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三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也是“順承”的一個方面,不能學呆了。但是爸爸今天只是生了一點氣,然後在罵我們可不能走,越走爸爸越生氣,那也不行,我們要乖乖的在那裡,先順著父親的意思去做。那明明父親罵錯了,怎么辦啊?要不要馬上辯解?也不要。父親正在氣頭上,罵錯了就錯,給父親罵是一種福分,人家父親不在了,想找父親罵還找不到呢?罵完了,就去做,順承。完了以後等父親很高興了,然後明天后天再解釋:“爸爸那哪一天事情是這樣子的,不是你說的那樣的。”當時父親已經沒氣了,已經氣過了,原來是他錯怪你了。或者是父親比較愛面子的說:“你早不說。”那也沒關係,現在說正是時候,早說不是要頂起來嗎。“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個做兒女的,從小跟父母的進退應對都是一門藝術。只要對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升起來了,父母親怎么罵我們,怎么不對,都是對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們一生當中被我們的父母生到,那要知道“知恩報恩”啊,是無限的感恩啊!父母親很窮也好,父母親很富有也好,父母親不管怎么樣,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對兒女的愛心都是平等的,都能夠捨棄自己的生命都不要,為了兒女天下父母都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不能怪父母——人家的父母都當官的,有錢,怎么我的父母這么窮?“金窩銀狗,不如自家的狗窩”。父母親生下我們,我們所能做的是感恩父母,盡最大的努力孝順父母,所以孝順父母也不分有錢沒錢。孝順是在於一顆心,今天我們有一碗粥喝,我們給父母喝,我們來喝水。《蔡順拾椹》這個故事中,蔡順就演出這個孝順父母的榜樣。

“入則孝”的第一部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義理很深,第一句能夠做好,我們後面幾句慢慢也能做到。

到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年事漸長,我們長大了,父母親年老了。有的時候,父母親不願意“呼”我們,不願意“命”我們了。為什麼?父母親不好意思麻煩兒女啊,捨不得麻煩兒女。父母親心裡常常會想,兒子、女兒現在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有一點小病,父母都捨不得叫兒女回來,我們要體會到這種心境。當哪一天母親或者父親打電話說自己身體不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父母可能已經撐了幾個月,或者是幾年,實在不行了他才會講。這個我們要體會到。所以有的時候父母親不要呼,父母親不要命的時候,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老人的需要啊。甚至我們去做了,父母親還說不要做,不要做,捨不得花錢。這個時候我們還要用心去做,這個是我們更進一層。無形的呼,無形的命,無形教,無形責——那就是父母親的需要,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父母親年老了,牙齒不好他喜歡吃什麼呢?我們心裡有想過嗎?我們買禮物給父母,父母親他愛吃嗎?有一個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非常的反省啊,好幾年都買禮物給父母,媽媽有一次對他說:“兒子以後別買這個了,這個都是乾果,爸爸都沒有牙齒了,吃不下,都送給別人了。”這個朋友一反省,好幾年回家的時候,他記得要給父母買禮物,到超市裡面一看,這個我挺愛吃,買一個,這個也不錯。他買的是誰愛吃的啊?自己愛吃的,沒有體會到父母親的需要。所以只要我們用父母親愛我們,感受我們需要的那個存心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我們來感念我們的父母的話,那就很不容易了。我們要慢慢的把這種孝心擴展再擴展,這個心升起來,以後再擴大到其他人身上。

這是《弟子規》 “入則孝”的第一句,學習時我們要回到恭敬心,回到感恩心,回到根本。我們在拿到一個吃的東西的時候,很好吃,第一個念頭想到誰?有沒有想到父母?有沒有?我們每一天在外面常常感受到天氣涼了,起風了,父母親現在冬溫夏凊嗎?父母親現在過得好嗎?天底下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兒子去到哪裡,父母都知道那個城市的天氣預報。那兒女呢?父母親在哪裡?我們有記得那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嗎?不一定啊。父母一定會。所以我們這樣慢慢的去換位思考去想,孝親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們再擴展,“領導呼”要不要“應勿緩”啊?也要啊。“同事命,同時呼”,要不要“應勿緩”啊?“太太呼,先生呼”要不要“應勿緩”啊。五倫關係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他們呼,他們命,他們教,他們責,我們都要的按《弟子規》去做,把這個愛心擴展,那我們五倫關係就會處理得更加圓滿。

好,今天我們這一堂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