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匯報

(3)加大扶貧培訓力度,增強貧困民眾脫貧致富的能力。重點抓好貧困家庭“兩後生”勞務培訓輸轉和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的基礎上,在培育本地鄉土人才上力求實現新突破。要把開發式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在培訓對象的審核上,嚴把關口,確保貧困戶直接受益;在培訓基地的管理上,徹底打破終身制,引入競爭機制,以保障就業為前提,穩定增加貧困農戶收入;在後續管理上,要加強相互交流、就業信息、維權等方面的服務。

(4)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努力營造“大扶貧”格局。落實好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帶頭扶貧的責任,搞好國家部委、天津市對口幫扶及省、市、縣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扶工作,發揮部門優勢,組織社會扶貧資源,依靠社會扶貧力量,不斷拓展社會扶貧領域,增強社會扶貧實效。注重發揮各類基金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為其提供愛心捐助平台,引導更多的力量參與扶貧開發。要注重協調和組織社會各方面,緊緊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穩定,採取捐助資金、物資和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多種形式幫扶,廣泛參與和扶持農村發展,力所能及地幫助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5)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貧困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災後重建、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等,統籌兼顧,積極推進貧困地區農田水利、安全飲水、鄉村道路等建設,使之與整村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治理相結合,改善貧困民眾的生產條件;加強重點鄉村的文化、衛生、教育和廣播電視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和以改廁、改灶、改圈及危房改造為主要內容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大力改善貧困民眾的居住環境。

(6)積極發展村級扶貧互助社,解決貧困民眾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按照“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則,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辦、固點擴面、穩步推進”的方針,擴大農村互助資金試點規模和範圍。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積極吸納社會捐贈資金,適度擴大互助資金規模。建立健全雙層管理機制,完善內部民主管理制度,加強外部監管和業務指導,確保互助資金的高效運轉、可持續發展及風險防範。

(7)認真實施“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工作,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全市七縣區認真組織實施“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工作,建立一套科學的貧困人口識別機制,通過民主、科學、規範、公平的程式,客觀公正地識別貧困人口,重新確立貧困人口信息和資料庫,完善貧困農戶檔案。對識別出的貧困人口,根據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分類扶持措施。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準、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包括有勞動能力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通過扶貧政策進行扶持。對沒有或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收入低於低保線但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過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8)積極探索實踐,完善扶貧工作機制。一是財政扶貧資金分配機制。在現有財政扶貧資金分配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創新扶貧資金分配機制,在今後資金分配中,應以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總數、人均財力、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等要素和主導產業發展項目等為重點,科學合理分配扶貧資金,不斷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加快脫貧致富進程。同時,將扶貧工作績效作為分配扶貧資金的一項主要依據分配資金,以調動工作積極性,加快扶貧開發進程。二是創新到戶扶持機制。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以整村推進、綜合開發為主要模式,這種新的理念和措施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是切合實際、富有成效的。特別是整村發展種草養畜,將農村豐富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產業優勢合理配置,讓貧困民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但由於貧困民眾素質不高,加之在占有土地、勞動力、技術等方面的差異性,單家獨戶整合資源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貧困戶產業的發展。因此,要極探索財政扶貧資金折股到貧困戶,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化生產的路子,提高貧困農戶組織化程度。三是“大扶貧”考核評價機制。逐步完善過去以扶貧部門為主的扶貧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一個以對各級政府為主的責任明確的“大扶貧”考核評價機制,對涉及的各個職能部門參與扶貧工作的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考核,進一步強化部門的參與度和工作職責,真正形成“大扶貧”的工作格局。四是信貸扶貧資金投入機制。在遵循信貸規則、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積極適應農村特點,鼓勵金融系統通過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加大扶貧信貸資金到戶的工作力度,提高扶貧信貸資金到戶率,滿足貧困農戶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