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培訓小結

《用文化提升教育品質》、《提煉教育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和《從特色走向品牌》這三個主題報告是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員陳建強老師帶來的。陳老師用了24個課時的培訓時間為我基地的學員們細緻入微地分析了打造教育品牌、創造獨特學校文化對一個學校可持續發展所起到的深遠意義和所帶來的長期價值。而在如何操作這個關鍵性問題上他又給出了自己多年的總結——“規劃先行、特色先抓、課題先推、制度先立、隊伍先建”的五“先”模式——理論聯繫實際,平淡中閃耀著真知且具有相當的可操作性。

上海市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室主任朱怡華老師則用漫談的形式與學員們探討了如何著手建設自己學校的校園文化,用文化領校,以文化立校。朱老師對學員們提出希望,要求他們不斷地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儘可能多地走出去請進來,學習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乃至不同國家的先進經驗,一磚一瓦皆為學問,一草一木均是文章,從小入手,以小建大,創造出符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的校園文化。

在邀請上述兩位教育專家報告講課獲得我基地學員的一致好評之後,我基地主持人向陽國小校長洪雨露,以《我在辦學中的經驗思考》和《辦學特色的實踐與研究》為題深入淺出的向學員們介紹了向陽國小如何在“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指導理念引領下建設“輕負擔、高質量、有特色”的學校教育,形成以“快樂唱歌、快樂遊戲、快樂運動、快樂創造、快樂學習”為主要內容的“興趣教育”特色品牌,以及在品牌創建過程中的所需要注意的重點、難點。並呼籲學員們在學校特色和品牌的創建發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其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對學校實際情況的充分認識是學校特色創立的前提,任何違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學校特色都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教育專家們站在理論研究的高度結合實踐操作的經驗給予了學員們既高瞻遠矚又不失現實意義的引領指導,使學員們深刻認識到學校創造特色,特色成就學校這一道理,在辦學過程中抓住了學校特色的培養建設,就是抓住了開拓創新的源泉。

3.走訪考察,案例分析

任何一種學習培訓,若光只有“理論指導”和“專家引領”那便無異於閉門造車,“請進來”的講座確實非常重要,它能從理論思想方面給予學員們以指導,初步統一學員們的認識,給予學員們以行動的指向;但“走出去”的考察同樣是不可缺少,它能將學員們的認識由巨觀世界引入微觀世界,實踐的可行性能更好地鞏固理論的正確性,極大地提升了學員們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的自覺意識。“理論指導”、“專家引領”、“走訪考察”三者環環相扣,是點和面的結合,是巨觀和微觀的統一。對於“名校長培養工程”來說走訪考察是可行的,更是必須的。學員們走訪各類學校,考察不同情況,就是在為自己的學校尋找新的生命力,就是在認識、了解、分析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的同時真切地學習。

在本學年的培養過程中,我基地組織學員先後走訪了徐匯區的向陽國小、高安路第一國小、求知國小、徐浦國小與向陽育才國小;閘北區的閘北實驗國小與和田路國小;閔行區的田園第一國小與浦江鎮第一國小;寶山區的第三中心國小與水產路國小;嘉定區的清水路國小與外岡國小;長寧區的愚園路第一國小;盧灣區的第二中心國小、松江區的實驗國小以及奉賢區的實驗國小等17所學校,足跡遍及徐匯、閘北、閔行、寶山、長寧、盧灣、嘉定、松江、奉賢等9個區縣。在走訪的學校中既有像求知國小、盧灣區第二中心國小這樣的百年老校,又有像田園第一國小、清水路國小這樣在近十年中強勢起步的年輕學校;既有像閘北區實驗國小、奉賢區實驗、寶山區第三中心國小這樣的實驗校、中心校,又有像徐浦國小、水產路國小、向陽育才國小這樣雖然普通卻孕育著希望的學校;既有像高安路第一國小、愚園路第一國小、和田路國小這樣能夠在其所在地區起到引領作用的龍頭學校,又有像浦江鎮第一國小、外岡國小、松江區實驗國小這樣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學校文化並建立了初步品牌特色的學校;還有像向陽國小這樣在上海乃至全國都赫赫有名的示範性素質教育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