重要,態度就是一個“敬”,恭敬。“聽”是用心的聆聽。“須”是必須。父母親教誨我們的時候必須恭敬的用心聆聽。“父母責”,“責”就是責備,責罵。父母親責備責罵我們,就是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必須順承。“順”就是順親,順著父母親的意思。“承”就是接過來去做。這是我們為人子女的要做到的,“順”與“承”。這兩句話是孝順父母最初的要求,最起碼要做到的。

我們平常“父母呼”我們的時候,“父母命”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怎么做的啊?有時候跟班上的同學們上課,常常就問:“同學們,爸爸媽媽叫我們的時候,怎么應啊?應‘幹嘛’的舉手。”結果很多同學們都舉手了。那老師叫我們的時候怎么應啊?馬上跑到老師面前。我們就跟同學們講:“這個不公平!你們對你們的父母太不公平了。老師才教你半年一年的,父母親為你們辛苦了這么久。父母親叫你,你還‘幹嘛,等一下’;老師叫,你馬上就跑過來。這樣對不起父母親。那父母親叫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就開始跟他們講父母親的辛勞:“你看你的父母臉上是不是皺紋慢慢多了,父親頭上是不是白髮慢慢多了?父母親為了我們一生的操勞,漸漸的年老體衰,我們不能對不起父母。父母親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馬上走到父母親的面前問,‘有什麼事情呢’?馬上過去。父母親叫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把這些道理慢慢的跟同學們開解。這個就是老師在教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