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三

“好,孩子來了,有請跟父親配合一下,演一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個真好,上陣父子兵啊!我們再一次掌聲鼓勵。孩子站那邊,你站那邊,父親請坐。那么我們情景先創設一下,父親先叫孩子,叫完了以後,請孩子幫你倒杯水,我們就用那個水。但是我這裡特彆強調一下‘父母呼’也有藝術。常常有父母說,孩子幫我倒一杯水,拿一雙拖鞋,再拿一個包。結果孩子拿到他面前,包來了,拖鞋呢?拖鞋又去拿。這樣就‘呼’得沒有藝術。‘呼’的時候,跟‘命’的時候要有講究,一定先把孩子叫到面前,先‘呼’。‘呼’完了以後,看這孩子的眼睛,然後再‘命’,再交代他做什麼事情。如果交代很多件,還要他重複一遍。不要說,孩子,倒杯水來,這個已經把兩件事情並成一件事情,這個還不行,要做細。我們就這樣你先‘呼’,看孩子過來應得怎么樣,然後‘命’,好謝謝!開始。

(表演)

好,我們再一次掌聲謝謝周老師。謝謝大周和小周,周家是賢人輩出。我們周老師是父子共學《弟子規》。那么這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要點就是“呼”跟“命”要分兩步,先‘呼’然後孩子答應,馬上跑到父母親的面前,然後父母親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講,今天爸爸身體不舒服,你幫我把藥拿來。孩子說,好,馬上就去再把藥拿來。這就演得很好,非常的圓滿。

常常有的父母就是“命”的時候,“呼”的時候沒有藝術,很急,媽媽急,孩子也急。要了好幾樣東西,最後孩子常常還被罵:“叫你拿三樣東西,怎么才拿一樣。”其實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自己急,就這樣一急,孩子也急,這個教育就很難成功。所以最後呼來呼去,最後呼成什麼,孩子就懶了,就不應了。不應了,我們父母也要怎么樣?反求諸己。因為每一次我們呼的時候都很慎重,孩子應的時候就會很慎重。所以在班上要反覆演練。

我們有一個動漫叫《閔損蘆衣》。裡面就有一幕,後母叫閔損的時候,閔損肯定回答:“是的,母親。”都鞠一個躬。有一個孩子才3歲,一天至少要看一遍《閔損蘆衣》,看著看著,媽媽一叫她,“是的,母親。”你看,這就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她就會了。她在班上也是這樣,常常也“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的老師還可以發揮我們自己的聰明才幹,把它編成擴展一點的戲劇、劇本來演。把“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放進去。那么“教”的時候,“敬”和“聽”要演出來。所以老師、爸爸在教的時候,孩子怎么表示很恭敬呢?他要站在那裡看著老師,誠惶誠恐的,這是敬。大家看“聽”—— “聽”字怎么寫?我們這一本《弟子規》是楊淑芬老師親自寫的書法版。正體字的“聽”,耳朵下面是一個——“王”字。真正的“聽”是把對方看作領導一樣的對待啊。大家想一想領導跟我們講話,國王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境,我們就要有這個心境。右邊是“直心”,是“德”字的右邊,是全心全意地在聆聽。這個“聽”是這樣的,才是真正聽。

“父母責,須順承”,“順”與“承”很重要,小事即使心裡覺得父母親責的是錯的,我們也要去做,除非大是大非的時候要勸諫。

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叫“曾子杖走”。曾子從小是個孝子,很孝順他的父親。有一次曾子因為鋤草的時候,把禾苗鋤死了幾棵,這個時候爸爸很珍惜這一些禾苗啊,很生氣,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曾子。曾子就站那裡給爸爸打,結果爸爸不小心過重了,把他打昏了。這個時候爸爸心裡不好意思了,下手太重了,就把他抱回家躺在床鋪上。曾子過了一段時間就醒來了,醒來後曾子沒有任何怪爸爸的念頭,所以孝子啊,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怪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曾子心想,爸爸把我打昏了,心理也一定很擔心我,所以我要裝作沒事的樣子。曾子就開始唱歌,一醒來就開始唱歌,意思是,爸爸我沒事了,我會唱歌了。這個曾子孝順不孝順啊?

他的同學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說:“你去告訴曾子,我不要他做學生了,他沒有資格做我的學生,一點都不孝順父母。”結果這個同學一聽,他做得這么好,怎么還說他不孝順,還不認他做學生呢?這事嚴重了!就趕緊把這個事情轉告給曾子。(我們聽故事有個秘訣。現在我們如果是曾子,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怎么老師還不認我這個學生呢?我們這個時候怎么辦呢?我們就說不認就不認,我不去就算了。行不行啊,不能這樣。有時候老師罵學生,老師是考驗學生的時候,所以真正的好學生,是“上等學子,經得起老師的折磨,忍耐上進。”)曾子就是這樣的上等學子,曾子馬上跑去找老師:“老師啊,學生愚笨,今天哪裡做錯了,請老師教誨。”你看越罵越去找老師,這個是“上等學者”。你看孝子,小時候,媽媽打他,他越往媽媽懷裡撲。好學生也是這樣,老師越罵越去找老師。曾子就是這樣的好榜樣。他就找夫子了,孔老夫子一看:“孺子可教也,這個學生還不錯。”就跟他講:“你學習都學呆了,爸爸當時正在氣頭上,拿起棍子打你,你就呆呆的站在那裡給爸爸打,萬一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怎么辦?陷爸爸於不義啊!你是大不孝啊。”那曾子說:“我該怎么辦呢?”夫子就教他秘訣了,就說了八個字:“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是慢慢的“走”,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就是逃跑,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今天爸爸正氣頭上,你看著他拿了這么大的棍子,這一棍子敲下來可能頭都敲裂了。這個時候一看情況不妙,趕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先從爸爸的眼前,最短的時候內消失,讓爸爸氣消一消。氣消完了以後回來再賠禮道歉,再說明。千萬不要在氣頭上還頂,那就麻煩了。爸爸今天拿了一個小小的棍子,那你就站在那裡好好挨揍就好,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