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經營方案編制與實施綱要

九、森林健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28、森林防火規劃應重點區劃森林火險等級,制定森林防火布控與應急預案,規劃森林撲火隊伍、裝備和基礎設施等。

29、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規劃應與營造林措施緊密結合,以營造林防控為主,輔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種等措施。重點規劃預測預報系統與監測預警體系,防治檢疫站點與檢疫體系,制定林業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預案等。

30、林地生產力維護措施應貫穿於森林經營的全過程。應充分考慮有利於地力維護的培肥技術、採伐要求、化學製劑套用等保護對策。提倡培育闊葉林和混交林;速生豐產林應考慮輪作、休歇、間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應在造林、採伐作業時,採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區經營管理規劃應科學規劃集水區的類型和等級,分區確定森林經營策略,將採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經營活動導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鄰接多年性河流、間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庫、沼澤等水體的條形地帶,應按照《森林採伐作業規程》的要求劃出緩衝帶。

(2)坡度大、土層薄,以及山脊、濕地等敏感區域的森林,應按照公益林的要求進行管理。

32、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應充分考慮生物資源類型、保護對象特點、制約因素及影響程度、法律法規與政策等。

(1)以生態系統保護途徑為主線,注重對景觀、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基因等不同層次多樣性的系統保護。

(2)將高保護價值森林區域作為規劃重點,明確高保護價值區域範圍、類型與保護特點,提出保護措施。

(3)以林班或小流域為單位,以指示型物種確定適宜的樹種、森林類型和齡組結構,保持物種組成、空間結構和年齡結構的異質性。

(4)注重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群落建群樹種的林木、幼樹、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間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礎設施與經營能力建設

33、林道規劃應根據森林經營的實際需要和建設能力,明確林道建設及維護的任務量。林道密度以滿足森林經營的基本要求為原則,新建林道應儘量結合防火道、巡護路網等布設,避開高保護價值森林區域、緩衝帶和敏感地區。

34、森林保護、林地水利及其他營林配套基礎設施規劃,應充分結合國家、地方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規划進行,以利用和維護已有基礎設施為主,並考慮設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經營管理隊伍建設規劃應依據森林經營單位的經營目標、經營任務、勞動定額等進行。要加強技術技能培訓,促進森林經營管理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

36、森林經營檔案建設規劃應以分類、準確、及時、便捷為原則,重點規劃檔案管理人員、設施設備和相關管理制度建設等。森林經營檔案應包括森林資源檔案、經營技術檔案、生產管理檔案及相關檔案、資料等。

十一、編案方法與公眾參與

37、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應以生態系統經營理論為指導,積極套用林學、經濟學、生態學、計算機技術等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評價、科學決策和規劃設計,確保森林經營方案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經營決策應針對森林經營周期長、功能多樣、受外部環境影響大等特點,分別不同側重點對森林結構調整和經營規模提出多個備選方案,進行多方案比選。

(1)每個備選方案應測算和評價一個半經營周期內的森林資源動態變化、木材及林產品生產能力、投入與產出等指標。

(2)每個備選方案應對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力維持、森林健康維護等進行長周期的生態影響評估。

(3)每個備選方案應對社區服務、社區就業、森林文化宗教價值維護等進行長周期的社會影響評估。

39、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應採取參與式規劃方式,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在不同層面上,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生存與發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使公眾參與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編案成果與審批

40、森林經營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關圖表和資料庫等。

41、編製成果經承擔規劃設計的單位簽署意見後,由編案單位和林業主管部門共同論證。

(1)論證由指定的專業委員會或專家小組執行,可採用召開論證會或函審的方式。

(2)論證人員應由技術專家、管理者代表、業主代表、相關部門和相關利益者代表等組成。

42、森林經營方案實行分級、分類審批和備案制度。

(1)一類編案單位的經營方案由隸屬林業主管部門審批並備案,二類編案單位的經營方案由所在地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審批並備案,三類編案單位的經營方案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審批並備案。